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共86张PPT)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45540144 上传时间:2020-09-21 格式:PPTX 页数:86 大小:6.8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共86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6页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共86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6页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共86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6页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共86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6页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共86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共86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2019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共86张PPT)(8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课,西汉与东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郡国并行 平定七国之乱 2.“文景之治” 黄老无为 “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1.加强统治的政治措施 推恩令 中外朝制度 察举制度 刺史制度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2.加强统治的经济措施 改革币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抑制工商业者 3.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 4.稳固边疆和开疆拓土 反击匈奴 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加强对南方的管辖,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灭亡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2.光武中兴 东汉的建立和统一 刘秀的统治措施 光武中兴的局面 3.东汉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外戚和宦官交

2、替专权 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清议”和“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 四、两汉的文化 1.史学 史记 汉书 2.文学 汉赋 乐府诗 3.科学和技术 黄帝内经 神农本草经 九章算术 造纸术 共35个3级标题,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1.消除地方割据势力 郡国并行 平定七国之乱 2.“文景之治” 黄老无为 “文景之治”,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1.加强统治的政治措施 推恩令 中外朝制度 察举制度 刺史制度 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2.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一、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 二、西汉的强盛 1.加强统治的政治措施 2.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 3.加强统治的经济措施 改革

3、币制 盐铁官营 均输平准 抑制工商业者 4.稳固边疆和开疆拓土 反击匈奴 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加强对南方的管辖,三、东汉的兴衰 1.西汉的灭亡 西汉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王莽改制 绿林赤眉起义 2.光武中兴 东汉的建立和统一 刘秀的统治措施 光武中兴的局面 3.东汉的政治和社会问题 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 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 “清议”和“党锢之祸” 黄巾起义和军阀割据,第一,汉初统治者从秦的灭亡取得鉴戒。除确认虐用其民是秦亡的主要原因外,又把秦未行分封和秦速亡联系在一起。认为周行分封,享年八百;秦以孤立,十五年而亡。 第二,战国长期分立的局面还残留影响。就长期趋势说来,统一是走向巩固的,就一段时间说来

4、,情况却又会逆转。秦始皇统一国家的规划削弱旧日影响,而短时间内,秦的暴虐统治又加深旧日影响。 第三,在经济凋敝的条件下,建立一个力量足以控制全国的中央政权是有很大困难的,须有组织庞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众多的京畿驻军。这需要漕转大量米粮来供应,在汉初不易办到。 摘编自汪篯汪篯汉唐史论稿,秦的教训,战国残留影响,人力物力的限制,汉初同姓王分封形势,王国主要分布在什么地区? 比较中央和诸侯王国统治空间的大小。 西汉诸侯王如何治理封国的方式是?,濞之初封,王三郡五十三城。会孝惠高后时,天下初定,郡国诸侯各务自拊循(抚慰)其民。 吴有豫章郡铜山,乃招致天下亡命者盗铸钱。又有海盐之饶。不赋于民,而国用足。如

5、是者三四十年,国力既盈,遂生他意。 地方三千里,精兵可具五十万。 又如梁孝王招延四方豪杰,游说之士毕至,富商大贾,则因其富厚,交通王侯。亡命游侠之徒,诸侯王亦往往招致养匿,相结为奸。 摘编自钱穆秦汉史,汉初诸侯王掌握了哪些权力?有什么影响?,前154年,吴、楚、赵、胶东、胶西、淄川、济南七国叛乱,汉景帝因吴、楚、赵、齐四国旧地,陆续分封皇子13人为诸侯王,既可以亲易疏,而新国远不如旧国之强大。其次下令,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改丞相日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官、大夫;裁减谒者、郎、诸官长丞等。官员由中央任命。从制度上降低了王国地位,剥夺了诸王治国权,王国与直辖郡县的差别大

6、大缩小。封国“衣食租税而已”。汉朝政令,由此才真正达到全国。,缩减地域 以亲易疏 降低王国政权的规制和级别 剥夺治国权,朝廷,郡,郡,朝廷,王国,郡,王国,平“七国之乱”前,平“七国之乱”后,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大城名都散亡,户口可得而数十二三。 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黄老之学兼容并包,认为“贵清静而民自定”。主张君主治国“无为而治”,掌握政治要领即可,不要作过多的干涉。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 黄老政治最主要的特点是清静无为,主要内容是劝课农桑、轻徭薄赋、减免苛刑、节约皇室与

7、国家开支、少修土木工程等。这些措施无疑对恢复社会经济和安定人民生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文景之治首先表现在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上。文帝多次颁布诏令,劝课农桑,鼓励发展生产。把田租由高祖时的什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第二年又全免田租。直到景帝时才恢复了三十税一。文帝还把算赋(人头税)由原来的每人每年120钱减为40钱,把原来丁壮每年服徭役一月改为三年服徭役一月。 文景之治的另一方面是政治比较清明。文帝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多次依据法律顶撞皇帝,文帝不以为忤,反而能够始终委以重任。文帝废除了以言论治罪的“诽谤妖言法”和株连家族的“相坐法”,还废除了摧残肢体的肉刑制度。用法

8、宽简,在历史上是少有的。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汉兴七十年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钜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绌耻辱焉。 史记平准书 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 汉书文帝纪,“无为而治”与“文景之治” 顺民之情与之休息 躬修节俭 轻徭薄赋 轻刑慎罚,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今诸侯子弟或十数,

9、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之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于是上从其计。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汉书景十三王传,汉初,诸侯王拥有很大的封地,诸侯王死后,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并承袭所有封地。,汉武帝时,规定诸侯王死后,必须把土地分封给所有子弟,令王国的领土分裂。,自此以来,诸侯唯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不为士民所尊,势与富室无异。,在秦朝和西汉前期,中央官制是作为政府首脑的丞相全面负责制。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丞相府成为国家政务的运转中枢。国家大政方针的决策权以及全国的行政、司法、

10、财政,甚至军事大权都集中在丞相手上。皇帝的主张如果得不到丞相的同意也往往难以实行。如景帝与窦太后欲立王皇后之兄王信为侯,因丞相周亚夫坚持刘邦所定的“非有功不侯”的原则而作罢。武帝即位之初,丞相田蚡大权独揽,几乎将武帝架空了。 孟祥才秦汉史,外朝官 (执行),大 将 军 亲卫武将 重号将军 杂号将军 奏章文秘 尚书令或中书令 侍从近臣 侍中、常侍等,三公九卿等,皇帝,中朝官 (决策),汉武帝以前,尚书在整个政府机构中并不重要。“秦变周法,天下之事皆决丞相府,置尚书于禁中,有令丞,掌通章奏而已”。显然,此时的尚书不过是皇帝与丞相间的传达吏而已。汉武帝为了加强君权,削弱相权,开始增强尚书的权力,使它

11、办的事越来越多,地位自然日趋重要。它由过去的“通章奏”进而“拆阅章奏”、“裁决章奏”,再进一步就是直接“下章”了。尚书令及其属官尽管在武帝时逐渐位高权重,成为汉朝中央决策圈子里的人物,但秩级不高,大都在六百石到千石之间。 摘编自孟祥才秦汉史,夫长官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汉书董仲舒传),察举制始于汉文帝,但是在武帝以前,并不是常制,其时官僚的主要来源有: (一)二千石以上的官吏的子弟可以入郎中; (二)郡内的小吏,由郡守保举,朝廷选用; (三)富人纳资给政府,可以换得郎的地位。,元光元年(前134年)下令各郡国每年要举“孝廉”一人送至京师; 元光五年(前1

12、30年)又下令各郡国“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每年保送至京师为官,但各郡国不认真举荐,“或至阖郡而不荐一人”。 元朔元年(前128年)又下令郡国必须举人,如“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 从此,察举成为定制。“汉之得人,于兹为盛。”,两汉察举以孝廉最多,通常用“举孝廉”来指代察举制。察举孝廉的标准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地方推荐上来的孝廉,一般先在中央担任郎官,再根据其实际能力出任实职。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察举制度解决了战国以来军功制和养士制不适应国家治理的问题,较好地完成了由

13、夺天下到治天下的转变,回答了“马上得之”不能“马上治之”的难题。更重要的是,这种选官制度从武帝以后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准则,统一了官吏的价值标准,产生了以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大一统王朝治国的需要。 但是,察举作为自下而上的举荐方式,会造成用人权的下移,久而久之,中央集权会受到不利影响。造成累世三公的豪门望族和盘踞一方的州牧郡守“门生故吏遍天下”,形成了私人势力集团。另外,察举侧重于名声,导致沽名钓誉现象越严重。汉末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是这一弊端的写照。 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刺史的制度起源于秦朝各郡的监御史,汉初郡监御史一职省掉。有时丞

14、相派员巡视郡国,但不常置。武帝所置刺史的性质略同于秦朝的监御史,只是所监的区域范围扩大了。汉朝的行政机构并无“州”这一级,州只是区域的名称。刺史在这时并非郡的上级官,而是中央临时派遣的考察使节,按其职务的性质则为“部”,所以称为“部刺史”。这时部刺史既无一定官署,也无权直接处理地方政事,所以它还不是正式的地方官吏。 安作璋秦汉史十讲,汉武帝将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刺者,言其刺举不法;史者,使者,言其为天子所使也”。 州:监察区 州刺史:六百石 (郡太守二千石) 州刺史没有固定治所:“传车周流,匪有定所” 州刺史作为监察官之职责:“六条问事” 1.强宗豪右田宅逾

15、制,以强凌弱; 2.二千石不奉诏书,侵渔百姓; 3.二千石风厉杀人、怒则任刑; 4.二千石选署不平; 5.二千石子弟恃怙荣事、请托所监; 6.二千石违公下比,阿附豪强,六条问事,夫秩卑而命之尊,官小而权之重,此大小相制,内外相维之意。 顾炎武日知录卷九部刺史 官轻则爱惜身家之念轻,而权重则整饬吏制之威重。 赵翼陔余丛考卷二六监察官非刺史 “以卑临尊”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之一。,西汉前期的豪强有的是六国旧贵族之后,有的是汉初功臣或二千石大吏之家,有的是高资富人,或其他“豪杰并兼之家”。长期盘踞于郡国,欺压百姓,兼并田地,造成朝廷的法制在这些郡国范围内难以施行。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主父

16、偃向武帝建议:“天下豪桀兼并之家,乱众之民,皆可徙茂陵,内实京师,外销奸猾,此所谓不诛而害除。”武帝从其议,武帝坚决采取的迁徙郡国豪富的措施,有效地打击了地方势力,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西汉前期,游侠在地方上很有势力。有的游侠以义气侠行相标榜,振人于穷急,脱人于困厄。有的则“朋党宗强比周,设财役贫,豪暴侵凌孤弱,恣欲自快”,地方上那些不具有政治上身份的豪强,可以统称为地方豪侠。汉武帝也将这些人迁徙到茂陵等地,加强控制。当时有名的游侠郭解就在迁往茂陵之列,最后被处以族诛。 汉武帝还大批任用酷吏,诛锄豪强、游侠。如张汤为御史大夫,“排富商大贾,出告缗令,锄豪强兼并之家”。其他如杜周、周阳由等,也是这一类酷吏。这些酷吏对于抑压地方豪侠的猖獗气焰,提高专制皇权,起了显著的作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政治型游侠、豪族型游侠平民型游侠、剑客型游侠 (彭卫游侠与汉代社会),武帝时候,不仅加强了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