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145362580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题 解析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庆实验中学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高二政治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个小题2分,共48分)1. 著名科学家钱伟长谈到哲学时说:“哲学很重要,很多学问做深了,都会碰到哲学问题。数学是这样,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都是这样。所以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他之所以这么讲,主要是因为( )A.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 B.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C. 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D. 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A表述错误,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B不合题意,题意主旨不涉及哲学的产生,题干强调哲学对科学家

2、的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C表述错误,哲学是改造世界的精神力量;D符合题意,“科学家一定要研究一点哲学,要懂哲学”,是因为哲学探究的是世界的本质和普遍规律,对科学家的具体科学研究可以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故答案为D2. 18世纪英国哲学家贝克莱认为,“天上的一切星宿,地上的一切陈设,总之构成大宇宙的一切物体,在心灵以外都没有任何存在;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或被知道。”下列观点中与贝克莱的观点同属一个哲学派别的有( )心外无物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A. B. C. D. 【答案】A【解析】贝克莱属于唯心主义派别,项观点与贝克莱的观点相同;项属于唯物主义派

3、别;正确选项为A。【点睛】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3. 蔡元培认为:“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这说明( ) 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相互联系的 自然科学需要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 哲学是“科学之科学”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4、哲学为具体科学提高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哲学是从具体科学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不是“科学之科学”,错误;“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肯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所需要。”说明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相互联系的,自然科学需要哲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答案为A考点:本题考查具体科学与哲学的关系4. 一位哲学家说:“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这一观点( )把幸福建立在物质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和不现实的把

5、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夸大了人的道德品质和人的精神力量的作用,是唯心主义观点强调了生活上的必需品对道德的决定作用,具有唯物主义倾向A. B. C. D.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没有幸福就没有德行。如果没有条件取得幸福,那就缺乏条件维持德行。”此观点把物质生活条件和维持德行的条件划上等号,是形而上学观点。“德行和身体一样,需要饮食、衣服、阳光、空气和住居。如果缺乏生活上的必需品,那么也就缺乏道德上的必要性。”强调物质第一性,意识(道德)第二性。符合题意。表述错误。与题意无关。答案选D。考点: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5. 以前,人们通常认为植物不像人和动物一样具有“

6、记忆力。近来,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照射到一片叶子上的光,能够让整株植物作出相应的反应。科学家认为,植物可以用“电化学信号”在叶子之间传递光强和光质信息,这种反应方式和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非常相似。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 ) 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 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应形式 不同形式的物质具有同样的反应特性 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A. B. C. D. 【答案】C【解析】植物“记住”光线中的信息并作出反应,进一步佐证了任何物质都有反应特性,不同物质反映特性的形式可能不同,但物质的不同反应形式之间具有联系性。项符合题意;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人的神经

7、系统对外部刺激物质的反应与意识的“反映”是有区别的,意识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而不是反应形式,项说法错误;植物对光的反应形式与人的神经系统的反应方式仅仅是相似而非相同,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点睛】人类意识的产生大体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由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到生命物质的刺激感应性;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人类意识产生前的全部反映形式发展的历史,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准备阶段,所以,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又是社会的产物。这是因为劳动不但是人类产生的决定性环节,而且也是意识产生的决定性环节,而劳动一开始就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劳动在意识产

8、生过程中的作用表现在: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劳动产生了语言;劳动推动了意识的发展。所以,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6. 诗词之美,美在意境,贵在意境。诗词的意境,是指诗词的意和象的结合。“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景乃情之媒,情乃诗之胚”。“只有意与境相浑、心与境相契,才能构成美的诗词境界。”这一观点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情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情与景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情对景的反映具有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景具有的能动反映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A. B. C. D. 【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能动作用。题目中情代表的

9、是意识,景代表的是客观物质。情与景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错误;意识具有能动性,物质不具有能动性,错误。答案为B考点:本题考查意识的产生和作用7.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揭示的哲学道理有( )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不管什么样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反映者的想象力意识如何反映客观存在受制于反应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A. B. C. D. 【答案】B【解析】朱自清对荷花的描写揭示了意识

10、对客观存在的反映具有能动性,有目的性、自觉的选择性和主动的创造性,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而这种反映又受制于反应者的个性、能力和素质。项符合题意;客观存在的多样性决定了意识形式的差异性,项说法错误;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能否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是反映者的想象力。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B。【点睛】意识能使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们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意识不仅能认识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8.

11、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次文联和第九次作协代表大会上指出,历史给了文学家、艺术家无穷的滋养和无限的想象空间,但文学家、艺术家也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这要求文学家、艺术家( )发挥意识的主动创造性,结合历史事实创作文艺作品发挥意识的自觉选择性,根据自身优势进行文艺创作尊重历史事实,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的历史展开合理想象,以此作为根本出发点进行文艺创作A. B. C. D. 【答案】A【解析】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限于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文学家、艺术家

12、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不能只根据自身优势进行文艺创作,要结合事实进行艺术创作,故选项符合题意,选项说法错误;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规律,尊重客观历史事实,以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客观的历史,故选项符合题意;选项说法错误,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能动地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意识中的东西改变成现实,开展合理想象进行文学创作是正确的,但根本出发点还是客观实际,排除。故本题答案选A。9. 中国科学院的学者们通过研究“沉睡”在塔里木盆地下1000多米的沉积岩心,解开了“塔里木

13、盆地的沙漠究竟从何而来”这一谜团。大约五百万年前,塔里木盆地曾出现过大规模湖泊群,但终因周围山体抬升阻止水汽进入盆地,导致湖泊永久消失,变为沙漠。这一研究结果进一步说明了(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类可以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塔里本盆地由湖泊群,变为沙漠,说明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故题肢正确;“塔里木盆地的沙漠究竟从何而来”过去是一个谜团,现在解开了,说明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故题肢正确;题肢与题意无关,故排除;故答案选A。考点:物质是运动的、

14、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10. 地球上生物细胞的直接能源为三磷酸腺苷。最近,研究人员将含磷陨石放置在模拟的早期地球环境中与酸性流质物等进行反应,产生了原始的、可供生命使用的能量源三磷酸腺苷分子的早期形式。该发现为解开地球上的无机环境如何进化出最初的生命物质这一生命起源之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 )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和本质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无条件的、必然的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的规律具有同样的表现形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A. B. C. D. 【答案】C【解析】上述试验进一步证明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存在,无生命物质和生命物质具有共同的基础

15、和本质,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进化的规律是能够被认识的。项符合题意;无生命物质向生命物质的转变是有条件的,项说法错误;规律总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同一规律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现象,不同规律也可能表现为同一现象,项说法错误;正确选项为C。11. 过去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这样的极寒地区地震台网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海洋我们也观测不到,但随着电磁监测试验卫星“张衡一号”的上天,人们就可以不受这些自然环境的约束,对全疆域进行实时观测。这表明( )人们能改变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有利联系 新的认识工具的出现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上,实践的内容、水平会不同 人们能摆脱条件制约,把握事物的本质联系A. 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