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4《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

上传人:阳光****师 文档编号:145361939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78.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4《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4《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4《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4《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4《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4《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人教版三年级上语文4《古诗三首》公开课教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景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赠刘景文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作于元佑五年(公元1090年),是送给好友刘景文的一首勉励诗。此诗前半首说“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雪冰霜的气节,后半首通过“橙黄橘绿”来勉励朋友困难只是一时,乐观向上,切莫意志消沉。抒发作者的广阔胸襟和对同处窘境中友人的劝勉和支持,托物言志,意境高

2、远。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读课文授课时间3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等11个字,会写“寒、径”等13个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悟古诗表达的情感。2.在比较欣赏中体会古诗中饱含的“情”。教学难点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

3、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径、斜”2个字,会写“寒、径”等4个字。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学过的古诗、成语,根据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设计设计意图导入( )分钟新课教学( )分钟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交流古诗,体验情趣:同学们一定非常喜欢古诗,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用最凝练、简洁的语言表达出美妙的境界。大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都是诗人作诗的素材,春夏秋冬各具特色

4、的美景在诗人笔下变得更加奇妙。请同学们交流自己积累的描写四季景色的古诗。(学生自由交流)2.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评议和小结。3.(课件出示25)描写四季的古诗,鼓励学生阅读积累。 咏柳 (唐代)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春日 (宋代)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小池 (宋代)杨万里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宋代)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秋夕 (唐代)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5、。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秋思 (唐代)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江雪 (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4.交流秋天:同学们,现在正是深秋季节。你能用自己积累的四字词语说说这个季节的景色或你的感受吗?(课件出示6)秋景图,学生自由交流。5.导入课题:在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眼中,秋天枫叶的生命力仿佛比春天鲜花的生命力还要旺盛,晚秋的景色也同样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深秋的一天,诗人杜牧乘着马车在山中行走的时候,被那美景所吸引,山上美景

6、让他流连忘返,他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名诗山行。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学这首诗。板书:山行(杜牧)6.(课件出示7)古诗山行,学生自由朗读。7.简介作者。(课件出示8)杜牧(803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他的七律和七绝都写得很成功,而七绝尤为凝炼、自然,很多名篇为后人所传诵。由于他在诗歌方面成就较高,后人把他与杜甫相提,称为“小杜”,与李商隐并提,称为“小李杜”。二、诵读古诗,探究初成。(一)初读课文,感知诗意。1.鼓励交流: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用你们平时学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

7、学习交流,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2.(课件出示9)阅读与交流的要求:(1)自己读,定位识字,读准字音。(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4.检查交流情况。(课件出示10:生字)hn jn xi shun 寒 径 斜 霜 (1)指名朗读,师生评价,纠正不正确的读音。注意读准翘舌音“霜”,前鼻音“寒”,后鼻音“径”。(2)交流对重点词语的理解。教师评议,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 (课件出示11、12) 山行:在山上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

8、,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石径:石头铺的小路。 斜:倾斜,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生:产生,生出,文中是说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爱:真爱,留恋。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教师点拨“白云生处”与“白云深处”的区别:深:浓厚,浓郁。生:产生,生出(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漂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课件出示13)有关图片。(二)识记字形,书写生字。(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14:)寒 径 斜 霜1.你是怎样记住

9、这些生字的?形近字辨析:“塞寒”“经径”“雷霜”。加一加:“余+斗=斜”。2.观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如下:(1)“霜”:“雨”作偏旁时,左边竖变点,横折钩变成横钩。(2)“寒”字的下面不是两点水。3.教师示范,提示重点笔画。提醒学生注意:“径、斜”是左右结构的字,“径”要写得左窄右宽;“斜”要写得左右等宽。“霜”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是上宽而扁,下长而宽;“寒”上窄下宽。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三)学生熟读课文: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三、品读欣赏,深入探究。(一)初解诗意。1.谈话激趣:杜牧在这首诗中只用了二十几个字,就为我们描画了一幅异常美丽的秋景

10、图。诗人真了不起呀!其实,这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静下心来,来细细地品味,相信我们一定会有新的发现。2. “山行”就是在山中行走的意思。你知道作者在山中行走时是什么季节吗?(深秋)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霜叶、寒、晚表示季节)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叶、霜叶)3.这么多的景物中,最吸引作者的是什么?(霜叶)4.作者喜欢枫叶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5.正是美丽的枫林晚景使得作者难以抑制自己的惊喜之情,作者的什么动作让我们感受到这份惊喜?(停车)6.让作者“停车”的原因是什么?(霜叶红于二月花)这里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眼里深秋的红叶有什么

11、特点?(和二月花相比,让我们感受到红叶红得鲜艳,红得旺盛,红得有生命力;我们从秋天的叶子中感受到的是生机勃勃,甚至比春天的花更觉生命力旺盛,丝毫看不出要走进冬天、走进衰败的痕迹。)7. 诗人为我们展现出的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这里有寒山、石径、白云、人家、红叶,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但是让诗人更动心的是深秋的红叶!作者是用什么手段表现出来的呢?(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和二月的红花对比。让我们看到了深秋的枫叶上除了颜色的艳丽,还具有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经霜不凋,遇寒更显出旺盛的生命力。)(二)深入体会。1.教师导言:深秋时节,天气已经转冷。远处山林中诗人杜牧乘

12、坐的轿子正慢慢走来,首先映入诗人眼帘的是什么?(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2.(课件出示15)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个“远上”写出了“山”的绵延起伏;一个“寒”刻画了“山”的凄清寒冷。诗人面前是一条石头铺就的小路。一个“斜”字让我们体会石径的弯弯曲曲。在虚无飘渺,白云升腾的远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有几户人家。4.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诗的意思。5.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6.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前两句诗句。7.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13、,描绘出“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简笔画。8.教师导言:正当轿子缓缓前进时,诗人又看到了什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9.(课件出示16:后两句诗图片及译文)多媒体出示情境图片,学生认真观察说说看到的景物。结合图片小组交流景物的特点及接下来发生的事情。10.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诗人坐在轿子里,忽然让轿子停下来,原来诗人看到了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的霜叶,他想停下来仔细欣赏。11.小组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12.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13.学生边观察图画,边诵读后两句诗句。1

14、4.鼓励学生认真体会、感悟“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继续完善自己的简笔画。15.引导体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一句鲜明地表白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之情,而“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将作者对枫叶的喜爱、赞美之情表达得更加淋漓尽致,以至作为名句千古流传。(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1.(课件出示17):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板书带节奏标志的古诗山行)2.教师引导:诗中的竖线是停顿符号。单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短些,双竖线表示停顿的时间稍长些。3.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4.教师小结: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5.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6.自由读,练习背诵。(四)检查背诵,体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