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

上传人:左****笑 文档编号:145361076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3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上杭县中都中心小学 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一、指导思想 目前在我国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课程价值取向已由知识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上,强调学生多样化的发展与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密切联系,强调加强与学生生活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基于以上认识,再纵观我校学生的发展现状,我们发现学生对社会缺乏认识,对家乡缺少了解,对处理问题缺少责任感等一系列问题。因此本着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这一理念及扎实推进新课程改革的信念,本学年我校积极投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探索与实践中去,在全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过渡,努力打破学校的封闭性,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动手动脑的生活实践、社会

2、实践、科学实践活动,加强与现实社会的沟通和联系,让学生及时了解时代的最新信息,紧跟科技迅速发展的步伐;使他们在情感态度、综合知识、实践能力、学会学习等方面得到较大较快的发展,增强他们的探索与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二、培养目标1、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初步具有发现问题、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素质和探究能力。在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能主动去探索和研究,激发好奇心和观察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逐步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养成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习惯和态度,初步掌握观察、调查、实验等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成为好的学习者和创造者。2

3、、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展查询、分析、加工和应用新知识的能力,具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学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收集资料和信息,加工和处理各种资料和信息,养成主动积极地获取信息的学习习惯,发展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有效地利用先进的现代化信息工具,表达个人的思想和观念,善于与他人合作、沟通,并能与他人分享见解和信息,成为好的交流者。3、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形成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动手能力。养成热爱劳动的思想感情,具有参与基本的生产劳动的能力,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体验劳动过程,发展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在劳动中

4、培养关爱他人、团结协作、尊重劳动成果等精神品质。4、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养成关心自然、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思想意识,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家庭、社会生活,密切与自然、社会和生活的联系,体验自我对自然、对他人和社会的意义,形成负责的生活态度和生活习惯,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5、通过综合实践活动,促进教师教育观、课程观的更新,改善学校的课程结构,结合学校及地方资源,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三、组织管理 1、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导小组,校长负责对课程的开展进行统一的协调;教研室、教导处负责培训、鉴定教师的工作、课程的组织与落实,负责课题组各成员、学校相关的各部门、各子课题组的协调工作和课题研

5、究的资料积累和课题档案管理工作;电教组负责信息技术教育,为课题研究提供技术保证;大队部负责开辟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工作,落实好活动基地。 课程领导小组: 组长:张守琼副组长:郑启家 何伯文 丘福全成 员:何宜昌 邓建军 何永祯 课程研究小组: 组 长:何宜昌 邓建军副组长:丘永葆 郑永洪 钟敏光 郑元菇 成 员:各年级任课老师 2、组建课题研究中心小组。以年级综合实践活动小组为主体,小组设立组长各一名(各年级组长)负责召集本年级各任课老师协商确定课程的具体实施详案。各班主任负责整体协调、管理本班各小组的活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和处理信息,点拨、督促,提供条件。 课题研究中心组人员:郑元菇(一、二年

6、级) 郑永洪(三、四年级)丘永葆(五年级) 钟敏光(六年级) 四、课程内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开发、共同设计与互动实施的课程。它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学科性知识和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整合起来,通过学生主动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有机地将学问性知识和体验性知识、单一学科性知识与跨学科性知识、社会课题与学生问题、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有机地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身心和谐统一。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我校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着眼于发展学生的

7、综合实践活动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对社会和自我的责任感,创造性地提出以“走进中都”为主课题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发展特点以及课程标准,选择子课题,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具体如下:一、二年级:以开展兴趣小组活动为主。三六年级重点突出研究性学习课题的开展。子课题可从“中都文化之旅”、“中都产业之旅”入手。“中都文化之旅”着重从中都特色文化(仙村客家山歌、女子梅花拳、客家船灯、舞狮),中都名胜古迹(云宵阁、陈耕堂、仙村八景),中都文化名人、革命烈士,中都姓氏渊源,中都历史沿革,中都民间传说、谚语,中都特色小吃,中都风土人情等入手。“中都产业之旅

8、” 着重从养殖业(猪、牛、羊、鸡、鸭、鱼等);种植业(烤烟、优质稻、速生林、沙田柚等),乡镇企业(瑞香米业、木材加工厂、纸厂等)入手。五、课程实施1、 课程实施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在课程实施中始终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让学生自主选择,大胆实践,主动参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2)实践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重在提倡学生亲身体验、亲自实践、自主活动。教师为学生开发各种课程资源,通过多种途径为学生提供具体的现实的情境,拓展学习空间,让学生走出课堂,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中去接触和感知各种人和事,使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实际操

9、作与活动实践来获得各种知识、与人交往的能力以及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同时要正确处理学生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3) 综合性原则 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目的上,就是要使学生在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其二,实施上,学校以社会实践为切入点,统整学科课程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整合并综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原理于实践活动中,与其他各学科课程的教学处于协调共振状态;其三,实施中要整合各种教学力量,追求学校各科教师共同协作和师生的合作互动、学校教师与社会各方面人员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协同完成课程实施的任务。(4)生成性原则课程实施有整体

10、规划和周密设计,具有计划性,但不限制其生成性,不把活动看成是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在活动中注重发挥教育机智,捕捉不断生成的新的目标及新的主题,使学生在生成性发展中保持探究的积极性,加深认识和体会。2、课程实施的步骤(1)准备阶段召开教师会议,通过学校综合实践方案;以年级为单位,选择子课题内容,撰写年级、班级活动计划;对教师进行案例撰写和实践操作等方面的培训;分析学情,设计教案;分班活动、组织学生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2)实施阶段确立主题;制定年级、班科实施计划,建立课程管理制度;分班或年级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记录活动过程,建立综合实践活动过程档案,收集学生成果,记录学生体验、反应;定期

11、召开综合实践任课老师碰头会,对活动进行交流、探讨,对案例进行反思和评价;课题组对各班的综合实践情况进行关注性测评,对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困难及时采取措施并加以引导、调整,促使活动顺利进行;开展学生评价指导、探索并制定具有学校特色的综合实践评价指导体系。在实施过程中,经常性的举行综合实践课观摩教学和研讨活动,举行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评比,综合实践活动优秀论文评选等活动,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展。(3)总结阶段写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阶段报告。召开综合实践活动经验交流。评选部分优秀活动课方案和教学案例。六、课程评价新课程改革纲要指出:综合实践活动反对只通过量化手段对学生进行分等划类的评价方式,主张采用“自

12、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赏。通过这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始终保有愉悦的情感体验。 (一)评价标准: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注重4个方面的发展。第一,关心。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生态环境、关心地球、关心可持续发展。第二,参与。主动介入,积极承担责任。第三,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共同进步。第四,发展。发展意识,改变目前生活状况的意识,自我发展的意识,牺牲局部利益、顾全长远利益的意识。 2、能力目标 我们尤其强调以下5方面

13、能力: 第一,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第二,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人际交往能力。 第四,动手操作能力。 第五,管理能力。 3、知识目标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知识的综合性、创新性和广博性。 (二)评价方法: 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在评价主体上,既有教师对学生、学生对自己、学生对学生,又有学生对教师、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要有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有对学习过程、方法的评价。在评价的性质上。要有自我比较的评价和社会对照的评价。同时发挥评价的信息反馈和监控功能,帮助学生分析自己的学习过程、方法和结果,使之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保持持续的学习动力。 具体来说: 1、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14、研究性课程的学习评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与教帅等人员他评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体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在实际操作中,要以学生自评为主,不仅要重视学生自评结果,更要重视其自评过程。 2、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 过程评价以纪实性评价为主,它是对学生在开展研究性学习全过程中各个阶段情况的客观认定。由于研究性课程的编制和实施均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因此要求学生根据有关要求自我检查活动的进展情况,随时作出有针对性的自我改进。同时教师和有关评价小组要运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跟踪评价,体现对课程实施过程进行随时调控。 结果评价是对学生完成一个研究课题或一个研究循环(一般以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时间为限)后,研究结果(成果)根据一定的指标进行客观评定。形式可以多样,包括论文评比、展览会、墙报、刊物、研讨会、辩论会、网页制作等。在具体操作中,要允许学生按各自的能力将课题进行到不同的层次,并以学生最擅长的方式表达成果,要注意评价的激励作用。 执笔 邓建军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