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与重点.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361253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PPTX 页数:7 大小:53.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与重点.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与重点.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与重点.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与重点.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与重点.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与重点.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哲学部分知识点与重点.pptx(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思考,是文化的活的灵魂,是指 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得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 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 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和根本 原则。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 的世界观,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

2、学的发展。 (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3)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 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学问。(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 4、哲学基本问题(1)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生活和实践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是一切 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2)两个方面内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思维和存在是否有同 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 不可知论的标准) 5、唯物主

3、义(1)基本观点:.承认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 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2)三种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 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3)唯物主义从本质上讲正确,但只有马克思主 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唯心主义(1)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 是意识决定物质。(2)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哲学史上存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1)哲学两大基本派 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物质与意识谁决定谁(思 维和存在谁决定谁

4、)。凡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意识决定物质的,就 是唯心主义。(2)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具有从属意义。 8、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哲学对社会变革的作用体现 在: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观念、解放人们的思想;预示 和指明社会前进的方向,指引人们追求更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 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9、马克思主义哲学(1)产生: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19 世纪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 律、生物进化论。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

5、和费尔巴哈 的唯物主义。(2)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 与历史观的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重大 战略思想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1、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 在。(1)它概括了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 物质形态。(2)“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指明了物质的客观性。(3)“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指 明了物质的可知性。(4)“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1,学 海 无 涯 1

6、2、世界的物质性(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 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因此,世界是物质的 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 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1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原理内容: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 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2)方法论要求:在运动中 把握事物。(3)反对两种错误倾向: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离开物质谈运动 的唯心主义观点。 14、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1)静

7、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事物根本性质 没有发生变化;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 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2)原理内容: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肯定相对静止的存 在。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3)方法论要 求:坚持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4)反对:反对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 的不变论。反对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15、规律:(1)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是客 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违背规律会受到规律的惩罚。(3)

8、 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4)方法论: 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16、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1)规律是客观的, 但人在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根据规律发 挥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方法论要求:尊重客观 规律,实事求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17、意识的本质:(1)从起源看: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生理基础看,是高度 发达的物质系统-人脑的机能;(3)从内容看,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注意:意识的形式是主

9、观的,而内容则是客观的。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 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产生要具备三大条件:人脑、客观存在(客观事物)、 实践。 18、意识的作用(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 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 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意识对 于人体生理活动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发;萎靡的精神, 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3)方法论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 树立正确的意识。 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0、实事求是(1)哲学依据:物质决定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 能动性的辩证关系。(2)含义: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 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3)原因: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 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4)如何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把发挥主观能动性 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 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

11、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 作为的思想。 20、实践(1)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有两层基本含义:其一,凡是实践, 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其二,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2,3,学 海 无 涯 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2)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2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基本的观点)(1)实践 是认识的(惟一)来源。(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个:直接和间接)(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 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2、真理(1)含义:标

12、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 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客观性。真理所反映的内容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 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 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2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 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 个永无止境的过程。(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 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

13、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24、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25、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26、联系(1)含义: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联系具有普遍性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3)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 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方法论: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 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联系。(4)联系具有多样性 方法论: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7、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1)相互区别

14、: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 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地位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 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服务和服从于整体。(2)相互联系、密不可分:整体由部分构 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 决定作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2)方法论: 办事情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选择整体的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 大的发挥。 28、系统的基本特征和系统优化的方法(1)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就是系统与要 素的关系。(2)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

15、向。(3)系统优化方 法要求: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遵循事物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 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29、发展的普遍性(1)原理: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 的。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2)发展的实质: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 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30、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原因:新事 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新事物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 领域中,新事物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原因:新 事物发展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

16、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 善的地方。旧事物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 原理: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 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4)方法论: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保护促使新事物成 长壮大;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和考验。,4,学 海 无 涯 3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1)原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 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 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2)方法论:积 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 的飞跃和发展。 32、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1)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 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原因: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 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提供了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 动力”的钥匙。(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