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

上传人:l**** 文档编号:145336319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学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 小学英语教学渗透跨文化意识容提要: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其寓意为:当你遇到挫折,并不一定丧失了成功的机会。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示:在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应提高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

2、性和适应性,应树立文化意识并注重文化知识的探寻与传授。关键词:二者关系 中西文化差异 背景中探寻并传授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是密切的:语言是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载体,它含有丰富的文化涵。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离不开跨文化教育。英语不仅要作为知识来掌握,更要作为一种语言,一种交流工具来使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增强学生对英语的理解,有益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二在交际活动中的中西文化差异中西文化不仅表示在哲学、文学、艺术、科学和经济等知识文化上,社会习俗、生活方式、行为规则等交际文化的相异更会产生交际中的文化障碍。由于不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在英

3、语学习和用英语进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频繁,试举例如下:1交际场合常用的称呼语、打招呼、称赞和致等用语,在中英两种语言的使用上存在不少差别 英美人的名字结构跟汉语名字相反,其形式是名+姓,如Bob+White, Bob是名,White是姓,可称呼Bob或Mr White, 不叫White或Mr Bob。Sir(先生)和Lady(女士)一词不跟姓使用,直接用于称呼,人常说的Huang Sir, Li Sir等其实也是不符合英语习惯的称谓的。有学生称教师为“Teacher Li ”,事实上在英语里teacher一词是职业(occupation),而不是称呼,正如汉语中不称“工人”、“胡农民”一样

4、。英美人习惯称呼老师为sir或 Mr /Mrs/Miss,在日常生活中,关系比较密切的还可以直呼其名。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如医生或博士学位的人称“Doctor”。我们还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 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 只区别男性、 女性, 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英文“ grandparents,grandfather, grandmother” ,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 grandfather” , 而“ grandmother” 既指奶奶亦指外婆, 简单又笼统。而中文“ 祖辈、 爷爷、 奶奶、 外

5、公、 外婆” 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再如, 父母同辈中的称谓: 英文中的“ un-cle” 和“ aunt” 。对应于中文的“ 伯伯、 叔叔、 舅舅、 。姑父、 姨夫等, 姑妈、 婶婶、 舅妈、 姨妈” 等, 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 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 甚至还分排行大小。表示同辈的“ cousin” 一词, 对应于汉语的表兄、 表弟、 表姐和表妹等, 不分堂表和性别。除“ dad, mum, grandpa,aunt, uncle” 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 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在英美国家, 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 且不礼貌, 没教养。 年轻人称老

6、年人, 直呼其名, 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 Mr.” “ Mrs.”男子统称“ Mr.” , 称已婚女士“ Mrs.” 未婚女士“ Miss” 。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比较喜欢问“吃饭了吗?”“去那里?”“上班呀?”如果缺乏招呼语方面的知识,常会以英语套出这样的句子:“Have you eaten?” “ Where are you going?” “Are you going to work?”这样的问句往往会令外国人尴尬。在他们看来,这种问话是希望得到对方真实的回答,而不是客套的招呼。尤其是问吃饭与否,常表示间接邀请一同进餐,有时还意味着希望交异性朋友。英语国家人士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 不

7、便问, 见面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 交通、 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所以他们总是说:Hi /Hi, hello! /Hello! Good morning/afternoon /eveningnight! How are you?/How are you doing? Very well, thanks. What about you? Its a lovely day, isnt it.?yes,its a lovely day.在对待称赞方面,东西方民族的反应互不相同,西方人直率而人谦逊。曾有这样的例子,外国人称赞一位中国朋友:“Your English is pretty good

8、.”(你的英语很好。)这位朋友很谦虚,忙说:“No,I dont think s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不,没有,我的英语很差)。外国朋友听了心里很不愉快,交际无以继续。其实,对此类恭维和称赞,尽可以放心接受,大可不必自贬:“啊,还不行,做得不好”,回答一句“Thank you .”“Thanks.”“Thanks a lot.”便可以了。2“礼貌”的语言不礼貌 有些结构完全正确,在汉语体系中非常得体礼貌的用语,对英美国家的人来说,却是很不得体的,甚是无礼,会引起对方误解或反感的,比如:吃饭离席时我们常对同桌的人说:“慢用,慢用”,这是很文明、礼貌的用语。但如

9、果对英美人说“Eat slowly, eat slowly”,他们会以为你是在暗示他吃得太快,要放慢速度而感到恼火。当别人为我们的帮忙道时,我们常会客气地说:“不用,这是我应该做的。”如直译为“No, thanks. Its my duty”或“I ought to do that.” 对你的感激便会大打折扣,别人以为我们的帮忙并不是出于本意。当你得到别人的帮助,要离开时向别人告别时,你只需说:thank you for your help,I think I should go now.有些话语不一定会伤害感情,引人恼怒,但不符合使用习惯,例如一些用语:“你好!是先生吗?我是小。”,但在英文

10、里不直说:“Hello!Are you Mr. Chen ? Im Xiao Li.”,而要说:“Hello! Is that Mr. Chen? Xiao Lis here”或“Xiao Li is speaking.My name is Xiao Li.”。在交际时,把本族语直套进外语中使用,有时会闹出笑话来。3禁忌容不同 中国人在交际中常会就家庭、孩子、收入等问题进行交谈,表示对对方的关心,这种谈话往往能产生一种亲切的气氛,达到增进了解和加深友谊的目的,而英美人士一般认为年龄、婚姻状况、家庭、收入、包括信仰、政治倾向等都属于个人隐私(privacy),在西方国家,“特别强调对个人私生活的

11、保护与尊重,认为打听别人的事是很不得体的行为。就如英语的一句谚语所说: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意思是:一个人的家即是他的城堡,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西方人并不了解:“几千年来,中国人绝大部分都住在乡村,少数住在小城市,他们聚族而居,经常见面彼此关照,几乎无话不谈。而这些现象在西方的工业社会里却很少见,人们独立意识强,互不干涉、很注重隐私。不管是城市里还是在农村,都是 “Good fences makes good neighbor.(好篱笆创造出好邻居。)”因此,当与英美人进行交谈时,要选择适当的话题,避免问一些诸如:“Where are you from?”、“How

12、 old are you?”、“ How many children do you have?”、“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earn?”、“ 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 How much is your watch?”、“ Where did you buy your shoes?”等问题,但可以就工作情况、住房问题、天气情况、兴趣爱好、体育活动、赞美家乡、节日与旅行等话题进行谈论。4同一种语言形式表示不同的概念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同一个意思会有不同的表达;同一种表达方式会传递不同的甚至是完全相反的

13、涵。例如:“龙”在中国文化体系中是神圣、伟大、尊贵和强大的化身,帝王独霸“龙”字,如“龙体”、“龙袍”、“龙身”等,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但在英语中“dragon(龙)” 的含义被引申为“fierce 、shy、treacherous person(凶恶、残忍、狡诈或虚伪的人)”,难怪外国人对“the descendant of dragon(龙的传人)”大惑不解了。把人喻为“狗”在汉语中来说是很具有侮辱性的话语,但英美人说到“dog (狗)”有时是带有喜爱、亲昵的感情。如:“You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儿。)”,类似这样的表达完全没有恶意的。有这样一个交际误会:中国

14、导游带美国的客人参观古迹。她用英语详细介绍。正到精彩处,被一位年轻美国朋友打断:“You dont say so.” 导游很尴尬。以为讲得不好,只好停下来不讲。后来经过解释,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并不是“你不要这样说了”,而是“你讲的是真的吗?”,“是这样的吗?”有惊讶、赞许之意。可见文化背景不同,相同的词语或话语有时会代表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含义或思想感情,望文生义会影响交际的顺利进行。5、餐桌上用语的差异 中西方在请客吃饭上的文化差异也要注意,否则会引起笑话。中国人热情好客,请客吃饭时一般都是菜肴满桌,但无论菜多么丰盛,嘴上总要谦虚的说:“没什么好吃的,菜做得不好,随便吃点。”然而,当英美人听到

15、这样的客套话,会觉得很反感:“没什么吃的,又何必请我?菜做得不好,又为什么要拿来招待我?”。按照中国的习俗,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直到主人一请再请,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如从命”。而英美人招待客人一般没那么讲究,简简单单三四道菜就可以了。用餐时,一般主人会说:“Help yourself, please!”(“请吃。”即你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英美人待客尊重个人意志,讲究实事,一再问客人要不要食物或强塞食物给客人,是很不礼貌的。所以,当主人给你添菜或问你要什么时,如:“Would you like anoth

16、er piece of meat pie?”(“想再来一块肉馅饼吗?”),如果你想吃的话,可以直截了当地回答:“Yes, please!”或“Thank you. A piece of meat pie.”倘若你确实什么也不想吃,只需简单地说:“No. Thank you.”就可以了。而客人在用餐期间,一定要赞美主人所准备的食物好吃,称赞主人的手艺好,否则不管你吃得多饱,主人都会不高兴。典型的英语客套话是:客人:Its delicious.(味道好极了。)/ This meat is beautifully tender.(这肉鲜嫩可口。)主人:Thank you. Im glad you like it. (,我很高兴你喜欢吃。)有些不了解英美人习惯的中国人,到英美人家里做客,也客气一番,结果他们请你一遍,至多两遍,便以为你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