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精美课件

上传人:浅*** 文档编号:145332536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PPTX 页数:21 大小:1,008.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精美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精美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精美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精美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精美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精美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变化 精美课件(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在前面 | Introduction,某种程度上讲,主权国家的目标在于国家利益的实现,而特定发展模式只是它们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之所以选择特定的发展模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该国的特定的国情。历史经验表明当代社会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 在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潮头起落。究其根本,我们不仅可以观察到国情影响发展模式的选择,还可以观察到,变化的、多样的国情对发展模式产生变化的、多样的要求。这就需要对社会主义持一种开放的态度。这才是对待社会主义正确的态度!我们应该有的态度!,第20课 社会主义国家 的发展与变化,目录 CONTENTS,20-40年代苏联选择了斯大林,工作室理想,一批

2、有共同理想的教师一起成长。,引领指导 精神领袖,1个 工作组,前情回顾,斯大林(俄语意为“铁人”) 20、30年代,苏联为什么会选择坚韧、强硬的斯大林(或者说选择了一种坚韧、强硬的集权的发展模式)?,1、广阔的地域 有效管理 2、战争危机 强力国防 战争机器,传统1:欧洲的“非主流” 传统2:软弱的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国家需求(国情)影响发展模式。,工作概述,在此录入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在此录入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大势分析,在此录入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在此录入图表的综合描述说明。,团队业绩 第二,年度销售冠军,前情回顾,选择了斯大林的“路”(斯大林模式)意味着: 1、集中的政治权力: 公民集中

3、到政府 下级政府集中到上级政府 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乃至集中到最高统治者 (集权政治) 2、集中的经济权力: 集中的经济资源由政府掌控(所有权、管理权) (高度公有制、高度计划性) 3、集中的思想权力: (“个人崇拜” ),遗憾的是,斯大林体制本是特殊国情下的产物,但由于苏联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和它的大国沙文主义观念,斯大林体制被神圣化为社会主义唯一的发展模式,更重要的不仅在苏联,在东欧、在中国,它的这种地位都被固化下来。苏联甚至将它看作是是否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重要标志。,前情回顾,工作概述,团队业绩 第二,前情回顾,斯大林模式会带来矛盾: 1、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2、公民与政府的矛盾:

4、 人性有“私” 1、请分析普通公民可能存在那些私心? 合理的生活水平、切实的政治权力、尊严 2、政府官员的私心。,我的俄国朋友告诉我说:“真正重要的并不是金钱,而是门路进最好的学校,去度假胜地,使用公家汽车的门路或是进入为权贵开设的特权商店购货的门路。在这些商店里,一辆新的125型小汽车只卖1370卢布,而不是通常的售价7500卢布。” 美国史密斯著俄国人,斯大林体制下匮乏的物资,宅第权。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官员均有一处或几处别墅,少则花几十万卢布,多则糜费上百万卢布;凡是名胜地、风景区、海滨、避暑胜地,几乎全部被大小官员的别墅所占据。 特供权。各级党政机关均有特设的内部商店、餐厅、冷库等供应网络

5、,按照官职大小、地位高低享受特殊供应。手持特供证在特供商店能买到质优价廉的、普通公民望洋兴叹的种种主副食和其它商品。 特教权。在苏联,凡是高级官员的子女,从幼儿园到大学均有培养他们的专门机构或保送入学的制度。高级军官的儿子则直接送军事院校培养。 特继权。官员、特别是高级官员,几乎可以免费为自己的子女留下豪华住房和别墅,供他们终身享用。 特卫权。花在高级领导人身上的费用,达到无法核算的程度。为维护他们的生活、别墅和私人住宅中的服务人员、警卫人员,每年开支达数百万卢布,甚至达到几千万卢布。 特支权。位居金字塔顶峰的官员还在国家银行有“敞开户头,即产主可以不受限制随意提取款项的户头。”,前情回顾,斯

6、大林体制带来了合法的腐败。 斯大林体制“有病”,“病”在忽视普通民众的需求(国情)。,50-80年代,事情正在起变化,变化,请思考:如果说2040年代,苏联的首要国情是国家要生存,那二战以后苏联的国情突出表现为: 经济发展失速? 面临战争威胁? “饥寒交迫的奴隶”、“受苦的人” 小结:分析紧急状态下的国情应首先考虑国家需求,分析缓和状态下的国情应首先考虑民众个体需求。 此时苏联的问题是在于没搞清国情,没搞清究竟是国家要当世界领头羊还是人民要生活。,在战争期间,苏联与英美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是反战同盟,自然会发生各种交往。士兵们越出国界,与盟国士兵来往接触,从而了解到外部世界的真实情况。战争结

7、束后,这些士兵回国,聚在小酒店议论国外的所见所闻,希望国家的状况能有所改观。这种情况被人们称为“小酒店民主”。 根据莫德罗我眼中的改革(前民主德国总理亲历苏东剧变始末手记)整理 与西方的信息交流加速了苏联的体制变革。,变化,变化,赫鲁晓夫改革(50年代初60年代初)内容: 参看教材P118(最后一段)119(第一段),勃列日涅夫改革(60年代中80年代初)内容:参看教材P119(最后一段),两次改革与斯大林体制的关系:,苏联共产党一直关心重工业的优先发展,因为重工业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一切部门、加强我们祖国的国防、增进人民福利的基础。这就是我们党的总路线。 转摘自教材P119 两次改革失败的共同

8、点:是对斯大林体制的改革不够彻底,更是没有将国家发展模式与国情(当时社会突出需求)结合起来。 引申:近些年中国对外“韬光养晦”的原因。,对斯大林体制的局部调整,变化,戈尔巴乔夫改革(80年代中期开始)内容概括如下: 1、取消了以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取消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法定执政党地位; 3、取消了公有制经济对国家经济的有效控制; 请分析:戈尔巴乔夫改革在过程上和内容上的特点? 假设戈不激进也不偏离方向,能否避免悲剧? 国情1:P119表格。 请分析苏联国民收入的发展趋势。 国情2:广大疆域、民族分裂、政治离心。,经验告诉我们,对于一个坏政府,它最危险的时候就是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

9、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葬送苏联的是戈尔巴乔夫,也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是寄生在这种体制上的每一个既得利益者。,变化,小结:有观点认为,因为既有发展模式带来我们的成功,那说明我们道路的正确性。但苏联解体的源头恰恰是它当初赖以生存、强盛的根基。在面对危机时,固然需要关注因为国情而产生的需求,在盛世时更是如此,如果因为盛世而选择固守原有发展模式,等到大灾难到来时,则毁灭不可避免。 引申:主要矛盾与发展模式。,地缘政治与东欧悲剧式的挣扎,地缘与悲剧,地缘政治: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夹缝”与东欧的悲剧改革,地缘国情影响发展模式

10、。,引申:美国的地缘政治因素对其建国初期选择民主共和制度的影响。,中国,请擦亮眼睛走自己的路,中国的“路”,1、中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特在什么地方? 中共十四大: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这个体制从何处来? 马克思主义原理、国外经验、中国国情。 请思考:此处所谓“国情”都有哪些因素? 补充材料1:十月革命后,苏联之所以朝着计划经济的方向发展,有深刻的理论渊源,即与马、恩对未来的设想有关。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对无产阶级专政下未来社会经济的看法,与马、恩相似。而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更是严格坚持这个观点,即“共产主义=计划经济”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陆南泉苏联经济体制改革史论: 补充材料2: “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思考:请分析发展模式与理论和国情的关系。 发展模式应该实事求是从国情出发,而不是先验的理论出发。,说在后面 | Introduction,社会主义潮头起落几十年,关键不在社会主义,而在国情,是发展模式调整适应国情,而不可能是国情调整适应模式。国情是危急关头的社会主要矛盾,也是地图上看似不相关但却潜移默化的地缘,是门外的世界,也是你我内心的欲念。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适合放之四海的发展模式,社会主义也没有永远神圣的金科玉律。它只是我们要走过去的一座桥,一段路,我们的目的在远方。,谢谢指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