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高一地理《1.4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5330772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10.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高一地理《1.4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河北省高一地理《1.4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河北省高一地理《1.4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河北省高一地理《1.4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河北省高一地理《1.4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河北省高一地理《1.4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高一地理《1.4 宇宙中的地球》教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1.4地球的结构 课题1.4地球的结构课型新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 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 尝试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能力目标 1. 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2. 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征。教学内容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以及地震波的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利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掌握读图分析技能。 教学难点:1. 地球的内部圈层。2.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与地球内部物质组成的关系。教学手段利用课本上的图表和资料或多

2、媒体教学软件板书设计一、地球的内部圈层1、划分依据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3、三大圈层:地壳、地幔和地核二、地球的外部圈层1、大气圈2、水 圈3、生物圈教学过程设计备注导入新课:提问:大家在平时吃鸡蛋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鸡蛋是分几层?学生回答:略。总结:好,由此可见同学们平日里观察生活还是非常的仔细的。那么有没有哪位同学知道,我们的地球可以分几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地球的圈层结构的有关内容。讲授新课:(多媒体显示课题)设问:由于我们平时都吃过鸡蛋,所以同学们都能记得鸡蛋的分层。但是,我们的地球呢?有没有哪位同学曾经到地球每个圈层去旅游过?还是我们哪天也把地球剥开来看过到底有几层?学生回答

3、:都没有。提问:既然都没有,那我们是怎样知道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的呢?阅读课本的相关内容,要求明确以下地理概念:地震波、横波、纵波、不连续面。板书:一、内部圈层:地震波传播速度传播介质纵波快固体、液体横波慢液体自学完课本后,让学生思考: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学生回答同时填表。总结:地震波传播的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关。地球上的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假如地球物质完全是均一的,那么由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将以直线和不变的速度前进。但实际分析的结果表明,地震波在向下传播时总是沿着弯曲的路径传播并且不同深度的波速不一致,这表明地球内部的物质是不均一的。读投影片“地震波速

4、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分析:讲述: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板书:(板图边讲边绘边讲述)2、划分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通过分析图表总结(利用表解对比法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备注:此部分也可以用投影或电脑投到黑板上)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

5、登堡界面)平均17900290051506370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幔上地幔固态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可能为固态温度、压力和密度均增大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注意: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读书、分析】引导学生看书,分析、归纳各圈层的主要特征。(1)地壳 厚度: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地壳厚度的变化规律是:大陆地壳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海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6千米;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组成:地壳由90多种化学元素组成,含量较多的8种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其

6、质量总数占地壳总质量的98.04%,其中氧几乎占1/2,硅占1/4强。硅酸盐类矿物在地壳中分布最广结构:上层为硅铝层,相对密度较小,分布不连续,在大洋底部罕见甚至缺失;下层为硅镁层,相对密度较大,分布是连续的。(2)地幔 结构:分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具有固体特征,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3)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软流层:位于上层地幔中,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由于这一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就像烧红的玻璃,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熔融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4)地核 组成:可能是

7、极高温度和高压状态下的铁和镍组成。结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可是内核为何是固体?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难点讲析:(1)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2)内核为何是固体?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

8、是固体?解析: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图上未表现出,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为固态。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板书:二、地球外部圈层结构提问: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回答地球的外部圈层的主要层次及各自范围和作用分别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归纳讲解: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如图所示)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 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 教师小结: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内部结构(地壳、地幔、地核)、外部结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以及这些结构和圈层所组成的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 5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