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pptx

上传人:摩西的****12 文档编号:145324597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PPTX 页数:4 大小: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pptx(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学 海 无 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结和理解,一、供给侧改革的含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 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需求侧改革主要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 资本、制度创造、创新等要素。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 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 全要

2、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二、实行供给侧改革的背景和原因 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累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世界 还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等因素,使中国经济发展迎来挑战。2015 年以来,我 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 下行与 CPI 持续低位运行。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 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然 而传统经济疲态显露,产能过剩却无法满足需求。 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 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

3、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 严重失衡。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 创新能力薄弱。中国的供给体系与需求侧严重不配套,总体上是中低端产品过剩, 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此外,中国的供给侧低效率,无法供给出合意的需求。 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看,总供给 AS 进入第三阶段,趋向饱和,继续增加总 需求AD 即进行需求侧的改革已经无法使得总产出继续上升,只会使得物价上升。 只有通过供给侧改革,使社会总供给 AS 向右移动,才能使国民收入继续增加, 且物价水平得以稳定。 因此,强调供给侧改革,就是要从生产、供给端入手,调整供给结构,为真 正启动内需,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寻求路径。通过改

4、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 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1,2,学 海 无 涯 三、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要改革经济结构,首先需要明确存在的主要的结构性问题。中国的结构性问 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 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 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 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 以往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 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产业偏多、资源能源消耗 过多。 排放结构中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

5、。这种不合 理的排放结构导致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 过去经济发展过多依赖“三驾马车”来拉动,特别是过度依赖投资来 拉动。然而这并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居民贫富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 多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中。 四、顶层设计 五大任务,五个“搞清楚”,五大政策支柱构成了供给侧改革的顶层设计。 五大任务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五个“搞清楚”,即“搞清楚现状是什么”,“搞清楚方向和目的是什么”, “搞清楚到底要干什么”,“搞清楚谁来干”和“搞清楚怎么办”。 五大政策支柱: 宏观政策要稳,就是要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

6、,为 经济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产业政策要准,就是要准确定位经济结构性改革方向,发展实体经 济,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激活存量增长动力,着力补齐短板,加快绿色发展,积 极利用外资,积极稳妥扩大对外投资; 微观政策要活,就是要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完善市场环境、 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能,在制度上政策上营造宽松的市场经营和投资环境,营 造商品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市场环境; 改革政策要实,就是要加大力度推动重点领域改革落地,加快推进 对经济增长有重大牵引作用的国有企业、财税体制、金融体制等改革; 社会政策要托底,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3,学

7、 海 无 涯 五大任务详细来说: 去产能,即化解产能过剩,是指为了解决产品供过于求而引起产品恶性竞争 的不利局面,寻求对生产设备及产品进行转型和升级的方法。 去库存,即消化过剩产能,主要是指减少房地产的库存。 去杠杆,指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减少杠杆的过程,而“杠杆”指“使用较少 的本金获取高收益”。 降成本,指在日常工作中将成本降低,通过技术、提高效率、减少人员投入、 降低人员工资或提高设备性能或批量生产等方法,将成本降低。 补短板,指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补上农村短板,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和新 农村建设;补上基础设施短板,加快基础设施现代化。 五、改革措施及理解 调整完善人口政策,夯实供给基础 人

8、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一直以来是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人口既是 需求基础,也是供给基础。就当下中国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决策而言,调整和完善 人口政策,是夯实供给基础的关键,是奠定中国经济调整转型和发展进步基础的 关键。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释放供给活力 合理的土地制度安排对于激励生产要素和公共产品供给,释放供给活力,促 进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的微观管理和宏观调控功能。2015 年以来,我国城镇面临着日益严峻的去库存化和“后土地财政”的压力和挑战, 农村则开始进入三权分置改革和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的试点阶段,推动城乡土 地制度改革的合力基本形成,长期滞后的土地制度改革有望加速推进。

9、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解除金融抑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市场由小到大、由弱到强、 由单一到多元,不断发展壮大。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以引 进市场经济金融体系的基本结构为主。90 年代上半期和中期以建立符合市场经 济需要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基本框架为主。20022008 年进入以健康化、规 范化和专业化为特征的金融改革与发展新时期。当前,我国金融正处于市场化、 国际化和多元化的阶段,面临着比以往更加复杂的局面。从国内来看,金融作为 最重要的要素市场之一,由于改革不到位,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金融抑制,需要加 以改革。,4,学 海 无 涯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10、开辟供给空间 中国经济多年来的高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但是, 经济进入新常态后,要素红利渐行渐远,投资驱动风光不再。“十三五”时期中 国要继续发挥经济巨大潜能和强大优势,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推进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定不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 快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深化简政放权改革,促进供给质量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与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创新一样,是经济增 长的要素之一。对世界历史横、纵两个方面的考察也表明,制度的内涵与制度质 量是影响甚至决定一国经济长期绩效最重要的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 的诸多问题都可深入到体制机制层面

11、上找原因,制度变革与制度创新刻不容缓。 构建社会服务体系,推进配套改革 供给侧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增进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区域、产业、 制度、产品等多个方面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个目标,除了上述五大要素改革,还 需要若干配套改革。构建社会普遍服务体系,即为其中之一。 六、对改革内容的感悟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根本上说是调整国家的经济结构,使经济发展保持健康 状态。长期以来过分依靠投资拉动需求从而发展经济的方式留下了技术创新不足 的弊端,最终会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侧的五大要素,劳动力,土地, 资本,创新技术和制度改革,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更多的是充分利用了前三者, 技术和创新仍有很大的潜力

12、,是继续保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通过供给 侧改革改善供给结构,提升资源效率,增强创新能力,提升产品质量,消除产能 过剩,从而满足高水平需求,是至关重要的。 供给侧改革内容涉及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科技创新的根本在于人才,加强 高新科技领域对人才的吸引力,充分发挥人口的作用,是其一有效措施。此外, 我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诸多问题与体制机制的不足有关,一些行政部门效率低下 和手续繁杂是因素之一,国有企业生产效率低下,缺乏积极性也是一大因素,通 过简政放权,加强监督,关停僵尸企业,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使企业和行业 “活”起来,从而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要素效率,从而使资源突破现有的利用极 限,最终使总供给增加,为总需求和 GDP 上升提供稳定的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