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323733 上传时间:2020-09-19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32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复习――诗歌鉴赏课件(8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诗歌鉴赏,观沧海,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沧海的地点。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竦峙,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写的是虚景及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全诗基调苍凉慷慨,“建安风骨代表作”。,次(停泊)北固山下,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首联:点题。“青山”指北固山,“客路”即驿道。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

2、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练字准确:“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做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感慨时间流逝之快。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 写诗的地点。 B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 C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

3、仗非常工整,这是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首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概括出西湖早春的轮廓。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生机勃勃的感觉。 颈联:写花草,是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人在马背上自然感到舒适,但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

4、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下列对钱塘湖春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用准确而极富表现力的词句,恰当好处地描绘了西湖春日美景,抒发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B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他们富于季节的敏感,成为春天的象征。诗人善于选取典型景物,在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春的活力。 C诗人很讲究练字,在颈联中巧用“乱”“迷”“没”等字,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姹紫嫣红、草长莺飞的西湖暮春的盛景。 D全诗在结构上很有特色,以“孤山寺”起,以“白沙堤”终,从点到面,又由面回到点,章法变化,条理井然。,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元),秋思之祖 写羁旅行役之愁 元曲

5、小令28个字就写出了西风古道、日落黄昏中一个游子的悲歌。 首句三个意象:枯藤、老树、昏鸦、苍凉景象为全篇定下悲凉基调。 第二句三个意象:小桥、流水、人家,画面转而明丽。看似平常的农家风景,在旅人心中引起欣羡和伤感。(以乐写哀) 第三句三个意象:古道、西风、瘦马,意境悲凉。 主旨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接抒情),天上的街市,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有关牛郎织女的传说。它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了美妙的天街景象,表达了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的生活的思想感情。,浪漫主义的体现,定然、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静夜,描绘静谧的夜景。 1

6、小节描绘极平常的画面:月光淡淡,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月光里;天上白云朵朵,星光点点。 2小节“天河何处”一问使全诗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把读者的视野和心胸带到广袤的宇宙中去。 “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放开的心神收拢回来。 但放飞的心不能收回,已想到了很远“怕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便是极好的证明。,写景想象,理想(流沙河 哲理诗),一(1)总说理想的意义 顶针,前两个比喻作铺垫,诗意在后两个比喻上,理想是前进的方向。,二(2-11),2、3理想的历史意义。 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不同时期的不同理想) 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的, 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理想连缀在一起,正像“珍珠链”一

7、样,推动着历史的前进。“脊梁骨”是推动历史前进的精神支柱和动力。,4、5、6、7理想的人格意义。,理想使人积极乐观 斗志顽强 永远年轻 充满活力,8、9、10、11理想的人生意义。 理想可以让人获得新生。 当理想被玷污、被扒窃时,要坚定信念,把理想视为生命。,三(12)鼓舞人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并为之奋斗。,化石吟,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思。 吟,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拟人手法 第二人称“你”,自然亲切,便于抒情。,一(1、2)设问,引发读者想象。 二(3-6)具体书写遐思的内容。 第6节转入现实。 三(7)回应1、2节,使全诗结构完整,有放有收,有问有答。,望岳 (

8、唐)杜甫,首联: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颔联: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下句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这是实写。 颈联: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诗人通过写“白云”“归鸟”这两个景物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尾联: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显示出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春望 (唐)杜甫,主旨:忧国伤时,思念亲人。(忧国思亲) 诗歌前两句写春望所见,“破”字写出使人怵目惊心之景,“深”杂草丛生,满目凄然之景。 三、四句触景生情,感时伤世。(移情于物) 五、六句战火不断,难通音信。“

9、抵万金”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七、八句诗人苍老之态,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石壕吏 (唐)杜甫,这是一首叙事诗,其主体部分是老妇人的“致词”。诗的前四句写“致词”的由来,也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最后四句是这件事的尾声,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老妇“致词”可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应征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个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人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现状。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以保全家中仅存的三个人。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当时思想上的矛盾:他歌颂石壕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表明他支持唐王朝进行的这场平叛的战

10、争,希望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他又写出了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这又表明他为战争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而深感悲痛。,归园田居 (晋)陶渊明,诗人在南山下种豆,“草盛豆苗稀”,很显然他不善于种田,但是早出晚归,不辞劳苦,在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裳,而他毫不在意,说“但使愿无违”。 从表面上看,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乐,但是把这首诗和作者其他的诗结合起来看,作者的“愿”其实有它特殊的内涵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使至塞上 (唐)王维,内容:记叙出使边塞的经历。既言事,又写景,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一二句写自己轻车简从,要

11、前往边塞慰问将士,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使者的身份。) 三四句写诗人自己好像“征蓬”一样随风而去,又恰似“归雁”一般进入胡天。 五六句描写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首联叙事。 颔联写景。用动态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渡到平原,山峦渐渐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颈联写景。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夜间风景) 一幅是天边云霞图。(黄昏风景) 尾联抒情。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抒发思乡之情。,登岳阳楼 (宋)陈与义,首联写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再写举目所见。“帘旌”为近景,“夕阳”为远

12、景。 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过渡)加入了历史的厚重感,融入了怅惘之情。 颈联 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 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风霜语意双关。,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白居易,首联: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了诗人的贬谪生活。 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无限悲痛怅惘。 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也是传诵千古的警句。诗人把自己比作“沉舟”和“病树”,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但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表现出他豁达的胸襟。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概。 尾联:点明了酬答的题意,既是对

13、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赤壁 (唐)杜牧,咏史诗 主旨: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 (宋)文天祥,整体把握: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诗人的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首联写个人和国家的两件大事。自己21岁时明经入仕。在国家危急存亡关头,起兵抗元。 颔联写国家山河破碎,局势危急,个人命运也动荡不安,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颈联上句追忆兵败福建时,忧念国事的心情,下句写目前不幸被捕俘的孤独处境。巧借两个地名写出了形势的险恶和境况的危苦。 尾联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水调

14、歌头 (宋)苏轼,上阕写作者在天上人间的徘徊矛盾。 下阕对月怀人,以积极乐观的旷达情怀作结。 整体把握:表达词人由心有所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情怀,山坡羊 潼关怀古 (元)张养浩,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的雄伟气势。 “聚”字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字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 从视觉和听觉写出潼关的险要。用“山河表里”一语收住,暗示它是历来兵家必争之地。,第二层(中间四句)写作者路经潼关时的所见所想。作者驻马远望,感慨横生。(朝代兴衰) 第三层(最后两句)感慨,表现作者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感情。,饮酒 (晋)陶渊明,整体把握: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写的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为酒后即

15、兴之作,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诗人从居住的草庐写起,反思归田后自己的生活状况。他并没有隐居山林岩穴也没有寄身庙宇不食人间烟火,而是身处“人境”。门前却没有人来车往,这是为什么?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浑然天成之作,达到物我合一的化境。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景 最后两句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再精妙的语言,也不足以传达复杂的感受。,行路难 (唐)李白,整体把握:“行路难”是乐府古题,多咏叹世路艰难及贫困孤苦的处境。 李白这组行路难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这里选的是第一首,在悲愤

16、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诗以叙事开篇,渐而过渡到抒情。开头以夸张的笔法领起,营造欢乐的宴饮气氛,继而“停杯”强烈的反差,衬出诗人内心的悲苦。“欲渡”以形象化的语言,写出了世途的艰难,寓含着无限的悲慨。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诗人希望像姜太公一样,八十岁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样,梦见自己乘舟到“日边”,有为于当世。(用典写诗人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但理想和现实有距离,痛苦交织于诗人心中,终于发出“行路难”的感慨。诗的结尾,在沉郁中振起,坚定了“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歌行体古诗。 写实的手法。 先写秋风的威力,再写自己无可奈何的情状。 面对大自然的暴力,诗人表现的较为平静,但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真的动了肝火。 失态焦灼沉静沉思 从沉思中振作起来,发出了“安得”呼喊 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唐)岑参,歌行体古诗。 第一层 咏雪 边塞的气候特征:北风扫荡,草木摧折,“即”写出与内地相比,冬天来得格外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