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5315662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吉林省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吉林省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吉林省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吉林省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高一语文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含解析)(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延边第二中学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二次阶段检测高一语文试卷试题说明:1、本试卷总分120分,答题时间90分钟。试卷共8页。2、试卷分(阅读题)和(表达题)两部分,共四大题15小题。3、选择题将答案涂在答题纸的答题卡上,主观试题答案答在答题纸指定的位置上。第卷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它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

2、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但是,对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不过人们多认为这首诗是伪作。王逸既说其是“屈原之所作”

3、,又说其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又问他:“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歠其醨?”他答曰:“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的。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

4、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这当然会使他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正如他所说的“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将愁苦而终穷”。“独立不迁”的人格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屈原批评那种“背绳墨以追曲”的行为,发出“伏清白以死直”的誓言。在涉江中,他表示:“苟余心其端直兮,虽僻远之何伤。”在儒家的典籍中,治水有功却被天帝处死的鲧一直是个反面人物,那么鲧到底犯了什么天条会被天帝处死呢?山海经说: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羽郊者也。原来,鲧的罪行是私自窃取了天帝的息壤去填洪水以拯救人类。这样说来,他简直就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对这样一个英雄深表同情和

5、赞赏,从这可以看出屈原自己人格的崇高。屈原明知自己的结果会和鲧一样悲惨,但是他决不屈己从俗,而始终保持着“独立不迁”的人格,这需要何等的勇气啊!(选自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删改)1. 下列关于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独立不迁”是屈原崇高人格的核心,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是屈原这种“独立不迁”人格最为集中的体现。B.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包含对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以及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而决不随波逐流两个方面。C. “独立不迁”贯穿于屈原的一生:坚持理想,虽遭打击而不动摇;依恋故土,虽然不被理解而不他迁;等等。D. 渔父体现了隐者和屈原截然不同的人格:隐者与世推移,

6、随波逐流;屈原“独立不迁”,决不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结构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屈原最后身投汨罗,以死明志,这是因为各国国君没有一个理解他、重用他的,他的“美政”理想无法实现。B. 屈原以“无求”与“苏世”的为人准则要求自己并努力践行,这使他“独立不迁”的人格更为坚实和完美。C. 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屈原因此对他深表同情和赞赏,这也反映了屈原自己崇高的人格。D. 全文采用了层层递进的结构方式,阐述了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的丰富内涵,结构严谨。3. 从全文看,下列表述不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A. “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体现了屈原坚持自己的“美

7、政”理想、屡遭打击而毫不动摇的精神。B. 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做一个顶天立地、保持独立人格的人,这是屈原的为人准则之一。C. 尽管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但渔父的史料价值却是不可忽视的。D. 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在离骚橘颂涉江等作品中都得到了体现,如“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等。【答案】1. A 2. B 3. C【解析】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能力。选项中,A 项,“最为集中的体现”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还表现为对正直的追求与维护”。点睛:这类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

8、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本内容和结构的理解。题中,A 项,“各国国君”错,原文说的是“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但屈原最终还是“不能他迁”,因而屈原身投汨罗的原因是楚国国君没有理解他、重用他;C 项,“因此”错误,屈原同情和赞赏鲧与“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没有关系,鲧“是一个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是作者的观

9、点;D 项,“层层递进”错,全文采用的是“总分”式的结构。正确的是B项。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概括信息的能力。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本题考查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题中C项,“王逸和司马迁在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问题上看法完全不同”错误,由原文“不过人们多认为这首诗是伪作。王逸既说其是“屈原之所作”,又说其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

10、来就自相矛盾。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可知,作者没有涉及司马迁对渔父是否是屈原的作品的看法,因而不能看出王逸和司马迁在此问题上的看法完全不同。二、古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杨廉,字方震,丰城人。廉承家学,早以文行称。举成化末年进士,改庶吉士。弘治三年授南京户科给事中。明年,京师地震,劾用事大臣。五年,以灾异上六事。帝颇纳之。吏部尚书王恕被谗,廉请斥谗邪,无为所惑。母丧,服阕,起任刑科。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

11、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报闻。以父老欲便养,复改南京兵科。中贵李广死,得廷臣通贿籍。言官劾贿者,帝欲究而中止。廉率同官力争,竟不纳。已,请申明祀典,谓宋儒周、程、张、朱从祀之位,宜居汉、唐诸儒上。阙里庙,当更立木主。“大成”本乐名,不合谥法。皆不果行。迁南京光禄少卿。正德初,就改太仆,历顺天府尹。时京军数出,车费动数千金,廉请大兴递运所余银供之。奏免夏税万五千石,虑州县巧取民财,置岁办簿,吏无能为奸。乾清宫灾,极陈时政缺失,疏留中。明年擢南京礼部右侍郎。上疏谏南巡,不报。帝驻南京,命百官戎服朝见。廉不可,乞用常仪,更请谒见太庙,俱报

12、许。世宗即位,就迁尚书。廉与罗钦顺善,为居敬穷理之学,文必根六经,自礼乐、钱谷至星历、算教,具识其本末。学者称“月湖先生”。八疏乞休,至嘉靖二年,赐教、驰驿,给夫廛如制。家居二年卒,年七十四。赠太子少保,谥文恪。4.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B. 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C. 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

13、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D. 明年三月/有诏以下旬御经筵/廉言/故事/经筵一月三举/苟以月终起/以月初罢则进讲有几/且经筵启而后日进继之/今迟一日之经筵/即辍一旬之日讲也/5.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服阕:按封建礼制,父母死后须穿丧服守孝,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B. 中贵:中,即禁中,指皇宫。中贵指有权势的太监,古代也泛指皇帝宠爱的近臣。C. 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称为进士。进士前三名依次为状元、榜眼、探花。D. 谥:谥号,是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

14、有地位的人生前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杨廉为人正直,敢于直言。弘治五年,他因发生灾害变异上疏六件事;乾清宫遭火灾,他极陈时政之失;他要求皇帝追究行贿的人,多次上疏劝阻皇帝南巡。B. 杨廉重视典制,尊崇宋儒。他请求申明祭祀典制,认为周敦颐等宋儒的陪祀之位应排在汉、唐诸儒之上;认为“大成”是乐的名称,作谥号不符合谥法。C. 杨廉关心百姓,防范贪官。他奏请用大兴县运送的余银供给军队豁免夏税粮,设“岁办簿”,避免地方官吏对百姓巧取豪夺。D. 杨廉继承家学,学识丰富。他早年就以文章著称于世,自礼乐、钱粮至天文、历法、算术,都能认识它们的来源

15、流变。学者称他为“月湖先生”。7.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京军数出,车费动数千金,廉请大兴递运所余银供之。(2)廉不可,乞用常仪,更请谒见太庙,俱报许。【答案】4. C 5. D 6. A 7. (1)当时京都军队多次出动,车马费动辄数千金,杨廉奏请大兴县运送剩余的银两供给他们。 (2)杨廉不同意,请求用平常朝拜礼仪,同时请求(皇上)去拜谒太庙,皇帝都答复同意。【解析】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可先根据句意从整体上将能断开的断开,再根据主谓或动宾关系及文言虚词断句。本题,“明年三月”为时间状语,后面停顿,排除AB;“则”一般用于句首,前面停顿,排除BD;故选C。译文为:第二年三月,皇帝下诏在下旬亲临御前讲席。杨廉说:“按惯例,御前讲经每月举行三次,如果从月终开始,到月初结束,那能进讲几篇?而且御前讲经开始以后接着是日讲,现在御前讲经迟一天开始,就要停止一旬的日讲。”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断句有一个重要的方法,抓虚词看位置:“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