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61编号中职《临床医学概要》第23章颅脑损伤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5305375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439.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7861编号中职《临床医学概要》第23章颅脑损伤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7861编号中职《临床医学概要》第23章颅脑损伤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7861编号中职《临床医学概要》第23章颅脑损伤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7861编号中职《临床医学概要》第23章颅脑损伤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7861编号中职《临床医学概要》第23章颅脑损伤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7861编号中职《临床医学概要》第23章颅脑损伤》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861编号中职《临床医学概要》第23章颅脑损伤(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3章 颅脑损伤,学习目标 了解各类颅脑损伤的形成因素 熟悉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损伤的种类、临床特点 掌握颅内压增高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要点,颅脑损伤概论,颅脑损伤多见于交通、工矿事故坠落、跌倒所致,自然灾害,战时的爆炸、火器伤对头部的伤害,常合并身体其他部位损伤,其死亡率和致残率高居身体各部位损伤之首。颅脑损伤可分为头皮损伤、颅骨骨折与脑损伤,三者虽然皆可单发,但要警惕其合并存在,其中脑损伤的程度和处理效果对病人的预后起决定性作用。另外,颅内压的增高进一步可以形成脑疝从而危及病人的生命。,第一节 头皮损伤,头皮由皮肤、皮下组织、帽状腱膜、帽状腱膜下层、颅骨外骨膜构成(图101)。头皮损伤均由

2、直接外力造成,头皮血供丰富,伤后失血较多,但伤后愈合能力和抗感染能力较强。 (一)头皮血肿 头皮血肿多因钝器伤及头皮,使血管破裂出血所致,按血肿出现于头皮间的层次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 1皮下血肿 因皮下组织与皮肤层和帽状腱膜层之间的连接紧密,故在此层内的血肿不易扩散。血肿局限、无波动感、周围较中心区硬疼痛明显。此种血肿可自行吸收,一般无需处理。 2帽状腱膜下血肿 帽状腱膜下层疏松,血肿易于扩展甚至蔓延至整个头部,血肿较大,触之较软,有明显的波动感,小儿巨大腱膜下血肿可引起贫血甚至休克。血肿小可加压包扎,待其自行吸收,血肿大需穿刺抽出同时局部加压包扎。穿刺治疗无效,血肿不消或继续增大时,可切开清

3、除血肿并止血。,3骨膜下血肿 血肿范围常不超过颅缝,张力高,有波动感。要注意可能合并颅骨骨折,处理同帽状腱膜下血肿,但合并有颅骨骨折,不可加压包扎。 (二)头皮裂伤 头皮裂伤多由锐器或钝器致伤。由于头皮血管丰富,血管破裂后不易自行闭合,即使伤口小出血也较严重,甚至在较短时间内既可发生失血性休克。急救时可加压包扎止血。头皮裂伤系头皮的开放性损伤,处理原则使尽早施行清创缝合,由于学供丰富,其清创缝合时限可放宽至24小时。术中应彻底清除伤口内异物,明显挫裂污染的创缘应切除,对有头皮组织缺损者行皮下松解术或转移皮瓣等方法修复,避免缝合时产生张力致不愈合。同时要留意有无颅骨骨折和碎骨片,若发现脑脊液或脑

4、组织外溢,须按开放性脑损伤处理。 (三)头皮撕脱伤 多因发辫受到强烈的机械力牵扯所致,如卷入转动的机器中,使大块头皮自帽状腱膜下层或连同骨膜被撕脱。剧烈疼痛及大量出血可导致疼痛性或失血性休克。急救时,加压包扎止血,防治休克,用无菌敷料覆盖创面,抗感染;同时将撕脱的头皮用无菌敷料包好备用。争取在伤后68小时内清创再植。清创植皮后,应保护植皮片不受压,不滑动,以利于皮瓣存活。对骨膜撕脱不能再植者,需在颅骨外板上多处钻孔,等钻孔处长出肉芽后再植皮。,第二节 颅骨损伤,颅骨骨折是指颅骨受暴力作用所致颅骨结构改变。颅骨骨折的发生与暴力作用的方向、大小、减速距离等密切相关,且易合并脑膜、血管、脑组织和颅神

5、经损伤,并可继发颅内感染、脑脊液漏或引起脑局部受压,危及生命。颅骨骨折按形态分为线性骨折和凹陷性骨折;按骨折部位分为颅盖骨折和颅底骨折;按骨折是否与外界相通分为闭合性与开放性骨折。 (一)颅盖骨折 1线性骨折 发生率最高,局部有压痛、肿胀。骨折线可单发或多发,呈线条状或放射状(图102A),头颅X线摄片或CT扫描可以确诊。线形骨折本身无需处理,但应警惕合并脑损伤或颅内出血,尤其是硬膜外血肿。 2凹陷性骨折 骨折全层或仅为内板向颅腔凹陷,形成的局限性下陷区(图102B),婴幼儿颅骨质软,可形成类似乒乓球样凹陷。范围大、凹陷明显的骨折常使局部脑组织受压,若为脑重要功能区,可出现失语、偏瘫、癫痫等病

6、征。X线摄片可显示凹陷深度,CT扫描可以有助于了解有无合并伤。治疗原则:凡骨折凹陷直径超过5cm,深度在1cm以上;或出现神经系统体征、颅内压增高者应手术治疗。,(二)颅底骨折 由于颅底骨结构上的特点,其骨折多由强烈的间接暴力作用所致,并且绝大多数是线形骨折。可同时合并脑损伤。按其发生部位不同可分为三种(图103)。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耳、鼻出血或脑脊液漏;皮下或粘膜下瘀血斑;脑神经损伤(详见表101)。 表101 颅底骨折的临床表现 骨折部位 脑脊液漏 瘀斑部位 可能累及的脑神经颅前窝 鼻漏 眶周、球结膜下(“熊猫眼”征) 嗅神经、视神经颅中窝 鼻漏或耳漏 乳突区 面神经、听神经颅后窝 无

7、乳突区、咽后壁 少见 诊断主要依据上述临床症状,颅骨X线平片价值有限,断层摄片或CT扫描等检查有确诊意义。 治疗上骨折本身无需特殊处理。重点观察有无脑损伤及处理脑脊液漏、脑神经损伤等合并症。出现脑脊液漏,不可堵塞或冲洗,不做腰穿,取头高位卧床休息,避免用力咳嗽、打喷嚏等,应用TAT及抗生素预防颅内感染。绝大多数漏口能在两周左右自行愈合。若持续4周仍未停止漏液,应及时手术修补。,第三节 脑损伤及颅内血肿,脑损伤多由于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头部所致。脑损伤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损伤两大类。前者形成于受伤的当时,引起的病变为脑震荡、脑挫裂伤;后者形成于损伤后的一段时间,常见的病变为脑水肿、颅内血肿、脑疝等

8、。根据硬脑膜是否破裂、颅腔与外界是否相通,分为开放性和闭合性两大类。开放性脑损伤易并发出血、感染、脑脊液漏。闭合性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裂伤、颅内血肿等。 (一)脑震荡 脑震荡为头部受到轻度暴力的打击引起的短暂的脑功能障碍,神经系统病理解剖无明显变化,无器质性损伤。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受伤后即刻出现,时间短暂,一般不超过半小时。 (2)逆行性遗忘:清醒后不能回忆受伤当时与伤前片刻的情况,但往事仍能回忆。,(3)伤后有头痛、头昏、恶心、呕吐等症状,常在数日内好转。 (4)神经系统检查无阳性定位体征,脑CT检查无异常改变。 2治疗原则 适当卧床休息,不需特殊治疗,必要时可使用镇静剂及对症

9、治疗。 (二)脑挫裂伤 脑挫裂伤是指暴力作用于头部,造成脑组织的器质性损伤。多发生在脑皮质表面,也可发生在脑深部。轻者脑表面淤血、水肿,有点片状出血灶。严重者脑实质挫碎、破裂,局部出血,甚至形成血肿。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的程度是衡量脑挫裂伤轻重的客观指标。伤后多立即昏迷,时间可由半小时至数天,甚至数月,最严重者持续昏迷直至死亡。 (2)意识恢复后常有剧烈头痛、呕吐频繁,可能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膜刺激征有关。 (3)局灶性症状 根据损伤部位和程度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如偏瘫、失语、感觉障碍,呼吸循环障碍及高热或低温等。,(4)CT检查可显示损伤的具体部位、范围、周围脑水肿的程度以及脑室受压和

10、中线结构的移位情况。 2治疗原则 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减少脑损伤后的病理生理改变,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防止颅内血肿及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必要时手术治疗。 (三)颅内血肿 外伤性颅内血肿是脑损伤中严重的继发性损伤,可导致颅内压增高、脑疝的发生而危及生命。根据血肿的部位可分为硬脑膜外血肿、硬脑膜下血肿和脑内血肿。 1临床表现 (1)硬脑膜外血肿:受伤后立即出现短暂意识障碍,意识好转后,因颅内出血使颅内压迅速上升逐渐转入昏迷。两次昏迷之间的时间称为“中间清醒期”。颅内压增高症状明显,同时出现该侧瞳孔先缩小,后散大,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对侧偏瘫等。颅脑CT扫描能确定血肿位置、计算出血量、确定脑组织移位等情

11、况(图104)。 (2)硬脑膜下血肿:血肿发生在硬脑膜下腔,是颅内血肿中最常见的类按症状出现的时间可分三种类型(图105a b)。,1)急性硬脑膜下血肿:病人伤后意识障碍严重,常无典型的中间清醒期或只表现意识短暂好转,继而迅速恶化,出现持续性昏迷或意识障碍程度进行性加重;较早出现血肿侧瞳孔散大,既而双侧瞳孔亦散大,肌张力增高,对光反应减弱或消失。 2)亚急性硬脑膜下血肿:伤后3天后逐渐出现颅内压增高症状,需借助于颅脑CT检查与继发性脑水肿相鉴别。 3)慢性硬脑膜下血肿:血肿在较长时间内才逐渐形成。病人般有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记忆力减退、智力障碍、精神失常;偏瘫、失语、偏侧感觉障碍等局灶性症状等

12、。 2治疗原则 颅内血肿经确诊后,应及早手术治疗,清除血肿、解除脑受压。 (四)开放性脑损伤 放性脑损伤伤处硬脑膜破裂,脑组织与外界相通。 l,临床表现 初期多有昏迷,伤后可立即出现呼吸、脉搏、血压变化,休克发生率高,伤口周围有异物,伤后感染发生率高,火器性脑损伤的伤情般更复杂,更严重(图106)。,2治疗原则 防治休克、保持呼吸道通畅,争取早期一次性清创,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并常规注射破伤风抗毒素等。 链接 昏迷程度判断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分级(Glasgow coma scale计分) 眼眼反应 记分 言语反应 记分 运动反应 记分 自发睁眼 4 回答正确 5 按嘱动作 6 呼唤睁眼 3 回答

13、错误 4 刺激定位 5 刺激睁眼 2 乱讲乱说 3 刺激回缩 4 无反应 1 言语难辨 2 刺激过屈 3 无反应 1 刺激过伸 2 无反应 1 13-15分:轻型; 9-12分:中型; 6-8分:重型; 3-5分:特重型,第四节 颅内压增高与脑疝,颅内压是指颅腔内容物对颅腔壁所产生的压力,通常以侧卧位腰椎穿刺所测得的脑脊液压力为代表。凡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颅内容积增加,成人超过2kPa(200mmH2O),儿童超过1kPa(100mmH2O)时,即为颅内压增高,是颅脑损伤、脑肿瘤、脑出血和颅内炎症等所共有征象,典型表现有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一)病因 1脑水肿 缺氧、中毒、脑外伤、脑

14、炎和脑膜炎等病变引起脑体积增大,形成颅内压增高。 2脑脊液量增加 脑脊液循环通路阻塞或脑脊液生成过多、脑脊液吸收减少等均引起颅内压增高。 3颅内占位性病变 颅内血肿、脑肿瘤、脑脓肿等病变占据颅腔内一定的空间,引起颅内压增高。 4颅腔过小 狭颅症、颅底凹陷症等造成颅腔过小,引起颅内压增高。,(二)临床表现 1头痛 为最常见症状,多见于晚间和晨起,部位常在额部及颞部,多为胀痛或撕裂样痛,用力、咳嗽、弯腰或低头可使头痛加重。 2呕吐 多在头痛剧烈时发生,常呈喷射状。 3视神经乳头水肿 是重要的客观体征。表现为眼底视网膜静脉扩张、视乳头充血、边缘模糊,生理凹陷消失,视盘隆起。可继续发展成视神经萎缩,以

15、致失明,以上三项为颅内压增高的典型表现,即颅内压增高“三主征”。 4意识及生命体征变化 初期意识模糊、嗜睡,后期昏迷伴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脉搏先缓慢后细速、血压常先增高后下降;呼吸先深而慢,后出现潮式呼吸,也可浅而快,甚至呼吸停止,称为Cushing(库欣)反应。 5脑疝形成 当局部颅内压增高达到一定的程度时,脑组织受挤压从高压去向低压区移动,压迫邻近脑组织,即为脑疝(图107)。临床常见的脑疝以下两种。 (1)小脑幕切迹疝:为部分颞叶、脑中线结构经小脑幕切迹向下疝出。常出现意识障碍迅速加重,瞳孔明显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不动,对侧肢体出现瘫痪,潮式呼吸,过度换气或双吸气,晚期呼吸不

16、规律,浅快而弱直至呼吸停止,脉搏先慢而后快,血压先升而后降,最终死亡。,(2)枕骨大孔疝:颅内压增高使小脑扁桃体向下疝人枕骨大孔,出现严重枕卜痛及颈项强直、眩晕、吞咽困难、肌张力降低,四肢弛缓性瘫痪,呼吸及循环迅速进入衰竭状态。也可突然昏迷,呼吸停止,既而心跳停止。 6辅助检查 CT、MRI有助于查找病因。 (三)治疗 1病因治疗 积极去除病因对控制颅内压增高最为有效。 2降低颅内压治疗 脱水疗法是降低颅内压、减轻脑组织水肿、防止脑疝形成的关键。常用20%地甘露醇、呋塞米等。 3糖皮质激素 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均可减轻脑水肿。 4减压手术 减压手术在应用脱水剂和利尿剂无效后,或颅内压增高发生脑危象早期时应用。 5低温疗法 低热能降低脑部代谢,减少脑耗氧量,降低颅内压。常用冰帽或冰袋。,小结,在外界的暴力作用下,颅脑损伤可形成头皮损伤、颅骨骨折、脑震荡、脑挫裂伤、颅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