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广大附中三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

上传人:云*** 文档编号:145291505 上传时间:2020-09-18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390.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广州市广大附中三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广东省广州市广大附中三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广东省广州市广大附中三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广东省广州市广大附中三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广东省广州市广大附中三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广州市广大附中三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广州市广大附中三校高三(上)期中语文试卷答案解析版(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共 26 页 期中语文试卷期中语文试卷 题号 一二三四五六七总分 得分 一、默写(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6.0 分) 1.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送东阳马生序中“ _ , _ ”两句点明了宋濂虽然身处锦衣玉食的同学之 间却毫无羡慕之意的缘由。 杜牧的阿房宫赋在批评“秦爱纷奢”时,“ _ , _ ”两句运用对比手法 写出了阿房宫中音乐之繁盛。 氓中“ _ ”一句,写出了女子不见爱人的忧伤。“ _ ”一句,写出了女 子见到爱人后的欢欣愉悦。 【答案】【小题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小题 2】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小题 3】泣涕涟涟,载笑载言 【解析】故

2、答案为: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重点字:奉) (2)管弦呕哑 多于市人之言语(重点字:弦) (3)泣涕涟涟 载笑载言(重点字:涟) 该题考查名篇名句默写,对于文质兼美的名言名句,多数同学能熟读成诵,但在考试中 却得不到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生僻字。难写字书写有误,一字之差,导致丢分,实 在遗憾。这就要勤于动笔,重点突破。 阿房宫赋名句积累: 1鼎铛玉石,金块珠砾。 2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3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第 2 页,共 26 页 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二、语言表达(本大题共 1 小题,共 5.0 分

3、) 2. 概括下面这段话的主要内容,不超过 55 字。 近来,共青团中央发起了一项“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鼓励青少年结合自身学习 工作实际,写下对 24 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活动开展一周多的时 间里,33 万余名青少年在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等网络平台上,编创和传播 内含丰富、形式时尚的网络文化产品,仅话题微博总阅读量就超过 9000 万次。这 项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旨的活动, 为网络空间注入了强有力的青春正能 量。 【答案】解答本题首先要认真阅读语段,理解语段内容,本段文字主要叙述了“团中央 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根据文段可将本文段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从开头到

4、 “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体会” ,本层的关键词是“共青团中央”“发起”“青年好 声音网络活动”,本层可概括为“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第二层 从 “活动开展一周9000 万次” , 本层的关键词是 “33 万余名青少年” “阅读量超过 9000 万次”,本层可概括为“广大青少年积极响应”;第三层从“这项以弘扬社会之一核心 价值观到结尾”,本层的关键词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能量”,本 层可概括为“为弘扬社会之一核心价值观,为网络注入正能量”;根据三个层的意思可 概括为“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 少年积极响应,为网络注入正能量” 参

5、考答案: 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中央发起了“青年好声音”网络活动,广大青少年积极 响应,为网络注入了正能量 【解析】解答本题可采用分层提炼法,做题时首先要阅读文段,根据文段的内容把语段 分为几个层次,然后提炼每层的信息,提炼信息时可采用去除枝叶的办法,抓住关键词 进行概括,然后总体概括,压缩成句,概括时要按题目要求,字数要求,压缩后的语句 要句意明确,语意连贯,不要以偏概全 压缩语段考查学生压缩概括信息的能力,属于语言的表达应用,做这类题目一般采用分 层提炼法,即把语段分成几个层次,概括每层的含义,然后总体概括,也可采用“提取 要素法”“摘取中心法”“归纳合并法”等,不论用哪种方法,关键

6、的一点是要按题目 第 3 页,共 26 页 的要求答题 三、其他(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5.0 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当下流行歌坛中国风盛极一时, 这些歌曲带来特殊的欣赏体验,常常藉由歌词和 音乐之间的反差,令歌迷耳目一新。此外,歌词文本制造大量的词性活用、句式倒 装、非常规词语搭配等语法现象,例如东风破。这些语法现象在古今诗词创作 中屡见不鲜,但运用密度如此之强却并不多见,它们的存在彻底 了受众原有的阅 读习惯,让人有了新鲜的感觉。 所谓“一花独放不是春”,继周杰伦之后,王力宏、胡彦斌、后弦等一众歌手纷 纷 ,形成了当代流行歌坛一股新的时尚潮流-“中国风”。歌坛你行

7、我效,大量作 品集中涌入市场,一时 ,甚至呈现泛滥之势。(),而这还仅仅是中国风歌 曲中的小部分而已。作品质量水平 是不可回避的现实,写作后劲不足与创新性的 缺乏是中国风歌曲面临的最大挑战。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_ A这些歌曲常常藉由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反差,带来特殊的欣赏体验,令歌迷耳目一新。 B这些歌曲常常带来特殊的欣赏体验,藉由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反差,令歌迷耳目一新。 C这些歌曲常常令歌迷耳目一新,藉由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反差,带来特殊的欣赏体验。 D这些歌曲常常令歌迷耳目一新,带来特殊的欣赏体验,藉由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反差。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8、_ A颠覆效仿蔚然成风良莠不齐 B颠覆效仿蔚为大观参差不齐 C颠倒效尤蔚然成风良莠不齐 D颠倒效尤蔚为大观参差不齐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_ A如网上出现的一首打油诗蝶恋花中国疯,十四位风格不同的歌手的十八首中 国风歌曲尽收于短短六十字中 B如网上出现了一首打油诗蝶恋花中国疯 ,用短短六十字囊括了十八首中国风歌 曲和十四位风格不同的歌手 C如网上出现了一首打油诗蝶恋花中国疯 ,十八首中国风歌曲和十四位风格不同 第 4 页,共 26 页 的歌手尽收于短短六十字中 D如网上出现的一首打油诗蝶恋花中国疯,用短短六十字囊括了十四位风格不 同的歌手的十八首中国风歌曲 【答案】【小题

9、 1】D 【小题 2】A 【小题 3】B 【解析】(1)本题,联系上下文,句子主要陈述对象是”打油诗蝶恋花中国疯” , 应该让其作整个句子的主语,据此排除 A、B、C 三项。 故选 D。 (2)颠覆:颠倒,推翻,指彻底改变事物原来的模样;颠倒:上下易位,本末倒置。 文中有”彻底”一词,用”颠覆”更恰当。效仿:以某件事情为榜样,模仿来做或作为 借鉴以便发扬,褒义;效尤:仿效坏的行为,贬义。“效仿”更符合语境。蔚为大观: 形容事物美好而繁多,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 ; 蔚然成风 : 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盛行, 从而形成风气。文中有”一时”一词,用“蔚为大观”更恰当。参差不齐:形容水平不 一或很不整齐

10、,不用于时间等 ; 良莠不齐 : 指好的坏的都有,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 不能用于形容水平、成绩等。文中有”水平”一词,用”参差不齐”恰当。 故选 A。 (3)原句子主要存在语序不当的语病。“令歌迷耳目一新”表结果,应该放在最后, 排除 C、D 两项,“藉由歌词和音乐之间的反差”介宾短语作状语,应该放在谓语”营 造”前面,排除 A 项。 故选:B。 答案: (1)D (2)A (3)B (1)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 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 辑严密的句子。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

11、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 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 第 5 页,共 26 页 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 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 成语(词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 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 解答此题要注意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 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 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

12、型,最常用的判别方 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 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 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 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病句题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宾, 再看定状补, 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 搭配不当、 结构混乱、 语序不当等问题。 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 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子做语法分析。 4. 在下面一段文

13、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很多人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_。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是意 象,意象的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所以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_。但 并不是情景交融的艺术作品就有意境,意境除了有意象一般的规定性外,还有自己 特殊的规定性,那就是“境”要突破时间上和空间上有限的“象” ,体现为宇宙的 本体和生命的“道”。因此,二者相较:_,意境的外延要小于意象。 【答案】其实二者并不相同,都要情景交融,意境的内涵要大于意象 【解析】通读语段可知,本段是讲意境与意象的区别的; 第一个句子前是“混为一谈” ,可见此句应

14、该是分辨他们二者的不同,填入“其实两者 并不相同”; 第二句根据前文“意象的基本规定是情景交融,所以任何艺术作品都要创造意象” ,有 意象就有“情景交融”,因而该句是“都要情景交融”; 第三句根据前文 “意境除了有意象一般的规定性外, 还有自己特殊的规定性” 可见, “意 境比意象内涵大”; 答案: 第 6 页,共 26 页 其实二者并不相同。 都要情景交融。 意境的内涵要大于意象。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 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 如何解答这类试题呢? (一)要注意话题和陈述角度是否统一。在表现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

15、话题来安 排句子,保持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如果任意转换话题,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 (二)要注意前后句式,考虑句子结构是否一致。在叙述或描写时,相同位置上的用语 在形式和结构上要保持一致。 (三)要注意上下句表达的内容是否相似或相对。一组在统一主题下的句子,对多种事 物或一个事物的多个方面进行叙述时,他们在内容上往往有着密切的关系,或相似,或 相对。 (四)要注意上下文的内容是否符合事理。一组句子,语意的组合有不可随意更改的逻 辑性,所以句序的安排有一定的规律:或以空间方位为序,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 到内;或以时间先后为序;或以人们认识规律为序,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 性;或以

16、主次轻重为序。答这样的试题,必须把握句与句在意义上的联系,再分析它们 在结构上的关系就能确定它们各自的位置了。 (五)要注意内容的前后照应,考虑语脉是否相承。语句的照应和暗示是语言连贯的重 要条件。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语意的把握和关键词语的分析,能准确地找出与所提示 或暗示的词语相呼应的选项,进而确定其先后顺序,使其语脉的链条相衔接。 (六) 要注意上下文的情调是否统一。 对于描写或抒情类的句子, 应考虑情景的相融性。 即前边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凉的;前边是壮阔的,后边就不能是柔婉 的;前边是悠远的,后边就不能是热切的。 对于写景的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有 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 底、俯、仰之异。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别,就不容易辨别选项的正误,也不容易选出衔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