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态文叫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199780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生态文叫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论生态文叫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论生态文叫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论生态文叫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论生态文叫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论生态文叫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生态文叫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论生态文叫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人类在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目前正处于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型时期。回首人类文明所走过的路程,人们对自然的态度经历了肯定一否定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就文明本身而言,亦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原始文明时期。由于人类自身的局限,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过程所知有限,总体上处于一种愚昧状态。他们一方面在自然界获取生活必需品,受到自然的恩惠,另一方面又受到它的威胁,在他们的眼中自然界具有神秘性和不可侵犯性。对自然和生命的膜拜便成了当时占主流的观念。这一时期,人对自然的作用力极小,大自然保持着原始的生态平衡,按照自身的规律进行演化,人和自然是一种朴素的、辩证

2、的和谐关系。到了农业文明时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随着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逐渐增强,各种技术的不断提高,人们开始逐渐局部的改变自然界。但是这一时期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主要是“生物型”生产,人类还较多的直接依赖生物圈的初级生产力,依赖于所生存的自然环境。在“科学技术”与自然环境的博弈中,自然环境还是占上风的,“科学技术”不足以对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处于一种较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到了近代,以牛顿为领军人物的科学家为工业文明提供了智力支持,科学技术水平显著提高,生产力突飞猛进发展。经过科学的“驱魅”,人们已不再消极地、被动地适应自然,而是以“人是万物的灵长”、“自然界的征服者

3、”自居,将自然界看做是为人们服务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仓库,拼命的向自然界索取。在这种思想的驱动下,全球经济取得了人类发展史上最为显著的增长。借助于科学技术,“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时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它使得那些农业文明还没有发展完善,而进入工业文明较早的西方国家,将那些虽有完善的农业文明而工业文明却后起的国家远远落在了后面。但是工业文明是一种短暂的、野蛮的、片面的文明,它把发展片面的理解为经济的增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它所创造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工业文明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从未有过的生态危机和社会灾难。自然资源的

4、负重,超出了自然界对自然资源的“供给能力”和“再生能力”。超出了自然界对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到二十世纪中叶,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酸雨、水资源状况恶化、土壤资源退化、全球森林危机、生物多样性减少、毒害物质污染等等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日益严重,并显现出全球效应。从19世纪末的伦敦烟雾事件到20世纪中叶的洛杉矶汽车尾气污染事件,再到1998年我国的罕见洪水和2002年底的“非典”流行,说明大自然已经不断对人类进行“报复”和“惩罚”。与此同时,贫富差距拉大、传统道德失信、信用危机、恐怖主义猖獗等一些社会危机也随之而起。以服务人类为基本目的。以科学技术为基本推动力,以高投入、高耗能、高污染

5、为基本条件,以追求单纯的GDP增长为为基础的工业革命,已经将人类推向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之中。“工业文明给人们带来的只是表面的繁荣,实际上将导致文明的衰落,这种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的重要缺陷,就是本身无法支撑下去。”在此背景下,人们重新审视工业文明,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回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去”,生态文明应运而生。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利奥彼尔德创立了“大地伦理学”,认为人应当处理好人和大地的关系,与之和谐发展,唤起了人们对生态文明重要性的认识。此后,人们开始对生态和环境危机进行反思,对生态文明的实践进行总结。1962年,有“现代哥白尼”之称的美国女科学家蕾切尔卡逊发表了

6、寂静的春天一书,她运用食物链网的生态学原理,揭示了人们所面临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这部著作经历了一个从被攻击到被肯定的过程。1972年,美国麻省工学院丹尼斯米都斯教授等撰写的增长的极限,深入研究了工业革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给地球和人类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并认为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书中写到:“地球是有限的,任何人类活动愈是接近地球支撑这种活动的能力限度,对不能同时兼顾的因素的权衡就变得更加明显和不能解决”:“如果在世界人口、工业化、污染、粮食生产和资源消费方面按现在的趋势继续下去,这个行星上的极限有朝一日将在今后一百年中发生,最可能的结果将是人口和工业生产力双方有相当冲突和不可控制的衰退

7、。”并且指出,改变此结局的唯一途径就是改变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稳定的生态和经济条件。之后,人类环境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只有一个地球等一系列“绿色”经典著作相继问世,生态文明意识在全球范围内达到了共识。90年代里约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使可持续发展得到了最广泛、最高级别的承诺,并由理论变为各国人民的行动纲领和行动计划。同时,生态学和环境科学与其他学科互相渗透,相继出现了一大批新兴学科,如生态经济学、生态哲学、生态文学、生态伦理学、城市生态学、工程生态学等,这些学科的出现并快速发展,为生态文明理论和实践打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大量学者在深化已有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总结大量的实践经验,

8、又整合中西方生态文明的思想精华,产生了一套包括生态生产力、生态文明哲学观、价值观、伦理观等在内的比较完整的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以此为指导,进行了大量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些实践活动又为生态文明理论的深化和升华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在我国,从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到十七大,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并进行了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活动。有“国家卫生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以及“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等荣誉称号的厦门的建设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在当代,生态文明的

9、建设状况已经成为一个国家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生态文明则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必然趋势,是建立在工业文明基础之上的更高层次的文明,是对工业文明的辨证地“扬弃”,它坚持科学发展观,追求自然、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说20世纪是“31业文明”的世纪的话,那么21世纪必将是“生态文明”的世纪。注释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5.2张渝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3焦金雷.生态文明:人类文明的基本样式J.江苏社会科学,2020(1).4美丹尼斯米都斯等,增长的极限M.吉林人民出版杜,1997:18.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