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6

上传人:mw****2 文档编号:145198843 上传时间:2020-09-1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6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6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6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6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6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6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6》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时作业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46(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时作业3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一、选择题1汤因比在人类与大地母亲中指出,统一了中国的诸侯国秦国国王嬴政采用了“始皇帝”的称号,这是因为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作者认为嬴政最大的贡献在于(D)A废除分封制 B实行郡县制C建立皇帝制度 D开创统一格局解析:秦朝结束了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促使国家走向了统一,“从未出现过一个拥有整个中华文明覆盖范围的中央集权型帝国”说明秦朝开创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格局,故D 项正确;A、B、C三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2秦代以前,卿大夫以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这一变化主

2、要说明了(A)A皇帝独尊的至上地位 B皇权专制不可僭越C秦王嬴政的巨大功绩 D皇位世袭不可转移解析:“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大意是:天子使用玉料来制作印玺,群臣从此都不敢再这样使用了,反映了皇帝独尊,因此选A项;“皇权专制”指皇帝集政治、经济、军事大权于一身,材料无法体现,排除B项;C、D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秦始皇认为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又采用了“五德之运”学说,认为周是火德,秦为水德,秦代周,符合水灭火。这反映出秦始皇(B)A彻底摆脱了商周政治观念的影响B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政治追求C利用血缘关系形成国家政治结构D主要采用以德治

3、国的治国方略解析:由材料中“自己是天子,即上帝的嫡长子”,可得出其具有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而商周政治制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也具有强烈的神权与政治结合的色彩,排除A;“上帝的嫡长子”除了神秘性外,还有唯一性,天子自称“朕”,而其他人不能称“朕”更能体现独尊性,“五德之运”学说也是为了论证秦始皇统治的合法性,所以,以上材料体现了秦始皇对君主专制的强烈追求,故选B;材料不能体现利用血缘关系形成政治结构,这是周代宗法制的特征,排除C;材料不能看出以德治国的方略,采用这种学说意在论证秦代周的合法性,不代表治国主要采用这种方略,实际上,秦朝是依法家思想治国,排除D。4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

4、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C)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权力分工结构体现原始色彩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解析:据材料“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皇室与政府的界限还相当模糊,大臣就等于皇帝之家务官私臣的情形,可见还有相当的原始色彩,故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了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没有分开,故B项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故D项排除。5“分天下

5、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更名民曰黔首。”秦朝的郡县制(B)A地方所有官吏均由中央直接任免B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系C彻底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D郡守县令仍然享有大量封地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郡县制下,郡县的长官由中央直接任免,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故B项正确,A项错误;郡县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故C项错误;郡守县令由中央直接任免,不得世袭,也没有封地,故D项错误。6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秦始。”这里的“公天下”是指(C)A权力继承根据血缘 B皇帝独揽国家大权C官吏任免依据才干 D百姓不是封君私产解析:“公

6、天下”是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最高权力仍由皇帝掌控。依据材料“废封建,行郡县”可知柳宗元评价的是秦朝的郡县制。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故C项正确。“权力继承根据血缘”是宗法制,“皇帝独揽国家大权”是皇帝制,故A、B项错误。D项与“公天下”概念无关,故排除。7秦朝对于军政大事的决策,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B)A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减少重大事情决策失误C促使中央官员彼此牵制 D体现国家治理民主科学解析:依据材料可知秦朝军政大事的决策经过“朝议”和“裁决”两步。通过“朝议”,可以减少重大决策的失误,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官制,非中央对地方,排除A项

7、。秦朝是丞相制,丞相掌握国家的行政权,“朝议”体现决策过程,但无法促使官员彼此牵制,故C项错误。秦朝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朝议”后依旧要由皇帝“裁决”,本质上依旧是皇权专制,故D项错误。8党中央和国务院曾对民族概念作出阐释: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C)A书同文 B车同轨C行同伦 D地同域解析:结合所学,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出“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行同伦,C项正确;秦朝统一

8、文字,汉朝出现楷书、行书、草书,官方文体是隶书,故排除A项;“车同轨”“地同域”不符合“心理认同”,排除B、D两项。9关于秦朝设郡的数目,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某学者在考证秦朝设郡的数目时,收集、使用了以下几类资料,其中最有说服力的是(D)A汉书的记载 B民间的传说C史学家的论文 D秦简的记述解析:本题实际是考查学生对于历史研究方法的掌握程度,在收集、使用资料这一点上,应该是最直接的文物最有说服力。分析选项,民间传说可信度是最差的,汉书和史学家论文也都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只有D项最客观、最原始、最直接,也最可信。所以答案为D。10秦代乡里制度逐渐定型,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

9、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这反映出秦代(D)A农村基层实行地方自治B皇帝直接掌握了乡官的任命权C乡里属于社会经济组织D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解析: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组织具有行政职能,根据“乡里组织拥有宣布教化、督催赋税、摊派力役、维持治安、兼理司法、婚丧祭祀等职权”可知,乡里组织兼有行政与宗法职能,D项正确;材料信息无法体现“自治”,A项排除;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根据“县的基层分为若干乡,乡下有里,里下有什伍组织”可知,乡里属于地方行政管理组织,C项错误。11秦律规定:“偷盗者少于五人,赃

10、款在1200钱之间的只给予流放处罚;但如五人盗,赃款只一钱以上,也要斩左止,且黥面并服四年筑城的劳役。”这一规定表明(C)A秦律注重犯罪情节和司法程序B秦朝税收赋役繁重C秦律重治“群盗”以维护治安D秦朝地方割据严重解析:秦律对“五人盗”这样的“群盗”惩治更加严厉,故C正确;秦律该规定强调对是否“五人盗”的惩罚不同说明秦律不注重犯罪情节和司法程序,排除A;材料与“秦朝税收赋役”无关,排除B;材料不涉及“秦朝地方割据”,排除D。12“火烧阿房宫”的真假在历史上素有争论,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认为“阿房宫未成”,杜牧阿房宫赋则写道“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对阿房宫遗址进行了“地毯式”的全

11、面考古勘探,得出结论是“阿房宫只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并不存在”。据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C)A凡是史学大家司马迁的作品均值得信任B史学作品的价值一定高于文学作品C双重证据法是史学考证的重要方法之一D考古太费劲,找到原始记录即可信解析:司马迁的作品具有很高的可信度,但不是全部,故A项错误;史学作品也有信史、野史之别,文学作品也有部分蕴含很高的历史价值,故B项错误;孤证不立,故史书记载与考古发现等相结合,双重证据是史学重要研究方法,故C项正确;历史记录存在主观性,不能完全作为历史事实依据,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公元前11世纪,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

12、,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他们推行了分封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李凤琴西周分封制与西欧中世纪分封制之比较材料二分封制在联系制度上就已经决定了周天子的政权不稳,国家的动荡。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况且世袭制的延续性,就能够让一方诸侯持续地累积实力。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这样,不仅减少了地方实力超越中央的可能,还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手中,大大推进了中央集权的程

13、度。陈鑫高、刘红琪郡县制较于分封制优势分析与反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分封制实施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分封制与郡县制的历史影响。答案:(1)历史背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井田制的实施;宗法制的影响;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2)分封制的影响: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郡县制的影响: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解析:(1)由材料“在牧野之战中周人战胜了曾经相当强大的商人,获得了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权。为了能在更加广阔的领域内

14、迅速建立并巩固自己的统治”可见背景是:武王伐纣,西周建立,为了扩大疆域、巩固统治。结合所学,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井田制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2)“面对众多力量强大且不受约束的诸侯,假使一家的实力真正成长到能够与天子抗衡,那么王朝的覆灭也就不远了而郡县制联系于任免制而非世袭制。郡守与县长官均由中央皇帝直接任命,并且还设立监察使,行政、军事与司法三权分立,层层将权力集中到中央”结合所学,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疆域;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秩序;易形成割据势力,不利于权力的集中和统治的长期稳定。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体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14阅读下

15、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做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铟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围五里有余,石椁为游馆,人膏为灯烛,水银为江河,黄金为凫雁,珍宝之藏,机械之变,棺椁之丽,宫馆之盛,不可胜原。班固汉书楚元王传材料二(1)从史料学来看,材料一具有文献价值还是实物价值?如何证实该文献记载的可信度?(2)据材料二写出你对秦俑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的认识。材料二有文献价值还是实物价值?(3)两则材料充分反映了秦始皇作为“千古一帝”的磅礴气势,就其政治功绩而言,列出三项足以体现其磅礴气势的事迹。答案:(1)材料一具有文献价值。通过考古探测来证实。(2)是秦大规模统一六国战争的真实反映,是两千多年前那个尚武威猛的民族形象的反映,也是古代军阵和兵器的反映。(也可以有其他表述,任答一点即可,但必须是历史价值)是世界文化艺术史上的瑰宝。(也可以有其他表述,任答一点即可,但必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