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144407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7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专题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专题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专题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专题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课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一农业文明时代的中国和世界,第2讲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文明的成熟与繁荣,一、时段特征概览,(一)魏晋南北朝 220-589 (二)隋唐 581-907 (三)两宋 960-1276 (四)元,1276-1368,二、主干整合 练P5,【课本内容】,必修1 第一单元 第3课 汉至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必修2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相关内容),必修3 第一单元 第3课 宋明理学,必修3 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相关内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变迁,北周,北方,南方,魏 蜀 吴,西晋,东晋,十六国,北魏,东 汉,隋 朝,东魏,北齐,南朝,北

2、朝,西魏,魏晋南北朝(220589),【魏晋南北朝】220-589,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民族融合成主流,经济上:南方经济得到开发,南北经济趋向平衡;,文化上:儒家思想受到冲击,【知识梳理】,北魏孝文帝改革,社会动荡,选官主要依靠门第;,翻车,均田制,灌钢法,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佛、道思想挑战儒学正统地位;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书法进入自觉阶段;绘画追求得意忘形。,三、重要历史概念,1、北魏孝文帝改革(详细内容请参看选修一第三单元及资料),北魏孝文帝改革,俗称孝文汉化,是指在南北朝时期的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所推行政治改革。其主要内容是汉化运动,包括推行均田制和户调制,变革官制和律令,迁都洛

3、阳,改易汉俗等。北魏孝文帝改革使北魏政治、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创造了和平的环境,各族人民交往频繁,使民族融合步伐加快、为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作出了贡献,也使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封建化。,2均田制:均田制,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土地为国有制,耕作一定年限后归其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属于均田范围。 北魏初年,鉴于中国北方长期战乱,人民流离失所,户口迁徙,田地大量荒芜,国家赋税收入受到严重影响。为保证国家赋税来源,北魏政府把掌握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北魏孝文帝于太和九年(公元485年)颁布均田制并开始执行。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

4、地制度。后来的隋朝和唐朝初期仍行此制,在唐中叶以后,人口增加,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实行的基础土地国有制破坏严重。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在宰相杨炎的建议下,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三、重要历史概念,考向一均田制 典例1、白寿彝中国通史指出:“自北魏产生,经历隋唐的均田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国家所有的田制。”在这一“田”制下 A土地全部归国家所有 B土地都可以自由买卖 C农民只需向国家缴纳赋税 D无主荒地由国家重新分配,D,【考点】选修1 北魏孝文帝改革 均田制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所谓均田制指封建王朝将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农民耕作,农民向政府交

5、纳租税,并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土地所有制形式为国有制,不允许土地买卖、占田过限,北魏至唐前期都推行均田制作为基本的土地制度。A项没有认识到均田制只是在政府掌握的无主土地上实行,地主土地私有制不在均田制范围;B、C项不符和均田制的特征,故选D 【答案】D,3.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也叫九品官人法,是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这种选官制度,实际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或者说是察举制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种新的选官制度是由魏文帝曹丕时的吏部 尚书陈群创议的。它的主要内容是,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有名望,善识别人才的官员任“中正”,查访评定州郡人士,将他们分成上上、上中、上下、中上

6、、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等,作为吏部授官的依据。曹芳时,司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但是这种制度执行到后来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隋朝时这种制度被废止。,4.宰相制度变迁(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汉武帝创立中朝掌握国家决策大权,此后中朝官员地位和权力不断提升,到东汉时已形成尚书台。到魏晋时,三公已完全被架空,成为荣誉头衔,而尚书令、中书令、门下侍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宰相,形成三省制。 与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是三个机构, 比三公以三位首长统辖大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与隋唐相比,三省权力划分尚未制度化。,【隋唐】581-9

7、07,政治上: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进一步发展;,经济上:小农经济呈现繁荣局面;,思想文化上:全面繁荣,中华文明圈开始形成,三省六部制;节度使、安史之乱、藩镇割据;科举制,曲辕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南青北白;唐坊市制、柜坊与飞钱、草市、市舶使;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佛、道、儒三教合一;书法、诗歌步入盛世,雕版印刷术、火药应用于军事,【知识梳理】,1、三省六部制 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对于三省制,其中尚书省形成于东汉(时称尚书台);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于三国时,目的在于分割和限制尚书省的权力。

8、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三、重要历史概念,皇帝,中书省,门下省,吏部,官吏的任免和考核,礼仪、科举,军政,刑狱,国家的工程建设等,政事堂,决策,审议,尚书省,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户籍、土地、赋税,(1)、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运作,执行,“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

9、上没有合法地位。” 钱穆国史新论,(3)、三省六部制与美国的三权分立比较,加强皇权,防止专制 维护民主,决策、 审议、 执行,立法、 行政、 司法,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国会、 总统、 最高法院,封建君主专制,资主义民主制度,(2)、比较三公九卿制和三省六部制(练P7),考向二从材料信息看汉唐中枢机构的地位 典例2、(2015四川高考)“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魏晋以来,浸以华重。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 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

10、的发展过程,考向聚焦,C,抓关键点“少府属官”“去公卿甚远”“居真宰相之任”是解题的关键点所在,体现了中书令、尚书令权力地位的日渐加强,强调的是中书令、尚书令权力变迁的历程。 干扰排除与材料内涵密切相关的是C、D两项,但材料并未体现出三省制发展的曲折性,故选C。 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材料“事不出中书,是为乱政”可知该朝臣反对皇帝越过中书省直接向六部官员下达诏令,希望利用中书省来牵制皇帝,从侧面强调了中书省的地位和相权的作用,因此C项正确。 A、B、D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答案C,2.科举制: 科举是一种官员,尤其是文官的选拔制度。因以分科考试选举官员,故名“科举”。它是古代中国的一项重

11、要发明,对中国社会和文化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打破了中国自古在选拔官员时对出身的束缚,使得如魏晋时“上品无寒族,下品无士族”这样的由门阀士族所把持朝政的局面在中国几乎消失。同时科举也催生了一个影响中国千余年的阶级“士大夫”。科举制的影响不仅仅在中国,古朝鲜、古越南和古日本等亚洲国家都曾引入了这种制度来选拔人才。科举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种面向全国大多数人民的公平的官员选拔制度。,背景 原因:,目的:,2.科举制度,A.封建经济发展 B. 随着士族势力的衰弱,庶族势力日渐兴起,九 品中正制名存实亡。庶族地主要求取得与自己经济实力相应的政治地位,隋朝统治阶级的核心是以杨氏为首的关陇汉族士族集团和汉化

12、的鲜卑贵族集团,为了巩固统治整顿官僚机构,吸收庶族地主参政,限制士族地主在政治上的特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打破士族对选官用人的垄断。,创立与完善:,隋文帝,创立:,废九品中正制,开始分科考试选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明经、进士为主,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提高科考地位,(用高官主考),本质:,是一种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选官制度,从根本上 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影响:,积极影响:,起到了抑制门阀士族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和封建统治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推动了隋唐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

13、对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形成有重要影响。,公平 公正,消极影响:,束缚思想,不求实际,阻碍科学进步,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考向三 科举制(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西魏北周

14、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15分),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每年考核,公示结果。考核分为九等:“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

15、浊存状,为下下。”“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1)变化: 原因:,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8分),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7分),黄仁宇在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中这样介绍宋朝:宋朝的历史留下了不少似是而非的现象:一个骁勇军人开创的国家,偏偏在武功上不及任何一个主要朝代;它的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却不能掌握这种优势率先转型;它企图注意

16、实际,不受抽象的观念所蒙蔽,而所产生的特殊人物,偏偏是哲学家为多。,在学界,宋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两宋】960-1276,美国伊利诺伊大学东亚研究及历史学教授汉学家伊佩霞在剑桥插图中国史一书中说:“11、12、13世纪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陈寅恪认为“华夏文明历数千载演进,盛极于赵宋之世,其后势衰,终必复振。” 邓广铭认为“无论是精神文明还是物质文明,宋朝取得的成就都是空前绝后的。” 国际上的汉学界则对宋朝的评价更是超越了汉唐:“东方的文艺复兴”、“最伟大的时代”、“最令人激动时代”。,在学界,宋代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让人感到困惑的朝代,由骁勇军人开创的国家,在武功上却不及其它朝代; 宋朝由武将建立,却建立起文官政治,防范武将专权最为严厉; 宋朝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有人却认为最人文; 宋朝分权细,分工多,却少合作,效率低下; 宋朝商品经济很发达,却被称为积贫积弱; 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