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用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075782 上传时间:2020-09-16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2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用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用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用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 用课件(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单元知识结构,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物质观 运动观,实践观 真理观,物质,意识,实践与认识 的 关 系,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作用,本课高考考点展示,一、哲学的物质的概念:1、自然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哲学的运动概念: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4、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 三、物质运动的规律:5、规律的概念 6、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7、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第四课 探究世界的本质,考点一 哲学的物质概念,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客观性),(物质的可知性),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划清

2、了界限,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物质的唯一特性 万事万物的唯一共性 物质和意识的唯一区别,物质的含义,物质的唯一特性、 根本属性、 一般属性 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多样性 可知性 永恒性 无限性,运动,客观实在性,注意客观实在和客观存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 客观实在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共同特性的抽象和概括,相对于意识来说,它是第一性的东西,不包括精神、意识现象。 客观存在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客观存在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精神、意识现象。 (2)联系: 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不仅包括具有客观实在性

3、的物质现象,还包括不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精神、意识现象。,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物质是对具体的物质形态概括和抽象, 具体的物质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 二者是抽象和具体、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除了具有万事万物的共性(客观实在性),还有自身的个别属性。 是具体的,多变的,有生有灭的,概括了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 是抽象的,永恒的、不生不灭的,混淆二者、将物质具体形态等同于物质是古代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不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大和小的关系,知识明辨,混淆二者、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物质概念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哲学的物质概

4、念与自然科学的物质概念,概括了整个世界一切客观存在的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客观实在性)。,只涉及自然界中的一部分,或者说只涉及一部分物质具体形态的共性特征。,具有永恒性、绝对性。,具有暂时性、相对性。,知识明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B.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同属性 C.所有有形的物体 D.万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E.物质的唯一特性 F.物质的根本属性,D E,【强基础】,2、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C,3下列选项属

5、于物质范畴的是() 人脑 基本路线 生产关系 思想观念 国家 辩证唯物主义 A. B. C. D.,A,自然界的一切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考点二 自然界的物质性,【方 法 论】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联系实际】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就人类社会的产生来说,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考点三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就人类社会的存在来说,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

6、式。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方法论意义】反对把人们的主观动机或某种神秘的力量看成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反对否定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英雄史观。,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总之,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均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有人说:“自然界是客观的,人类社会是主观的。”请分析这一观点。,思考,(1)题中观点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是正确的。因为,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4分) (2)题中观点认为人类社会是主观的是错误的。因为,人类社会的产生

7、、存在、发展及规律,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3分) (3)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3分),考点四、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可见,物质与运动不可分。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1)、区别(含义不同) 物质是: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联系,固有属性,存在方式,物质,物质,1、 在哲学史上

8、,对于“运动”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物质是惰性的,它的运动仅仅是在外力作用下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这一观点 正确揭示了物质世界唯一的特性运动 正确指出了事物变化和发展的客观规律 看到了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只看到了运动中的量变,否认了运动中的质变 A. B. C. D. ,B,【强基础】,2、有的人承认运动是绝对的,但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下列能够反映这种观点的是 A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B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C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A,考点五.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

9、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2)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4)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时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理是() 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A,【强基础】,2、近代思想家龚自珍说:“自古及今,法无不改,势无不积,事例无不变迁,风气无不移易。”这说明() A世界上存在无物质的运动 B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C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D物质是运动

10、的内在动力,B,3、英国诗人雪莱在无常中吟唱道,“今天,花儿喜爱欢悦/明天,就会凋谢/我们希望长驻一切/诱惑你,然后飞逸/什么是人间的欢乐/那是戏弄黑夜的电火/像闪光一样短促”。下列与诗中的哲理相近的是 A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B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C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D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B,要读懂雪莱无常诗歌的哲学寓意,他承认了世间万物运动的绝对性,而无常的标题表明这种绝对的运动是我们无法把握,不能捕捉的。这明显是只看到了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了相对静止的观点。和此诗哲理相近的是克拉底鲁的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同样是只承认运动而

11、否认静止。A、C两项是唯心主义观点,不合题意,D项属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不选。答案选B项。,4、僧肇说:“旋岚偃岳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复何怪哉?”下列观点中与其错误相近的是() A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B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C无动无静,无静无动 D飞矢不动,D,考点六、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理解规律的含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关系,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则是主观的,可以制定、修改或废除,规律是联系,但不是任何联系都是规律。,(1)规律与联系,(2)哲学上的

12、规律与具体科学的规律,(3)规律与规则,【强基础】 1、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一组是 月亮绕地球转 新陈代谢 大雁冬天南飞春天北来 生物体的自然选择,适者生存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变化 商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 苹果落地 市场商品的价格时涨时落 水往低处流 A B C D,D,2、下列选项中属于规律的是 A昼夜更替 B勾股定律 C万有引力 D中学生守则,C,误区警示 1.规律是无条件的、永恒不变的(),2.规律有好的、也有坏的() 规律是客观的,无好坏之分,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

13、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3.自然规律、社会规律是客观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4.规律就是现象的总和(),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1)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考点七、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方法论: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14、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2)规律的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如何按规律办事?,1、按客观规律办事,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 2、按客观规律办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造福于人类; 3、要做到按规律办事,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就要实事求是),注意: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规律,利用规律的表现: 1)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指

15、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如“草船借箭”“庖丁解牛”、预测彗星的回归、把卫星送入预定轨道等,这些都是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向,从而有效地指导实践活动,取得预期目的的典型事例。 2)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如李冰父子修建的都江堰是我国古代劳动人们利用规律、造福人类的杰出典范。,判断正误,1、任何规律都永恒存在、亘古不变的。 2、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到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 3、物质是运动的主体,精神能够成为运动的主体。 4、人们可以创造、消灭、改变规律。 5、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6、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

16、制约客观规律起作用。,学生在做涉及规律的选择题时,是看到题肢中出现“人可以改变规律”“人可以创造规律”“人可以消灭规律”“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等说法,都可以直接排除。,【强基础】 专家指出,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缴公共财政比例并更多用于保证和改善民生,是国企应尽之义,也符合百姓之盼。但也应该看到,国有企业“卸包袱”、发展新兴产业等都需要资金投入。同时,企业发展程度也有很大差异,有差别、分步骤地逐步提高缴交比例,符合实际情况。有利于避免“杀鸡取卵” 运用“探索世界的本质”的知识分析,如何理解“有差别、分步骤地逐步提高上缴比例才符合实际情况”?,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应该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2分)国企改革应考虑到国企当下面临的实际问题、承载的负担,同时要考虑到不同企业之间的发展差异。这样才会合理提高国有资本收益的上缴比率(3分) 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要按客观规律办事。(2分)国企的发展及改革有其自身的规律。在提高国有资本收益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