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城区南边4公里横河古镇上的七星桥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503524 上传时间:2017-11-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5.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处城区南边4公里横河古镇上的七星桥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地处城区南边4公里横河古镇上的七星桥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地处城区南边4公里横河古镇上的七星桥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地处城区南边4公里横河古镇上的七星桥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地处城区南边4公里横河古镇上的七星桥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处城区南边4公里横河古镇上的七星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处城区南边4公里横河古镇上的七星桥(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地处城区南边 4 公里横河古镇上的七星桥,是慈溪境内最著名的古石拱桥。 七星桥长 25 米,宽 3 米,结构精巧,是一座三孔石拱桥。桥跨三孔,用料简省,可减轻对桥基的压力,且雨季利于泄洪。而其中孔跨径 6.5 米,又便于行舟。七星桥桥面设计更是精妙,南北各 28 级的石阶,供行人上下,斜铺的长条石,方便车辆通行。桥高 7 米,望柱护栏,人就泰然。桥墩横铺条石,中嵌直墩柱受力,上设龙首水漏,雨天排水,美观实用。“明镜高悬辉腾两夹,长虹斜销气吐三环”。“三台镇浪左川右泉,七星横恒南镜北镇”。桥柱东西两联写出了桥之三昧。 七星桥古韵悠悠,方志上说是清道光年间乡人孙式鉴重修,其实,明嘉靖志已有记载,历

2、史至少应在 500 年以上。以往慈北、姚北快船、航船,山货海鲜稻麦棉盐果蔬都要经这里通姚江达宁波。 七星桥承袭中国石拱桥古老的建筑工艺,轻柔如同凌波欲飞的彩虹跨卧在横河上。“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黄深”。旧时横河上有龙舟互竞的民间风俗。“三月(或端午)龙舟飞斗捷,几人钓坐石生温”,依桥栏傍桥柱,满桥乡亲齐欢呼,两岸春光看不厌。“积雨黄昏水满汀,顺流卌里快扬舲。云沈月黑烟村暗,一路桥头照蟹灯。”这是清人郑兆龙雨后至沈师桥时发出的感慨。 沈师桥坐落在慈溪市观海卫镇沈师桥村大塘头快船江上。据光绪慈溪县志记载:“沈师桥,宋隆兴时建,旧在唐家兜西,朱家河隘东,以南北为岸。明洪武汤和移建今处,同治十三

3、年里人重建。”该桥全长 7.6 米,宽 4.2 米,南北走向。桥两栏板正中刻楷书桥名“沈师桥”,旁刻“同治十三年重建,钱塘吴淦书”字样,桥墩两侧面置两对石雕昂首龙头。桥立面朴素典雅,是一座典型的江南五板五台阶单孔平板石桥。 关于沈师桥的来历,还有一段慈籍沈氏始祖沈恒行善建桥的轶事。沈恒(11101199),字维时,北宋大观四年生于永嘉贴水桥。南宋建炎二年(1128 年),沈恒进士及第,授太常寺博士。金人入侵,沈随宋高宗赵构南渡后,旋任太府卿。乾道初,任朝奉大夫兼督明州市舶司管内劝农使,钦赐金鱼袋。在巡视慈北时,见鸣鹤乡地处海滨,土宇宽厚,便动隐居之念。乾道六年致仕,至海滨整地,筑室定居。 沈恒

4、为人乐善好施,且对理学颇有研究,见鹤皋之地,穷乡僻壤,无人振学,便在其私宅“海隅书屋”兴办义学,谈道不辍,引学者纷至沓来。因村前无桥,行人与求学者往来不便,淳熙十五年(1188 年),沈捐资建桥。门人万琦将此桥命为“师桥”。庆元五年(1199 年),沈恒病故,终年 90 岁,里人感念沈的功德,就以桥名为地名。 沈恒的德行成为激励沈氏后裔的精神动力,沈师桥亦成了海滨之地的一方热土。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 年)四月十二日,倭寇侵犯沈师桥,沈氏合族殊死抗击,战死者达数百人,有六名妇女夺刀自刎,拒辱明志。清时以沈师桥为中心的快船江南北两岸,人口密度增加,经济日趋繁荣,手工业逐渐发达,集镇初显规模。雍

5、正年间,“沈永丰老店”(沈永丰南货店)的“三北藕丝糖”曾作为贡品御前供用。民国期间,沈师桥继续前代的发展势头,商贾云集,为三北一带小有名气的商贸集散地,“十里行人问沈师,万家烟火路交通”是对沈师桥的真实写照。 2003 年 12 月慈溪市人民政府将沈师桥列为第二批文物保护点。地址位于慈溪市掌起镇叶家村的快船江上。简介始建于明代,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重建,民国 23 年(1934 年)9 月再次重建。桥长 12 米,净宽 3.8 米,拱矢高 2.5 米,为单孔石拱桥。还没找到这座桥,就被它繁杂多样的名字给绕晕了。“古吉利桥”、“古新河桥”,还有“狮子桥”等等。一座桥有这么多的名字,确实比

6、较少见。可真正地见到这座桥,一眼就被桥栏柱上 4 对栩栩如生的石狮子吸引住,突然觉得,也许“狮子桥”这个名字更有说服力,更让人记忆深刻。繁华街市“吉吉吉无不吉,利利利终有利。”这是刻在慈溪市掌起镇叶家村古吉利桥桥墙的桥联。叶家村紧靠横亘于慈溪市境内的自东向西的水陆大动脉,一条源于灵湖、长溪岭的快船江沟通慈溪平原的水网。快船江,形成于宋明时期,东起龙山,经范市、掌起、洋山、师桥至观城入洋浦江,流入杭州湾,主流长 22 公里。其源流一直通上虞、余姚,进入姚江流域。因此在宋明以后,重文崇商的鸣鹤叶氏首迁此定居,形成了以桥为中心的街市,首先建造的是一条木桥。明代晚期,叶家村农商盐业快速发展,当地人疏浚

7、自然形成的快船江,名为“新河”,于是改木桥为石桥,名曰“古新河桥”。桥上写下一条精彩的桥联:“锁西北来龙之旺气,镇东南秀水之长源。”可见这条快船江是从东南流向西北,建桥有助于“锁旺镇源”。站在桥上,西边一条蜿蜒的石道,一直蔓延到远方,似乎看不到边际。这就是老慈溪的主要古道,有十几公里长,两边曾经林立着各种店铺,可以想象当初这座桥的繁盛程度,客来客往,络绎不绝。不过现在,此桥虽冷清许多,但依然是交通要道,不时有行人和自行车经过。精美雕刻道光二十九年(1849 年),叶家村水运交通频繁,古新河桥不堪重负,于是由叶姓发起捐助重建。为有利于快船江通航,建造了跨径达 4 米的坦拱桥。桥长 12 米,净宽

8、 3.8米,拱矢高 2.5 米,全部用长条石砌成,长块石起拱。桥面铺设石板缓缓拱起,设有平缓的石级,有利于通行车马。全桥古朴典雅,工艺精湛,桥质良好。在桥面两边设 2 只栏柱上分别刻有 4 对狮子、1 对白象、1 对莲花柱。在桥墙的中心部位南北伸出一对龙头,这其实是两对贯穿全桥长达 4 米半的长系石,起到固定桥体的功能。而在镇水龙头下有精雕了直竖的对联。朝南的桥额刻“古吉利桥”四字。精雕细刻的古吉利桥,远近闻名的是 8 头活蹦乱跳的石狮子,于是这座桥的古吉利桥、古新河桥之名反而叫不响,而“狮子桥”之名倒是远近闻名。在 1934 年,狮子桥重修之后,桥东桥西商铺林立的大街就称“狮子桥街”。细细地

9、观赏桥栏上的石狮子,不禁赞叹其雕工的精湛。瞧这一只,面向桥内,威风凛凛地蹲伏在那里,仿佛守护着这座桥,也迎接着南来北往的行人,甚至能清晰地辨认出它的神情,安详却不失威严。再看看它脚下的一只小狮子,憨态可爱,仿佛随时想脱离母亲的管束,奔到别处玩耍,而母狮却因此增添了一份慈爱。其他几只狮子也神态各异,栩栩如生。而石象雕刻线条流畅,姿态优雅令人伫足观赏,不忍离去。更别说那对莲花柱,更是雕琢得精细无比,每一瓣花瓣的线条都如此细腻美丽,实在佩服这些民间工匠的手艺。目前此桥除了个别望柱头有所损坏外,保存尚属完整。希望这些美丽的艺术品能长久地保持下去,让后人惊叹钦羡。虽然,狮子桥鼎鼎大名,但是,它的桥名,其

10、实并不是狮子桥,而是新河桥,狮子桥只是它的俗称,是小名。小名叫惯了,反把它的大名给忘了,以至到了掌起,也不是每人都会知道新河桥的,但如果是问狮子桥,那可是十里八里,无人不晓了。现在中栏外侧刻有两个桥名,北面为“古新河桥”,南面为“古吉利桥”,可知此桥从前曾经还叫过吉利桥。书写桥额的戎复初,是西面五里的洋山戎家人,工于书法。当时为何会如此书写桥额呢,我想,大概是认为将小名题刻于桥上,感觉不妥,但又不能将早已不叫的桥名直书其上,所以加上两个“古”字,折中而为吧。光绪慈溪县志也用同样的办法,将地名载为“狮子桥叶”,而桥名为:“新河桥。县北四十里,沿海叶姓下横支河,俗称狮子桥。国朝道光二十九年叶凤重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