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低效原因探析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5016487 上传时间:2020-09-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低效原因探析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低效原因探析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低效原因探析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低效原因探析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低效原因探析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低效原因探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低效原因探析(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小学思想品德教育低效原因探析多年来,我国教育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思想品德教育也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目前中小学德育确实也存在严重弊端,成效低下。探析低效的原因是搞好德育工作的前提。一、德育目标按德育目标的水平,可以明显地分为三层:道德理想层次:即社会与学校提倡的、希望学生去追求的最高的道德境界(如大公无私、助人为乐),道德理想体现一种至善至极的层次,代表了人类美好的追求,激励学生高尚的道德行為,在人群中极少数优秀分子才能达到。道德原则(大众道德)层次:它所声明的是学校认为学生可以而且应当达到的要求(如有公有私、有人有己),它同样对社会有益,应当承认。这个层次的要求对于普通人来说不难达到,因此

2、,道德原则是指导学生行为的基本准则。道德规则(腐朽道德)层次:道德规则属于不可违反的最低限度的要求(如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在执行中没有可以商量变通的余地,对学生行为最具指导性和约束力,肯定性规则起要求作用,否定性规则起约束禁止作用。首先,对于大众道德层次的德育目标,我们应予承认,有人有己是很正常的,应该创设一切便利条件使学生能够达到,这方面国外道德教育可资借鉴。在国外,不少中小学通过似乎是一些细微末节上的低标准教育,从小培养学生的良好日常习惯,让学生知道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想到别人的利益,并且便利的设施、条件,使学生在考虑自己的同时,很方便地顾及到别人。其次,对于道德理想层次,我们仍然大力提

3、倡、弘扬,除提倡、弘扬外,更应该给予重奖,不仅是精神上的,而且是物质上的,付出了得到相应回报,是推动大众努力工作的动力,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大众愿意付出、愿意关心别人、关心社会的积极性,而我们的道德传统却认为道德只是付出,不能要求回报,要求回报就不道德,这样,许多普通人不愿追求道德理想层次,因为追求这个层次太苦了、太不值了,所以就造成了助人为乐、拔刀相助的英雄在这个时代越来越少,礼仪之邦的道德水准走向了大滑坡。而对于道德规则(腐朽道德)层次,应该加大力度予以重罚,大众道德要求有人有己,并为实现这一点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如果有人在很容易、很方便利人利己的情况下仍然要堕落到损人利己的腐朽层次,就应该有

4、严厉的惩罚来约束和制裁,真正威慑损人利己的腐朽道德,使之不敢这样去做。我们现在的惩罚显得太轻,没有威慑力,因此很多人敢由大众道德堕落到腐朽道德。因此我们应当把道德教育目标分为层次,中间层次的道德原则(大众道德)是德育工作的重点,对于大多数普通人,应该用大众道德的内容要求他们,承认大众道德,创设便利条件要求大众达到,不能用道德理想的内容要求普通人,只能是提倡,否则,目标过高就会使道德教育虚假化,流于形式,在此基础上,通过奖励、鼓励、弘扬,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能够达到“乐于助人”乃至“助人为乐”的最高道德理想层次。而对于道德腐朽层次,切实加大惩罚力度,构成威慑力,使人们不敢为,这样,抓中间带两边,道

5、德教育的目标下移,会使它真正落在实处,避免停留在口头的形式主义、虚假化。二、德育方法德育低效的第二个原因是学校德育方法的简单化、形式化、教条化,把德育等同于智育、知识的传授。长期以来,德育等同于知识传授,只停留在认识层面,远未深入到情感、意志,而停留在认识层面上的德育又主要传授道德上的金科玉律,对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道德判断力、道德推理能力、道德抉择能力)似乎未曾涉足,所以使德育在学生心目中是教条,是用来说的,不是用来做的。不少学生形成了知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的双重人格,这都和德育方法的简单化、表面化密切相关。在道德认识方面,我们应该由过去重点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转向重点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

6、力。我们应该借鉴西方德育的成果,用道德讨论法、案例研究法、道德两难情境设置法来使学生克服道德知识的僵化,使道德知识成为在人性基础上充满理性光芒的有生命力的行为准则。在道德情感方面,需要加强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对环境及他人的情感、利益和需要敏锐的感受性),学校德育应该使学生学会自觉地发现和理解现实生活中自己和他人在行为道德价值观上的一致性和冲突,具备这样的道德敏感性,他们才有可能在一个具有多种价值观的社会共同体中和平共处,进行建设性的合作,而道德敏感性的培养,离不开移情(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尽可能体验别人的思想和感情),道德两难情境法、案例研究、道德讨论法,特别是角色扮演法都非常有效。这些方法使学

7、生卷入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形成道德探索的直接经验。借助这些经验,去洞察和理解自己及他人的立场、观点和内心感受,培养为他人着想的移情能力。实践是德育的源泉,在道德实践活动中,才能产生道德认识的深刻体验,才能使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形成坚定的道德意志,在道德教育中,“知为先,行为重”,脱离开道德实践活动,德育就成了纸上谈兵、无源之水。从这个角度讲,实践是提高德育实效性的根本方法,所以学校应该有计划地提供系列的道德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现实中的道德活动,积累道德意志锻炼的经验,养成道德行为习惯。三、德育内容按照我国现行的界定,德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德育教育和个性心理教育四大部分,而按照道

8、德所涵盖的空间不同,还可分为私德教育、公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按照品德组成成份,又可分为道德认识教育、道德情感教育、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教育,尽管分法不同,但它们都涉及道德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完整的德育内容,才能使人品德完善。受政治运动的影响,世纪年代初,我国学校德育就出现了单纯政治化的倾向,直至年“文革”登峰造极,到了今天,政治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的倾向仍然十分明显,所以德育内容显得非常单一、枯燥。其次,我国有“家庭本位”和“国家本位”的传统,在学校中较重视以家庭伦理为基础的私德教育和国民公德教育,而社会公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相对不足。第三,在品德组成结构里,我国中小学更加重视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

9、知识,培养道德行为习惯,而对道德的敏感性和道德思维能力却很淡漠。首先,对于第一种标准下的德育内容,我们应该“淡化政治、强化道德”。因为政治历来是少数人的高层次活动,而做人的道德修养是任何个体都应该努力具备的,有着最为广泛的群众性;其次,随着城市市民的社会生活日益丰富多样,社会公共生活也占据了人们生活空间的很大比例,社会公德教育也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补上社会公德这重要的一课。第三,现代社会道德教育是理性的道德。因此,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其中包括道德推理能力、道德判断能力、道德抉择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加强培养学生的道德敏感性训练,更需要加强道德实践。四、社会影响教育作为人类一种特有的社会

10、现象和社会活动,它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所可能提供的资源和条件,对于学校德育尤为如此,它的实践性和活动性,更决定了德育和社会环境影响息息相关。我国在社会转型时期,由原来的大一统观念让位于多样化观念,观念多样化的本质是观念个性化,因而出现了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浸染上浓重的经济色彩,引起人们从传统的“重义轻利”观向“重利轻义”观转变。时代的变化,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这一切都影响到了学校,而学校德育工作观念的落后,不与时代合拍,自然遭到学生的反感。为此我们必须经调整德育整体结构,构建适应形势发展的德育新理论、新内容。学生的思想品德在外界多方面信息源的影响下形成的,

11、这些信息源可概括为家庭、社会、学校,在现实中,很多情况会出现三者之间的不协调,甚至会出现相悖的状况,使学校德育前功尽弃。为此,要提高学校德育实效性,就必须做到三者的统一和协调,必须协调各方面的力量,齐抓共管,形成教育合力。社会上对人才的评价,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再加上高考的舆论导向,使人们对德育抱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而对品德的评价方法,也非常形式化、表面化,把它等同于知识的评价,纸上谈兵,形式主义,不可能评价出学生真实的品德水平,只能助长他们说是一套、做是一套的虚假品德。所以,社会对人才的评价,要“德才兼备”德为先,而对于一个人品德的评价,应该是“知为先,行为重”不仅看他的道德认识水准,更看他真实的行为表现,这样才能为学校德育提供一个优良的促进环境,使学校德育事半功倍。(责任编辑孙晓雯)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