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美育关照下教师引领的课堂教学艺术

上传人:油条 文档编号:14500810 上传时间:2017-10-3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3.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美育关照下教师引领的课堂教学艺术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语文美育关照下教师引领的课堂教学艺术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语文美育关照下教师引领的课堂教学艺术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语文美育关照下教师引领的课堂教学艺术》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美育关照下教师引领的课堂教学艺术(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语文美育关照下教师引领的课堂教学艺术李宝毓 学科教学(语文)201104056一、调动审美感知美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不同文体的美有不同的感知方式。歌德认为“整体就是统一体” 。要教出作品的韵致,就要通过朗读、分析、咀嚼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佳境,受文中美好形象、高尚思想的熏陶感染,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从而在语言文字的运用技巧上获得实实在在的借鉴。 青少年学生内心情感着丰富,对色彩非常敏感,一般来说对有色彩的诗比较喜欢。例如张志和的词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把多种颜色写在一起,鲜艳、缤纷,有怡悦双目的效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一篇美文。作者写

2、月下荷塘的荷叶“象亭亭的舞女的裙” ;荷花则姿态多异,“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此处,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荷叶、荷花的美。这些比喻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主要的喻体即“人” ,且尽皆女性中的少女形象。作者笔下的荷叶与荷花的优美均是通过人来比喻实现的。这样就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了美。我们在欣赏这种美时,就觉得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的可以和谐统一,也就实现了对美的具体感受。用少女来解释朱先生笔下的荷花与荷叶的美,既合对美感受的规律,也合先生写作此文的原意,同时也给了学习主体一定的审美知识,使他们对美的感受比较实在而不空泛。当然,说到正确感

3、受,除了上面这种情况之外,还需教师自己具有具体的感受能力。例如对“刚出浴的美人”一句究竟如何感受?说它以少女形象来感受荷花的美,这毕竟比较抽象。可以从三个层次来讲:第一,在人类自身中,女性形象,尤其是少女形象,是相对之中最美的,是一种完美。少女形象最具有优美的一切特质,在线条、匀称、丰润上都具有自己的优势。所以作者要以少女形象来作比;第二,再就荷花的外观形式看,没有衣着等伪装品,能够给大家以充分的欣赏,因而作者才以刚出浴的美女作比喻体,这才在学生的联想中架设起沟通美的桥梁,使荷花的美具体化;第三,美人刚出浴,四周无凝会升腾起一缕缕的温水的雾气于是便形成一种朦胧美的意境。在这一朦胧美的胜境之中,

4、既排除了人们对裸体少女所产生的空泛的邪念,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朦胧美的一种审美理想,也合乎作者文中憧憬社会和谐美的淡淡的喜悦与淡淡的忧愁的心情。就学生来说,在这升腾着雾气的少女裸体意境中,自然会产生庄重与肃穆的感受,从而净化自己的心灵,原来这就是一种圣洁美的意象。在这圣洁美的对象面前,一切丑都会跑得无影无踪。做这样的感受,既使学生提高了对美的感受能力,又合乎作者对在当时环境下唯有这荷花的圣洁才可以慰藉人的心灵的原意而且还能使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二、创设审美氛围创设审美氛围的艺术纷繁复杂,可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利用当时的现实条件创设审美氛围。一般来说,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联系生活创

5、设审美氛围。语文教学如与生活隔绝,就如死水一潭。联系生活会增强学生的认识能力、鉴赏能力、感悟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使一个个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意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活跃起来。作为语文教师,唯有才思横溢,以情动人,才能叩开学生的心灵之门。教师可用精美生动、亲切感人的语言,描述意趣横生的人物、实物和景物,以言传情,力求“情信而辞巧” 。教学时,教师要紧扣作品的文字,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打动学生的心,激发他们爱憎分明的感情,或者演示形象逼真的和教学细节密切相关的动作,以创设课文需要的氛围。课堂教学氛围的好坏,虽然受多种因素的的影响,但教师的讲解艺术往往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教师的语言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

6、着学生学习的效率,所以教学讲解要精当,思路要清晰。点拨时语言要富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给学生一种似隐似现、若明若暗之感,使其有所思、有所想、有所悟;读题、谈话、讲解时语言要运用得体,快慢适度,能突出逻辑重音,字字清晰,声声入耳。讲话要有艺术效果, “集激趣、传情、达意、启智于一体,说理,高屋建瓴,无懈可击;表情,或淋漓尽致,慷慨激昂,或委婉曲折,娓娓而谈。教师的语言应变化有致,因学生、因场合、因事物的不同而相应改变,但万变又不离其宗,遣词造句、语调、节奏等等无论怎样变化都要围绕一个目的,那就是有效地培养学生,塑造学生优美的心灵。 ”教师的讲解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逼真、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

7、生听了便“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2这样的教学氛围可以使学习主体得到美的享受,在潜移默化中使学习主体受到熏陶、激励。语文教学还须借助媒介创设审美氛围,渲染审美气氛。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诗文都是通过形象来帮助人认识世界,但语言本身的抽象性会给文中的人、事、景、物罩上一层云雾。如何让学生感同身受,同时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就需要借助审美媒介来渲染审美气氛。比如:形象图解法能恰到好处地创造审美氛围,使学生产生审美追求。比如“欣赏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可以说中间的五节都可根据美学理论运用形象图形对课文进行评析,描绘出一幅幅风景画。这样,既增强其形象性,又拓展学生的联想,使人产生美感,这样就使

8、纸上的字一个个活跃起来,形象地映入我们眼帘,仿佛进入佳境。 ”再别康桥一诗的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滟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要领会这一节诗意,就得在想象中来看这四句话所构成的一幅图画,领会作者的意境,想象中的眼界就因此扩大了,构成了一幅美的意境“康河晚照图”,同时也能让学生乐在其中,产生心里的愉悦,如果死盯着文字而不能从文字看出一幅画来,就不能体验这种愉悦。再如教白居易的长恨歌 ,可播放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诗曲的情感基调、主体结构、浪漫主义思想极为相似,以此拓展了想象的空间。和谐共处、情感融洽的良好氛围有利于调动受教育者产生审美激情和审美体验,有利于全面塑造人的审美心理

9、结构。有了审美氛围,才能激发学生对审美客体的感受,而真正调动审美潜力,产生审美激情,弘扬审美个性,进行深刻的审美体验。三、激活审美情感要激起审美情感,应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发挥联想与想象力。审美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教养、审美观点,在对审美客体感性把握的基础上,通过联想、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对审美客体进行再创造,构成脑中的审美意象,补充、丰富审美对象的美。在欣赏作品时诱导学生身临其境,产生联想与想象。激发审美情感,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讲解,把无声的文字变为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做到“披文以入情” ,教师钻研教材时自己必须“进入角色” ,深入理解语言文字所传递的情和意。

10、根据作品中的具体形象,展开丰富的想象,或唤起联想,或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生活知识来丰富和补充作品中的形象,真正把作者寄寓的情思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传之以情,以情唤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心灵,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教师只有自己真正动情,才能以情感染学生,这种情是真挚的、高尚的。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带领学生置身于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但并不是所有的阅读课都如此,须因教材而变,因学生情况而变,因教学环境而变。写作是在进行审美创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写作也是激活审美情感的体现,创造

11、是写作的生命。写作为学生个性的张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作文不但反映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还透露了学生向往、追求过程中复杂的思想感情。因此,作文教学要放飞学生自由的思路,启发学生思考的心灵,不能硬性地规定表达方式和写作模式,允许学生在限定的基本要求之下尝试自由发挥,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尽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爱迪生说过最能直接打动心灵的还是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方式还是通过教学语言,教师优美的语言能直接打动学生的心灵。例如在教学单元的起始阶段,可用一段优美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入单元学习的轨道。在教写景单元文章时,可以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

12、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人总要和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的美可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更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的健康美。然而,它似乎又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山川,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它在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展现不同的美姿。现在我们要学习的这个单元是一组描写四季景物的散文,情文并茂。我们要反复吟诵,分析比较,仔细推敲,理解他们高超的艺术手法和表现的情景美,培养我们用双眼观察美的能力,陶冶我们的情操。 ”教师引用有关发现美的名言,描述大自然的美,描述祖国秀丽风光、四季如画的美,使学生耳听、心想,愉快而又颇有兴趣地步入课文

13、的学习。学习内容亦能激活审美情感。学生生理活动本身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由于学生大脑功能的逐步完善,接触事物日趋广泛,他们对事物的本质、规律性和知识产生探讨的愿望,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应高度重视3他们“思考”的锻炼和发展。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要千方百计使学生的脑子动起来,使他们眼看、耳听、口读、手写、心想,吸取知识养料,获得语文能力。四、引发审美想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开启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智力的教学艺术应贯串全过程。富有艺术性的教学犹如开启智慧的钥匙,促使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探求解决疑难的途径,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想象把课堂内容拓展开,把有限的空间延伸到无限的空间之中。例如

14、课堂中的结语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当堂消化、理解、巩固、强化新学的知识,并帮助他们理清思路,使师生的学习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结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一堂语文课,切忌虎头蛇尾,草率收场。最好能创设耐人寻味的结语,给人以悠远绵长的感觉。要防止只作简单重复,语言乏味而无新意。教师的点拨能够激发学生的遐想,教师在课堂上留下的空白依然能给学生无穷的想象空间。课堂的空白并不是一律视为无效,它能给学生以思考的空间,能给学生以想象的时机,能给学生以情感的熏陶。语言文字有着丰富的意义和情味,但是教师不能也不能够全部讲出来,所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 “言有尽而意无穷” ,就是

15、这样一种情境,而我们对于这种情境的体会,大概就只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任由心灵的感悟。这都表明语文课堂需要的是空白,是静心的思考。如诗歌山居秋暝的学习,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让清扬的音乐伴随着诗歌的朗读,让学生沉浸在想象的海洋中,学生似乎看到那泉水、青松、翠竹、青莲迎面而来,似乎感受到月照、泉流、竹喧、莲动、浣女归、渔舟下那一幅又一幅灵动鲜活的画面。在这样的想象中学生才会深深的体会到苏轼的评价“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味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语文教学不同于其它学科,仅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文学不是一个推理的过程,而是一个形象感悟的过程,这就是心灵的感悟。 ”艺术家们通过他们的作品

16、架起了一座座桥梁,使无数孤寂、迷茫、脆弱的心灵受到启迪,不管是“断肠”的“天涯沦落人” ,还是意气风发的“风流人物” ,都能通过这情感的共鸣,领略人生的真谛。学习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家,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有心灵的感悟,为之感动,为之悲叹,为之奋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着重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 ”不同情境带来不同情感的流露,正是我们心灵的再现,生命就是在这样的一次又一次的静心思考中得到升华,这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这才是语文课堂的至高境界。正是这样的语文课堂,增进了课程内容与学习者成长的联系,正是在这样的语文课堂里,学生认识了历史,认识了社会,认识了自身,并进一步深刻地规划人生。在关键问题上,教师要留出空白,让学习者探索。教师不要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