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3)

上传人:xmg****18 文档编号:144956126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25.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3)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3)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3)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3)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3)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七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 (3)(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外古诗词诵读,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并默写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和联想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旨。(难点) 3.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感受传统诗词的美感。(素养),王维竹里馆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岑参逢入京使韩愈晚春,课外古诗词诵读,课外古诗词诵读,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王维(701761年),字摩诘ji,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q(今山西祁县),崇信佛教。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尤以山水诗成就最高,与孟浩然合称“王孟”。他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

2、佛,故后世人称他为“诗佛”。王维的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维摩诘”是印度高僧,意译为纯净或无垢尘。,竹里馆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wng川时期。王维早年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加之仕途坎坷,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正如他自己所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而他常常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之中,弹着古琴以抒发的情怀。诗人是在意兴清幽、心灵澄净的状态下与竹林、明月本身所具有的清幽澄净的属性悠然相会,而命笔成篇的。竹里馆是辋川别墅二十景之一,应当是建在竹林里的屋舍。,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

3、知, 明月/来相照。,竹里馆,王维,hung,xio,1.幽篁:幽是深的意思,篁是竹林。 2.啸: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 类似于打口哨。 3.深林:指“幽篁”。 4.相照:与“独坐”相应,意思是说,独坐幽篁,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偏来相照。,注释:,竹里馆 王维,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课外古诗词诵读,译文:,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 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 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知晓。 却有明月陪伴,殷勤来相照。,课外古诗词诵读,再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请简要分析“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

4、作用。,竹林幽幽,清静高雅。满眼翠绿是隔挡滚滚红尘的最佳屏障,其清凉闲适与洒脱超然曾使多少“穷则独善其身”的高人隐士流连其中。 诗中的竹与夜色、明月一起,营造了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了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出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竹子具有高直、中空的特点,因此文人常借助竹意象来象征自己高洁的节操和追求。,诗歌鉴赏,此诗写诗人在竹林里独自弹琴、长啸、与明月相伴的情景。前二句渲染了竹林清幽、恬静的环境和诗人“独坐”、“弹琴”、“长啸”等动作,足见诗人的闲情雅致。后二句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全诗没有特意写景物,着重写人在竹林里的活动,意境优美高雅,传达出诗人宁静、淡

5、泊的心情。,本诗写诗人与竹林相伴的情景,形成了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课外古诗词诵读,赏析诗句,课外古诗词诵读,全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 境?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 词语有哪些?,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心境。 “独坐”、“弹琴”“长啸”。,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修辞角度:运用反衬,以动衬静,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寂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炼字角度:“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用弹琴、长啸来陶冶情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上的明月当作心心相印的知己,表现出诗人新颖而独特的想象力。表达了诗人宁静

6、淡泊的心境。,1、竹里馆中表现诗人 安闲自得的生活的句子是:,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理解性默写,2、王维竹里馆中,写夜 静人寂、明月相伴,表现诗人 淡泊情怀的句子是:,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3、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 昏暗的诗句 _,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春夜洛城闻笛,李 白,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sn,zh,李白(701-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李白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

7、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李白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多是醉时所写。 他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春夜洛城闻笛创作背景,这首诗是开元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阳时所作。描写在夜深人静之时,闻笛声而引起思乡之情。,积累,解释重点字词。 玉笛:精美的笛。 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 春风:指春天的风,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闻:听;听见。 故园:指故乡,家乡。,谁家玉笛暗飞声,,不知谁家的玉笛吹出悠扬的笛声,,散入春风满洛城。,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整个洛阳城。,此夜曲中闻折柳,,就在今夜,听到

8、哀伤的折杨柳曲调,,何人不起故园情。,谁不会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1、诗歌首句中的“暗”字有何妙处?,三、合作探究,“暗”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的意思,写出笛声的飘渺旷远,烘托夜的寂静,表达了诗人闻笛的孤寂,触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限遐想.,“散“是散入,准确的表现了笛声随着春风传到各地,勾出了多少旅人的情思。 “满”遍布,这是作者主观的夸张,写出笛声无处不在无处不闻,表现了诗人思乡之浓。,2、赏析“散入春风满洛城”中“散”“满”字的妙处。,在一个春风沉醉的晚上,不知从何而来的一曲悠扬的笛声飘入耳际,曲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城的每一个角落。,3、用生动的语言描述

9、诗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的画面。,“柳”和“留”是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首诗里“折柳”应是一首曲子,内容多叙别离之情,寓有惜别、怀远之意。,4、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折柳”是古代关于惜别的一首名曲,后人在送别中常有折柳的习俗。“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 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本诗的关键。,5、你是否同意“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之说?为什么?,从“故园情”三字可以看出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的思乡之情。,6、 从诗的末句你感受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7、这

10、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课堂小结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小练习,1、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形容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情状的两句是: 2、表达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的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思乡的诗句 1、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王建 (唐) 十五夜望月寄杜

11、郎中 2、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 (唐)次北固山下 3、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宋)泊船瓜洲 4、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 (唐)渡荆门送别 5、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贺知章 (唐)回乡偶书二首其一,逢入京使 岑参cn shn,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岑 参 故 园/东 望/ 路 漫 漫, 双 袖/龙 钟/泪 不 干。 马 上/相 逢/无 纸 笔, 凭 君/传 语/报 平 安。,cn,逢入京使,岑参(715770年),荆州江陵(今湖北江陵)人,唐代边塞诗人。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

12、父亲两任州刺史。但他的父亲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天宝年间(742756年),岑参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安史之乱后岑参回到朝廷,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大历年间(766779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tio、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作有岑嘉州集。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

13、七言歌行。,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

14、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译文:回头向东望自己的故乡,路途遥远迷漫;满面泪水沾湿了衣袖,涕泪依然擦不干。途中与你在马上邂逅xi hu,想要写封信却没有笔与纸;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注释 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凭:托。,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 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 凭君传语报平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诗人已经离开家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

15、路,思念之情不免涌上心头。乡愁难收。“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2.诗中表现作者强烈思想感情的是?,赏 析,1、展开想象,想象出一二句的画面,诗人了离开长安已经很久了,回首望去,只觉长路漫漫,烟尘蔽天,看不到家乡在什么地方,使诗人不禁思念家乡和亲人,掩面而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衣袖。,2、分析“双袖龙钟泪不干”这一句的表达效果,“龙钟”是沾湿的意思,这一句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

16、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恋的深情。,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kng zng,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1.诗中表达了诗人远涉边疆的思乡怀亲之情的是?,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他一方面有对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与思念亲人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道,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