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件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918088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PPT 页数:163 大小:2.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63页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课件(16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十二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复习指导】 1.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从纵向方面看,认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构成了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复习过程中要掌握这三大政治制度形成的背景、经过、主要特点和历史作用。要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发展的综合角度,从民主政治制度初创、创建、挫折、重建和完善五个阶段,把握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和重大成就。,(2)从横向方面看,要用比较法比较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异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异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2、与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制度的异同;要运用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等有关原理,客观正确分析和理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原因。 (3)“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的复习,要从理论的提出背景、主要经过、实践检验和推广运用等四个角度进行归纳总结。台湾问题和祖国统一进程,要联系海峡两岸从隔绝到交往日益密切,再到实现“大三通”,从积极方面分析两岸关系的发展及其原因;同时还要认识海峡两岸关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障碍。,2.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从纵向方面看,要从宏观上概括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四个阶段,从背景、政策、成就、特征等层面把握外交关系及其成就。 (2)从横向方面看,要运用比较法比较中华民

3、国成立初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外交政策的异同、中国近代以来历史上的两次封闭和两次开放的异同,要比较不同阶段的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苏(俄)关系、中欧关系、中非关系的状况及其原因。,(3)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发展时,可以记忆为敌视缓和建交正常中曲折发展;在记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苏(俄)关系发展时,可以记忆为兄弟之谊关系恶化重新建交战略伙伴。,本专题内容涉及到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三条主线,即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全国人民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而不懈努力的奋斗历程以及新中国成立后至今的对外关系。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并不断完善人民代

4、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其间,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也出现过曲折,“文化大革命”使民主法制遭到践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人民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加快了民主法制建设的步伐,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一国两制”构想是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提出的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使香港、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加快了祖国的统一进程。祖国统一是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必将实现。,3.(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家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

5、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随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走向成熟,并以一个大国的身份步入世界外交舞台。(2)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舞台上越来越活跃,到了70年代,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中日建交,中国外交打开了新局面。(3)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和地区事务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有力地促进了人类和平事业的发展,为人类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核心自查】 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政权特点: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团结建国的精神和政权特色。 (2)

6、意义: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开启了中华民族发展的新纪元。,2.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建立:新中国成立后新政协代行人大职能,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历史意义:奠定了各项政治建设的基础,标志着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历史基础:民主革命时期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专制独裁。 指导思想: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 职能转变:新中国成立之初代行全国人大职能;第一届全国人大之后,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 历史意义:有利于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全国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发扬

7、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各民主党派的积极性。,(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主要原因: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新中国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策。 法律依据: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 基本内容: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建立自治机构,行使自治权。 历史意义:实现了民族平等,保证了祖国的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了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繁荣。,3.“文化大革命”: (1)原因: 党内“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毛泽东错误地估计了国内外形势,想通过“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林彪、江青等野心家利用毛泽东的错

8、误,推波助澜。 (2)对民主与法制的破坏:人民生命财产得不到保障;社会秩序混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法律形同虚设,人权被严重践踏;刘少奇冤案。,4.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1)成就:平反冤假错案,加强立法工作,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2)意义:维护了国家安定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提高了公民的法律意识。,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1.理论: (1)含义: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 (2)形成:20世纪

9、80年代邓小平全面阐述。,2.实践: (1)香港、澳门的回归。洗刷了民族的百年国耻,祖国统一大业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关系有了重大发展。 阻碍:“”势力,国际反华势力。,三、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建立初期: (1)背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抗,美国对华实行遏制政策。 (2)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3)成就:新中国成立第一年与17个国家建交,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参加日内瓦会议,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2.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 (1)中国恢复在联合

10、国的合法席位: 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作用加强,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意义:美国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中国外交胜利,国际地位提高;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2)中美关系正常化: 条件:20世纪70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中苏关系恶化,中国受到苏联威胁。 标志:1972年尼克松访华,于上海发表中美联合公报。 发展:1979年元旦两国正式建交。 (3)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两国建交。,3.改革开放以来: (1)目标:反对霸权主义,维

11、护世界和平。 (2)活动: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参加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易错判断】 1.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 提示: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的纲领性文件不是共同纲领而是1954年宪法。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 提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这一制度的重要机构。,3.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 提示: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4

12、.“求同存异”方针中的“同”是指亚非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反对殖民主义,谋求发展,而不是社会意识形态相同;“异”是指亚非国家的社会制度和建设道路不同。() 5.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中美建交。 ( ) 提示: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专题整合】 热点考向一 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典题训练1】(2012广东文综)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发动群众宣传和讨论宪法草案的标语口号有( ) A.“为巩固新民主主义制度而斗争” B.“争取社会主义在我国的完满实现” C.“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D.“热烈庆

13、祝社会主义的社会制度基本建立”,【解析】选B。具体解析如下:A项,从题干中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夕”可知时间信息以及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排除A项。B项,同前,B项正确。C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于1956年提出的,为了调动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排除C项。D项,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故排除D项。,【典题训练2】(2012安徽文综)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

14、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 魏书卷21献文六王列传,材料二 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孙中山提出“合汉、满、蒙、回、藏五族国民,合一炉以冶之,成为一大民族”;南京临时政府将象征“五族共和”的五色旗作为国旗;在国家统一基础之上容纳中国各民族的“中华民族”观念初步形成。 1934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中提出:“中国人民只有自己起来救自己中国人民唯一自救和救国的方法,就是大家武装起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就是中华民族武装自己。”此后进一步指出:“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是代表中国境内各民族之总称。”于是“中华民族”概念完全明确了。 摘编自王希恩全球化中的民族过程,

15、材料三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2000年实施西北大开发战略以来,国家把支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任务。,(1)依据材料一指出魏孝文帝为何责备“留京之官”。说明了什么? (2)概括材料二中关于民族问题的两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进步意义。 (3)材料三体现的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原则是什么?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演进趋向,论述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答案:(1)仍然有人穿鲜卑服装;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说明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改变;魏孝文帝力主全面改革。 (2)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五族共

16、和”;中国共产党主张各民族团结一致对外。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各民族成员成为中华民国的“国民”;中国共产党完善了“中华民族”的概念,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实现各民族共同抗战。 (3)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各民族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共同开拓了广袤的疆域,共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共同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化。(列举相应史实亦可),【深化拓展】 新中国成立初期三大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实践中,把人民主权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我们国家的性质,符合我国国情,既能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又有利于国家政权机关分工合作、协调一致地组织社会主义建设。,(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是这一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有效解决我国少数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它的基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