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编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三)

上传人:金手指1****983 文档编号:144902913 上传时间:2020-09-1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编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三)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精编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三)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精编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三)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精编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三)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精编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三)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编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编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三)(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 精准扶贫工作案例四篇 下面的小编就给大家分享下精准扶贫工作案例,欢迎阅读! 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 篇一 摘要:西藏地处青藏高原和祖国西南边疆,是我国唯一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区。本文通过分析以保脱贫的西藏精准扶贫模式的典型案例,发现我区扶贫工作中存在扶贫方式单一,主要靠政府救济的问题。据此提出了政府与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的对策建议,以期为西藏的扶贫攻坚工作提供政策启发。 基金项目:20XX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地区基金项目:西藏多维贫困、精准扶贫与可持续生计研究阶段性成果 一、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与启示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唯一的省域集中连片贫困地,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

2、国同步实现小康,近年来,西藏自治区创新扶貧开发模式,推行精准扶贫,自2011年以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36.97亿元,年均减贫10余万人。2014年,西藏贫困人口识别建档立卡工作已经全部完成,并搭建了精准扶贫的平台。同年,西藏减少贫困人口13万,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底的19.04%下降到13.60%,贫困地区群众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区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2015年西藏继续大力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减少贫困人口8万人,低收入人口占农牧区总人口比例降至12%以下。20XX年,西藏实现了14.70万贫困人口脱贫、1008个贫困村退出、10个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申请国家考核验收5个县(区),被中央确定为

3、脱贫攻坚综合评价好的全国8个省区之一。20XX年,西藏实现1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脱贫,1705个贫困村退出,25个贫困县区达到脱贫摘帽条件。 从20XX年起自治区扶贫部门将把日喀则、昌都、那曲三个贫困人口占全区贫困总人口74.39%的地区作为扶贫工作重点,计划通过项目、产业、安居、搬迁、就业、技能、援藏以及驻村扶持等手段,解决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本文立足于西藏自治区采取的以保脱贫的精准扶贫模式,对医疗援助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分析研究。 医疗援助以保脱贫 (一)背景导读 拉萨市墨竹工卡县位于拉萨河谷东部,相当数量贫困群众居住在高寒、高山等地区。当地基础设施薄弱、生产力发展缓慢、生活水平低、人居环境恶

4、劣、医疗条件差、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截至20XX年底,西藏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接近6万人,而这些人须依靠医疗援助来助力脱贫。 面对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2015年以来墨竹工卡县实施了医疗费兜底的民生工程,对本县籍农牧民公立医院住院费用全额报销,两年多来已经报销7330人,累计6719.10万元。同时,由江苏省第六批援藏干部创立的格桑花开爱心基金,也对身患重病的农牧民群众、青少年、孤寡老人等该县贫病群体给予了救助。20XX年底,格桑花开爱心基金共投入约384.65万元爱心帮扶资金,受惠农牧民、学生、贫困残疾人422人。 经过22年来八批援藏工作组的努力,不断加大援助工作力度

5、,深入推进了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的提升,同时借助苏拉远程会诊项目,实现了墨竹工卡县人民医院与南京市各大医院专家直接连线会诊,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 (二)案例呈现 家住西藏墨竹工卡县唐家乡拉东村的德吉卓嘎,马上要升高二了,她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不幸的是,2013年1月因角膜炎致右眼模糊不清花去治疗费用8万元。家庭陷入困境。受医疗条件的限制,医生建议德吉卓嘎到内地医院治疗,但医疗费让这个家庭无力负担。了解情况后,县团委向格桑花开爱心基金申请救助,德吉卓嘎获得5万元的医疗救助款。目前已经能够正常生活、学习。 (三)案例启示 医疗援助的实施,使墨竹工卡县医疗卫生水平得到了明显提高,

6、居民的就医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社会救助力量发挥作用的方式在墨竹工卡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目前我区医疗保障一般是按照基本医疗保险-大病医疗保险-大病医疗基金-民政救助-其他救助的流程,主要依靠政府进行脱贫,没有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然而西藏目前因病致贫、返贫的比例仍高达34%,单纯依靠政府救济,长此以往必然会加大当地财政负担。为了更好地发挥多方力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缩短救助资金下发周期较长,真正做到解民之所急,我区其他地区也应充分发挥社会救助力量,使其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起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效果,方能真正实现以保脱贫,建议其他地区可推广之。 二、西藏精准扶贫案例分析的主要结论与对策建议 (

7、一)主要结论 以格桑花开医疗援助工程为代表的社会力量,在墨竹工卡县政府牵头领导下,与政府救助相结合,让患者享受到更快捷和高级别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缩短了救助流程,节省了救助时间,有效地降低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几率。对于西藏那些拥有对口支援省市资源的县区都可以进行推广,医疗援助工程对于环境等自然条件没有特别要求,但远程会诊需要电力及网络覆盖,所以在全区已完成主电网覆盖的74个县和主要乡镇以及实现移动通信盲区全部消除的全区所有行政村的基础上可以酌情进行推广。 (二)对策建议 政府、社会力量扶贫攻坚姊妹花 现阶段西藏贫困人口中,因病致贫、返贫的人数巨大,单纯依靠政府救济脱贫效果并

8、不理想,我们应该利用好援藏资源,发挥好对口援藏县的脱贫能量,通过发动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结合的方式,拓宽救助资金来源,加大对这部分贫困人口的扶持力度,提高扶贫脱贫水平。这样既可以减轻政府负担,又可以起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全社会动员起来才更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民族团结。 地方政府还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制定救助措施,简化救助程序,提升医疗救助效率,社会力量与政府救助相生相伴,共同促进救助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更好地发挥医疗救助救急救难的作用。 安徽省合肥市三瓜公社精准扶贫工作案例 篇二 三瓜公社位于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距离合肥市中心约50公里,半径150公里内辐射人口近2600万,是合肥

9、旅游发展的重要节点。 项目所在区域总面积60余平方公里,人口5万余人,山峦起伏,偏僻闭塞,村民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三瓜公社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通过电商、乡村旅游,大力发展乡村经济。 项目成立一年来,当地村民经济收入节节攀升,村集体经济得到大力发展和稳步增长。 一、推进合作社+农户,唤醒农民致富情 项目落户前,村里土地闲置较多无人种植,造成土地资源浪费。三瓜公社首先成立了花生专业合作社、山里邻居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山里人家养殖专业合作社、桃源瓜果专业合作社四大产业合作社。 合作社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将种植、养殖、生产、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融为一体,使产品产量、价格得到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得到激发,

10、参与性也更加热情高涨。合作社优先吸收贫困户,通过合作社+农户实施精准扶贫,目前,四大产业合作社已发展社员1000多户,带动了周边11个村落农民共同致富。 二、推进互联网+三农,激活乡村发展情 让农村更美好。三瓜公社以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为建设理念,加大对村庄道路交通整改,埋设污水管线,做好绿化整洁,建设无线网络覆盖,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让农业更合理。通过网络平台及线上线下融合,大力实施订单式农业,使土地利用更科学,生产要素与市场对接更紧密,农产品附加值得到大幅度提高。让农民更富裕。 三瓜公社致力于通过电子商务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农产品开发、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了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壮大了村

11、级集体经济,给留守贫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2015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均增收3万元以上,村级集体经济增长34%。 三、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小康路上有激情 通过传统农业转型,将传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观光、体验和旅游农业带,形成四季四景。同时让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运营、旅游纪念品生产、加工各个环节当中。部分村民通过自己的房屋、土地等特色资源,参与到景区客栈、农家乐及主题农业带等配套产业中,通过三瓜公社的统一打造,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 通过近年来的建设积累,取得了显著成效。美丽乡村回来了。三瓜公社全力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通过近年来的整治,村庄道路畅通,环境整洁,青山绿水,村容

12、村貌重新焕发出活力。农民增收欢乐多。 三瓜公社有效地将农民的闲置土地得以释放,闲散时间得以利用,引导村民参与到景区建设当中,在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的同时,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通过美丽乡村建设的影响力,吸引了大批量的农民工返乡、大学生回乡,创业氛围浓厚。 实施五大工程 推进文化扶贫 篇三 湖北竹溪县地处秦头楚尾,有朝秦暮楚地,自然中国心之称。我们实施五大工程全力推动文化扶贫,确保群众精神脱贫和经济脱贫同步。 一、实施精神塑造工程,加强品牌文化建设,在文化引领上精准导航 大力培育家风文化、节日文化、广场文化、地域文化四种文化品牌,强化价值引领,着力内修人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依托农村综合文

13、化服务中心,开设乡村道德讲堂、科技讲堂、法制讲堂、健康讲堂,打造传授新知识、培育新农民的学xxx台。以家规家训进万家活动为载体,开展整理族规族训、书写家训牌匾、收集家风故事、传唱家风歌曲系列活动和竹溪好人、最美家庭、十大孝星等评选活动,让家风文化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社区、进企业,传家风、带政风、净民风、育新风,营造了干事创业、脱贫攻坚的浓厚氛围。 二、实施阵地建设工程,完善文化服务网络,在公共文化服务上精准供给 一是健全县级设施。整合资金1.4亿元,先后新建可容纳万人的县广场公园、2万多平米的塑胶天然草坪运动场;投资近8000万元,开建占地50亩的县图书馆、文化馆和全民健身中心。二是构筑

14、乡镇文化服务堡垒。新建文化站10个、维修改造4个;所有文化站单门独院,并达到三室一厅一场标准。三是推进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村村建有标准化图书室、文化活动室,新建文化广场180多个。同时,建立以乡村少年宫、文化中心户为补充的多层次网络,贫困群众实现家门口娱乐、健身、充电。 三、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开展多种文化活动,在文化产品提供上精准生产 月月有活动,季季有赛事。一是以文化扶贫进乡村活动为载体,组织流动舞台车、流动图书车、流动电影队深入边远地区和特殊群体开展文化服务。二是加强主题文艺创作。近两年,先后创作宣传精准扶贫等内容的文艺节目20多个。以带着公公出嫁的农村妇女王大芝为原型,创作山二黄现

15、代剧目改嫁,将其打造成精神和物质双脱贫的典型。三是组织开展特色活动,如迎新年万人长跑比赛、春节传统民俗大展演、耕读传家书香竹溪广场诵读等,使消极腐朽没落文化无处生根。 四、实施产业培育工程,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在文化产业发展上精准定位 一是挖掘提炼地域文化。组织编撰竹溪县地名文化拾趣、竹溪寨堡文化探秘等系列丛书。二是推动文旅融合。依托古遗址、古寨堡、古村落发展生态文化旅游,开发楠木寨、曾家寨、秦楚古长城等景点10余处,举办楠木文化旅游节等节会活动,贫困群众就近就业增收。三是推进非遗项目市场开发。打造竹溪蒸盆旗舰店,兴建向坝民歌楼,吸引游客前来休闲观光购物。 五、实施人才培养工程,探索多种路径,在文化队伍建设上精准施策 建立人员统一调配、资产统一管理,经费集中核销、工资全额预算的管理运行机制,近两年公开招聘、选派17名文化能人充实到文化站;配齐了村文化管理员。新发展民间文艺团队59支、草根明星1200多名。多次出资委托市艺校、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办山二黄戏曲培训班;2015年又选拔30名学员到省艺术职业学院进行定向委培,为拯救濒危剧种打下基础。 做好文化加法 助推精准扶贫 篇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