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战时农村剧团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48057 上传时间:2017-06-21 格式:PPTX 页数:108 大小:17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忆战时农村剧团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忆战时农村剧团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忆战时农村剧团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忆战时农村剧团_第4页
第4页 / 共108页
忆战时农村剧团_第5页
第5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忆战时农村剧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忆战时农村剧团(10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956年秋,邱基祥(左一)、贺发成(右一)等剧团中的伙伴与村中乡亲在豁子外墙头上。1997年10月,,拍沂蒙之恋父子作家故乡情时,作者与乡亲们合照。说起来,都是六七十年以前的事情了,可还是那么难忘,从中见得艺术之长久,性。那年,拍专题片沂蒙之恋父子作家故乡情,约谈的差不多都是当年剧团的伙伴,所谈的也是当年搞剧团的一些事情。一,当时在山东,这一工作开展得最活跃的是鲁中、胶东和滨海,其次是渤海。鲁中有个沂南县,滨海有个莒南县,又是最活跃的两个县。莒南有“庄,庄秧歌 队,村村锣鼓声”之评语。有名的剧本过关,取材于这个县的沈家扁山村的实事;莒南东良店剧团根据当地的故事自编的互助组,传,遍山东各地;沂

2、南南沿 汶剧团创作的邹大姐翻身,影响也很大。当时莒南有剧团140多个,沂南有剧团110多个。秧歌队几乎村村都有。山,东省文协于1940年成立后,就提倡 农村剧团,但作为解放区人民文化运动的一项工作,还是在1943年以后才发展起来的。事情的,开始是意想不到的。那时,我们这些生活在闭塞山乡的“庄户土”,只知道世上有“大戏”。歌谣中说的“姥娘家门前唱大戏”,即那时说的“国 剧,”,现在说的“京剧”。我还听过“周姑子”之类的地方小戏。不知道世上还有话剧、歌剧、歌舞剧和各种曲艺、舞蹈。见过讨饭的唱“莲花落”,谁,想那就是曲 艺的一种。当地农村在一年之中,只在春节即从初一到十五有办“嗔馆”(即杂耍),踩高

3、跷、跑旱船、抬“赃官”、推“皇纲”,锣鼓,喧天,热闹得人人心花怒 放。我去永胜官庄走亲戚,见那里的小学生在排练连说带唱的亲家母顶嘴,唱的调子都是很好学的小调,人,们把这种剧叫小调剧。里边有一段赶驴:“我老娘骑上了那小毛驴来!去到那亲家母家走一遭呀咳”边唱边舞。1944年春,在一次,军民联欢会上,我们看了鲁中宣传大队的演出,大开眼界。这一次演的,既有那种有说有唱的抗属真光荣(中间有一段打花 棍,完全是舞蹈),,也有全是说话的双喜临门(当时叫报道剧),还有根据传统的锔大缸形式改编的打沙锅,还有小舞剧双送子,以及蹦蹦跳跳的 青,年舞(舞蹈)。幕间一个人戴着礼帽,穿着大褂掖起一个角,打着竹板说“武老二

4、”夜摸上店和计取袁家城子,还有男女声二部轮唱。那真,是丰富多 彩,比看一晚上“大戏”还要过瘾哩!许多宏伟的事业,最早开始于简单的模仿。当我们在南神墩“四四”儿童节晚会上看界,湖镇青年剧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节目之后,就学着演起“新戏” 来。不久,在一次村民会上,借来小商贩家的两块篷布前后一挡,家乡的第一次“新,戏”演出了。里边的老头、老妈妈、大姑娘、小媳妇、大壮汉、小伙子,全都是 我们十二三岁的孩子扮演的。这一次开天辟地的新戏演出,有亲家,母顶嘴咱们帮助你打沙锅和快乐舞。我在亲家母顶嘴中演一个老妈妈,在 咱们帮助你中又演一个小姑娘。以后每,次开村民会,剧团都会演出。只要哪一天晚上有人敲着锣满街喊:

5、“开村民会啰!”就知道今晚准演戏。孩子们早早地吃完饭,抱着板凳,挨着前 台,坐下。然后大人们陆续到场。凡有演出的村民会,都是黑压压一大片,村干们讲起话来格外带劲。当锣鼓“打通”后,台前吊挂的汽灯呜呜响着,乐曲,悠扬地奏 着,歌声、对话声阵阵,整个乡村陶醉在无尽的欢乐之中。一个剧团要有编、导、演,要有乐队和舞美人员,一个二三百户的村,庄能集中起这么些人才来吗?能的。而且还有余,年年都有大批热心的自荐者挤在门外,等候补充,人才齐全,水平也不低,许多人很有一手。当然,,真正地讲水平,也还是谈不到的,只是由乡亲们组成的观众不嫌吧!人才的来源,大体有这样几个方面:首先,以我们这些年龄,大一点的小学生们作

6、为骨干。我们都是上过几年私塾,接着转到“抗日小学”来。然后,是历年春节办杂耍的积极分子们加入进 来。再是,一些平日,好“玩”(爱好文艺)的人;地主家有文化的开明子弟和小学教师们。还有一些是从来没沾文艺边,由政治上走向进步,也突然迷上文艺的人。,农村剧团的分工并不细,都是一个人干好几样事。忙起来,大家一起忙。演老妈妈的也演老头,演壮汉的也演小媳妇;导演也演戏,乐队人员也上,场。舞台工作人员,除乐队比较固定以外,布景、化装、打锣鼓、提词、拉幕常常是谁摸着谁干。舞蹈队里是七八个和我年龄相仿、但,个头比我矮的小学同学。他们个头差不多,动作敏捷、整齐。第一个舞蹈是自编的“拍手舞”;第二个舞蹈快乐 舞演出

7、了名,有一次去大集镇界,湖演出,获得了热烈掌声,界湖剧团的一个负责人连连叫好:“好不好啊,妙不妙啊,狗撵鸭子呱呱叫啊”舞蹈队一个和我同岁的少年,叫邱为铎,多才多艺,十分聪明,他除了参加舞蹈,还担当着许多剧目中的少年儿童角色,如亲家母顶嘴中的傻小子、 抗属真光荣中的孙子,、送郞参军中的小二喜,有的活泼,有的伶俐可爱演傻小子时,天门盖上的一小撮毛缠成一个朝天锥,一出场,那憨厚、顽皮的唱 段就吸引,住了观众:“火红的太阳下了山,小小牛犊吃呀个饱,傻小子俺肚子饿了!肚子饿了回家转,叫声娘啊快呀开饭,傻小子俺要吃白面,唉哟,唉嗨哟,,傻小 子俺要吃白面”抗属真光荣第二幕,唱“订计划”,演孙子的邱为铎和演

8、爷爷的邱琴亭一唱一和,配搭得十分好。送郎参军中,我,扮演大喜(小二喜哥 哥)的未婚妻小香妮,小香妮未见过大喜。二喜的模样与大喜相似,他为了试探嫂子的思想是否进步,先查她有无路条,又问她,是否识字,接着冒充起哥哥,假装不 愿参军,嫂嫂打通他的思想,让他等着,打垮了敌人再结婚,他说“等不了呢!”这个小戏,演了几个村庄,都,受到欢迎。过了一年,部队驻防的同志们非要我们再 演一次不可,我们好歹又演了一场,部队同志们以热烈的掌声鼓励我们。演小香妮那年,我13,岁,个头和妇救会长高荣菊差不多,干脆我穿上她的鞋上场。事后邻 村有人向我叔叔苗田打听:“这是谁家的闺女?”苗田说:“怎么?你给他找个,婆家?那是我

9、一个侄子!”尤其精彩的两出戏是双喜临门和谁养活了谁,角色安排恰巧、适当,一连多次演出,都受到称赞。善演,反派角色的邱基祥,在谁养活了谁中 当的是地主狗腿子,在双喜临门中又演了热情诚实的货郎;谁养活了谁中当佃户老头的是满脸毛须,、十分老相的满士超老师;当佃户王继忠的,就是真佃户 贺发成;当地主老爷的,恰是地主家的一个子弟,那模样、风度,不用怎么表演就十分像。,这时的农村,刚进行了减租减息,民族斗争是主要的,所以,地主家某些 有文化的开明子弟,还是剧团人才库的一个组成部分。二,1945年春,我们演秧歌剧参加主力好反攻,其中演地主刘二赖的是一个地主子弟,演出时穿的是他爷爷的黑单袍,一出场很像他爷爷。

10、刘,二赖因 破坏参军,受到批判,形象由凶恶变狼狈。这个演员的精彩表演,无疑等于在台上暴露老子,演出回家,被他爷爷打了几鞋底,并再也不许他,进剧团。在乐队中,有一个“老青年”叫武继岳,在农村算老“音乐家”了,吹一口好笛子,拉一手好胡琴,他懂一点工尺谱,但许多曲子,都是听来的,只知道 “冷更里格冷更”,向别人传授的也是“冷更里格冷更”。他是乐队的主将兼指挥,还是“孩子头”。因他年老而不显老,性情,温和,谈吐风趣,剧团当中不管怎样 调皮的孩子,他都能笼络住。乐队的另一个主将是邱奎亭,也是好脾气,夜里散剧团,胆小不敢回家的孩子,愿,让他作伴。他由于诚实敦厚的特点,兼演一些壮汉角 色。我有时在乐队中“滥

11、竽充数”。锣鼓班子,除了上面两位,都是随时有人凑付。,有时化妆或布景还没就绪,就插上几段器乐曲。这就要拉出一位老先生老中医张仁轩,一位老业余音乐爱好者,笛子、月琴、胡琴无所不通,他会,的 一些曲子,也传授给大家。演出伴奏,一般由武继岳、邱奎亭两位担当。那些年演的一些有曲调的剧,如小调剧、秧歌剧等,曲谱多是改编利用民,间流行小调。剧本主要是由我到处搜罗。有上邻村抄的,有上书店买的,还有一些是从专业艺术团体那里借来的。当时见的剧本,有省文协,出的戏剧戏剧杂耍 集和一些单行本,还有胶东、滨海、华中等地和部队出的剧本,以及报刊上发的剧本。每见到一个好剧本,都像拿着宝贝,似的,怕损坏了,怕丢了,环境恶化

12、时丢 了几个好剧本,像丢了亲人似的,心疼了好多年。锣鼓幕布是开荒种地增加收入买的。汽灯,是,庆祝减租减息胜利时,一位老佃户苗升林捐献的。化妆与布景的技巧,是跟界湖青年剧团与鲁中宣传大队学 的。农村剧团没有成套的服装,每次演出,都是临时去户里借。每演一次戏,像过一次小年。扎台子、挂幕布、借衣服、化妆、演出、收拾场子,从天傍黑忙到半夜, 但都由于愉快而忘记了劳,累。剧团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与专业人员的辅导有直接的关系。刚成立时,村上有一位复员军人苗得清,教舞蹈,教化妆,看样子是在部队,上沾过文艺边的,这是我们剧团的第一个业务指导人员。这人长得高大、粗壮,平日很少说话,若没有剧团,谁也想不到他是个文艺

13、人才。,鲁中宣大的杨星华和界湖剧团的张盛福、马学成、孙德裕、陈友太等,对我们剧团的个别人作过辅导,大家间接地学点技艺。杨星华外号叫“杨二黑,子”,家也是沂南县的,是宣大“武老二”这一节目的作者和表演者。他的“武老二”夜摸上店和大战岱崮山计取袁家城子二曹大闹蒙,阴城等,写 得十分出色。张盛福说快书是跟他学的,我们又跟张盛福学的,但我们几个人(邱琴亭、邱基祥和我)都说过快书,没有一人取得成功,。我有一次说计取袁家城 子,忘了词,乱编起来,幕后的人听着不对劲,隔着幕布,几只大手把我拽了进去。“弄的什么!”人们一起熊我,从,那起我被剥夺了演这一角色的权力。1945年春,鲁中文艺辅导队驻进我们村,对我们

14、进行了全面辅导。辅导队人才齐全,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每一种技法都很讲究。有的教扭秧歌的各 种步法;有的指导各种人物的表演法;有的教化妆;有的教识谱。有一次,我看见邱为铎坐在学校,门口,用手一点一点地敲打着一个歌本,我问:“这是干什么?” 他说:“简谱。”我说:“谱就这样简吗?”我从他身后观察他怎么“简”法。辅,导队一位同志见我对识谱有兴趣,就专门指导,给了我一本带识谱法的歌本(徐刚 同志所编)。1945年夏,军政干部学校驻防时,有,一位龙涛同志,是懂话剧的,一直热心辅导了我们几个月。这位同志个头矮矮的,十分健谈,时常讲到深夜。他 是部队一位比较负责的干部,业余爱,好美术,对戏剧,可以说是业余

15、中的“业余”,他是利用业余时间辅导我们。他蹲在边幕处督察,见谁有错,就大骂。这年冬天,我们在县,里参加文艺集训时,跟新安旅行团的几个同志学了不少东西,其中有个教歌的女同志叫李群,长得瘦瘦的,年轻、聪明,一边教歌,一边给我们讲乐理,,后来常见到有叫李群的,不知哪一位是我们当年认识的那一位。我参加工作出来以后,在文艺界已有多年,一直在注意那些熟悉的面孔,,但不知为什么,始终未见过一位。也可能已经走远了,也可能变了模样认不得了,也可能有的已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永远成了记忆中的人。,杨星华,我知道已在上世纪50年代逝世于不幸的事故;界湖的那几个,马学成、孙德裕两位已多年在外省任地、县领导干部,陈友太仍在

16、家乡文化机,关;宣大当时主要演姑娘的角色辛颖,是辛葭舟老先生的女儿,后来在大连工作,她丈夫就是任过鲁中青联主任的宋诚德同志。当时她在抗属真光,荣中演小姑, 在双喜临门中演王二姐,在山东解放区的中心沂蒙山一带,远近闻名。三1944年和1945年为配合,动员参军,抗属真光荣双喜临门等戏多次演出。大反攻前的那次参军热潮,有这几个戏的功劳。有的人就在戏台 上跺跺脚,报名参军,并当,众表决心:“打不走鬼子不回家!”双喜临门中有个卖糖球的,是剧中原没有的人物,是半途蹦出来的,他见参军的青年披红戴花, 十分眼馋,,为了上前线打鬼子,糖球不卖了,也报名参了军。演这个角色的潘效成,不久真的参了军。谁养活了谁的出色演出,对减租减息与反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