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课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湖南专用)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447183 上传时间:2017-06-21 格式:PPT 页数:64 大小:1.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课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湖南专用)_第1页
第1页 / 共6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课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湖南专用)_第2页
第2页 / 共6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课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湖南专用)_第3页
第3页 / 共6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课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湖南专用)_第4页
第4页 / 共64页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课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湖南专用)_第5页
第5页 / 共6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课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湖南专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件:必修课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湘教版湖南专用)(6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与环境,必修,【考纲概览】1城市化的标志和动力机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3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应采取的措施。【考向定位】1以“畅通工程”、“绿色住宅”和“十二五”规划中有关城市化发展的方针、政策以及上海世博会等为背景,考查我国城市化的特点、进程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2结合地域文化的特色或地理景观图片,考查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一、城市化1概念:人口向城镇_和城市范围不断_、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2标志城市人口_、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_、城市用地规模_。其中,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3城

2、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从人口迁移来看,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不外乎推力和拉力。,集聚,增加,扩大,上升,扩大,4城市化的意义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城市化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_、_、_等的巨大变化。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多,高,齐全,便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世界城市化浪潮大约从18世纪中叶开始;整个19世纪,_是世界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20世纪初,_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20世纪中叶以来,发展中国家逐渐成为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_ 是世界上最早开

3、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大(1)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具有起步_ 、城市化水平_、出现逆城市化现象的特点。,欧洲,北美,英国,早,高,(2)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具有起步_、发展_、城市化水平较低、城市发展不合理的特点。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产生影响的原因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地域不断扩大,_发生改变,环境也相应地受到影响。2影响(1)有利的影响:合理的城市化可以改善环境,使环境向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和促进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变,降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压力。,晚,快,土地利用方式,(2)不利的影响对地理

4、环境各要素的影响:,减少,热岛,造成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出现_污染、_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环境问题。(3)城市化发展的方向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措施:在城市建设中,发展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减少环境污染;使城市景观尽可能地与山、河、湖、海、植被等自然景观保持协调,建立一种良性循环。,大气,水,1标志:城市化的标志有三个,如下图归纳:,特别注意: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2意义,3城市化动力机制,城市化的动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如下图所示:,【真题1】(2011浙江)下表为2005

5、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完成(1)(2)题。,(1)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 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 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 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 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2)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出生率低 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 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 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C,D,【思维过程】该组试题难度系数高达0.13,导致其难度系数过高的原因有二:一是试题使用的城市化水平数据与教材城市化水平数据来源不同,导致两者在日本城市化水平高低上存在差异;二是考生缺乏相应的解题

6、技巧。第一个原因是广大师生不能改变的,因为高考命题的素材不局限于教材。但第二个原因则可通过相应训练,培养正确的解题技巧来解决。绝大多数考生解答第(1)题时,依据教材数据选择了D选项,从而直接认定乙国为日本,进而第(2)题错选B选项。,如果这时能认真看第(2)题的选项,就会发现选项“A.人口出生率低”亦符合日本实情,导致第(2)题有两个正确选项,不符合单项选择题的要求;故第(1)题可排除D选项。英国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且其为老牌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低;如果英国为乙国,则第(2)题亦有两个选项吻合实际情况,不符合单项选择题的要求,故第(1)题可排除A、B选项。通过以上分析,第(1)题只有C选项

7、正确,即乙国为沙特阿拉伯。沙特阿拉伯为炎热干燥的热带沙漠气候,其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第(2)题D选项正确。,利用题组思维解答递进选择题组高考地理选择题几乎都是以题组的形式呈现,即利用一个试题情境设置相关的23个选择题。递进选择题组是指试题间存在逻辑联系,即前一个选择题的正确解答构成后一个选择题的解题条件,如【真题1】中的选择题组。对于递进选择题组,应利用题组思维进行解答。具体有顺序、逆序两种方式:,规律技巧总结,1顺序解题:即按题号顺序解题,采用该方式时一定要回头验证,如【真题1】中的【思维过程】分析。2逆序:即同一题组中,按试题序号由大到小解题。这种方式往往能够另辟蹊径,轻松解题。如2011

8、年安徽卷31、32题。,规律技巧总结,(2011安徽)在地理研究中,可用重心移动反映地理事物和现象空间分布的变化,下图表示我国19782005年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完成3132题。,31能源生产总量、能源消费总量与GDP重心变化轨迹分别对应图中的( ) Aa、b、c Bc、b、a Cc、a、b Db、c、a32当前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重心东西间距的是( ) A西电东送 B西气东输 C陕西煤炭资源开发 D东海油气资源开发,【思维过程】第31题,结合教材关于“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相关知识,可知“我国东部经济地带经济发展水平始终处于最高”,从而确定GDP重心应该位

9、于最东侧,确定为a曲线,排除A、C选项。但能源生产重心和能源消费重心则难以根据教材知识直接区分。这时不妨先从后面做起。,【思维过程】第32题,选项中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和陕西煤炭资源开发都属于西部的能源生产工程;东海油气资源开发属于东部地区的能源开发工程;由单项选择题的特点确定D为正确选项。能源生产地和主要能源消费地吻合,能缩小能源生产重心与能源消费总量重心的东西间距;由第32题的D选项推导我国能源消费总量重心位于能源生产重心的东侧,排除第31题的D选项。,1世界城市化的历史进程,(续表),目前发达国家大多进入城市化后期成熟阶段,发展中国家则大部分处于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而不同阶段出现的城市化

10、问题表明: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和城市化水平要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2世界城市化的一般特征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多在75%以上。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现象以及大城市数量迅速增加。,(1) 郊区城市化,(2)逆城市化 逆城市化是郊区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接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不愿再忍受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下图所示:,发展

11、中国家的城市化: (1)发展中国家大部分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2)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城市化水平比较低的国家大多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南美洲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则比较高,表现为“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特点,如下表所示。,(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给城市就业、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发展造成很大压力。工业生产和城市拓展对当地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结果导致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大幅度下降。,探究点一城市化的进程和地区差异,1城市化的发展阶段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过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

12、被拉平的“ S ”形曲线。如图所示:,【思考感悟】 S形曲线符合一般正常发展过程的实际,有助于理解现实的城镇化地域差异和预测未来的发展。现实中任何国家的城市化过程随时间的发展都不可能留下一条完全相同、平滑连续的标准曲线。,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3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是城市化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表现形式。(1)郊区城市化: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城市郊区化具体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等先后从城市中心向郊区迁移,中心区的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2)逆城市化:逆城市化并不是城市化的衰败

13、,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于消失,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在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音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城镇暂住、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如美国、西欧的一些发达国家,逆城市化现象明显。(3)再城市化:一些发达国家面对大城市中心区继续衰退的状况,实施一系列城市复兴计划,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市中心衰落区,以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和国内外移民到此居住,一大批中心城市在经历了前一时期的低潮后,趋于复兴。,4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1)虚假城市化:又称过度城市化,是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

14、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不是建立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一定水平之上,而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第三产业来推动的。这种城市化的质量较低,不利于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发展,反而容易造成诸多城市病的发生。(2)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发展模式。这种城市化发展模式不利于充分发挥城市的集聚效应,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及城市文明的普及都具有严重的阻碍作用。,例12010广东卷 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完成(1)(2)题。,(1)可知该市()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C城区边缘区人

15、口净迁出量最大D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2)可推测该市()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1)与10年前相比,现在()A离居住地越远,购物的人数比例下降得越快 B离居住地越远,购物的人数比例下降得越慢 C弱集中购物带人数的比例增加 D强集中购物带人数增加的比例大于分散购物带 (2)该市居民购物活动空间圈层结构演变的主要原因是( )消费减量化购物批量化商业多中心化郊区城市化ABCD,例1 解析 第(1)题, 观察图中箭头和数据,可知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A项错误;远郊区迁出人口为6.10.286.38(万人),而人口迁入只有0.2万,为人口净迁出区,B项错误;城区边缘区迁出人口23.3万,迁入人口为12.40.2812.68(万人),人口净迁出量为23.312.6810.62(万人),而中心区的人口净迁出量为18.112.40.230.7(万人),C项错误。近郊区人口净迁入量为23.318.16.147.5(万人),人口净迁入量最大。第(2)题,题图反映的是我国城市化加速阶段的特点。在这一阶段,城市化推进速度快,随着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