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七课 《夜归鹿门歌》课件(共35张PPT)

上传人:学无****5 文档编号:144758543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35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七课 《夜归鹿门歌》课件(共35张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七课 《夜归鹿门歌》课件(共35张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七课 《夜归鹿门歌》课件(共35张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七课 《夜归鹿门歌》课件(共35张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七课 《夜归鹿门歌》课件(共35张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七课 《夜归鹿门歌》课件(共35张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七课 《夜归鹿门歌》课件(共35张PPT)(3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夜归鹿门歌,孟浩然,孟浩然名片,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人称孟襄阳,一生怀才不遇,布衣终身,孟浩然集,过故人庄、宿建德江、春晓、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等,质朴明快,清新自然,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主要作家之一,与王维齐名,并称 “王孟”,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出身于襄阳城中一个薄有恒产的书香之家,自幼苦学。年轻时隐 居读书于鹿门山。25到35岁间,辞亲远行,漫游长江流域,广交朋友,干谒公卿名流,以求进身之机。开元十二年(724),因玄宗在洛,便往洛阳求仕,滞洛三年,一无所获。,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 他和王维交谊甚

2、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轶事,开元22年,韩朝宗为襄州刺史,十分欣赏孟浩然,于是邀请他参加饮宴,并向朝廷推荐他,孟浩然因为与朋友喝酒而错过了与韩朝宗的约定,轶事,开元25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28年,王昌龄遭贬官途过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孟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孟浩然的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钉子才了结了求官的愿望。他虽然

3、隐居林下,但仍与当时达官显官如张九龄等有往来,和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也有酬唱。,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春 晓,过故人庄,春 眠 不 觉 晓, 处 处 闻 啼 鸟。 夜 来 风 雨 声, 花 落 知 多 少。,释题,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从别处

4、回到住处, 住处是鹿门, 回归的时间是夜, 白天或以前可能不在那儿住。,题解题解,夜归鹿门歌,讨论:题目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诵读,鉴赏诗歌,置身诗境:通过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再现作者所描绘的意象和画面,并沉浸其中,与诗人产生共鸣,得到审美享受。 缘景明情:读者根据在想象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的情感。 鉴赏方法:,反复诵读抓住意象联想、想象进入意境明情,方法指导,夜归鹿门歌,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黄

5、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 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描述画面:,沿着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 我也乘坐着船儿,要回到我隐居的鹿门。,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 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长期寂寥。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一、 诗歌按照_和_顺序,前后四句分别写了_和_两个地点的场景。,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时间,空间,江边,山中,二、分别找出两个场景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特点,体会意境,简练的语言为这两个画面各取个名字。,什么是意象?,“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 “意象”即带有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

6、物象。意象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单元知识回顾,什么是意境?,“意”,作者的感情;“境”,作者创设的图景、情境,由意象构成, “意境”,就是将作者的情感和客观场景融合在一起,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中的艺术境界。,单元知识回顾,意象与意境的关系 意境是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 如果意象是花朵,意境就是春天; 如果意象是鬼火,意境就是令人毛骨悚然的夜色; 如果意象是狼狗、铁丝网、警棍、坦克,意境即白色恐怖。,单元知识回顾,江边,山中,黄昏江景图,月夜山景图,钟声 渡头,夜月 烟树 岩扉 松径,分析意象营造的意境,钟声 渡头,黄昏江景图黄昏江景图,画面一画面一

7、,悠然,嘈杂,夜归鹿门歌,山寺的超然僻静,世俗的杂乱喧嚣,为什么写“钟声 ”“渡头”两物象?,一边喧闹一边幽静,诗人选择的是哪?,鹿门,分析抒情主人公形象,闲望沉思,神情,潇洒超脱,表现出诗人有什么特点?,讨论,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争”字写得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义。,“争”为“争夺、抢先”之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潇洒超脱的志趣。,世俗的

8、喧嚣 世人回家,钟声的悠然 我归鹿门,两种归途 两种选择 表现出诗人,潇洒超脱,归心似箭,情感情感,?,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怡然自得的心情,这里运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对比,画面二画面二,烟树 夜月 岩扉 松径,静景 寂静,月夜山景图月夜山景图,意象,特点,夜归鹿门歌,树影朦胧,皎洁清冷,幽深僻静,清幽寂寥,选择了鹿门,那么这个地方有什么特点呢,诗歌哪一句直接描写了鹿门?,“开烟树”是指什么样的树?这句话描写了怎样的一幅景?,“鹿门月照开烟树”。,开烟树是指整棵树笼罩在朦胧的月光下,仿佛是树上冒出的轻烟。,这句话给我们描写了一副幽美的月下图。,诗中为什么提到庞公?,庞公是东汉时

9、期的一位隐士,鹿门是他居住的地方,在这里,作者用鹿门来指代隐居的地方。作者选择了鹿门即是作者选择了归隐山林。,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写景作用:,诗人形象:神情,情感,对隐逸生活的喜爱,欣喜 沉醉 迷恋,表现出隐逸的情趣和意境。,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幽长寂寥。 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 隐居鹿门,心慕先辈 。,此二句,写隐居处的境况:孤独一人,与世隔绝,与山林作伴。表现了隐逸生活的妙趣和真谛。,思考再深刻一些,最后一句诗写出了作者什么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寂寞的心境。一个“自”写出了作者的孤独的身

10、影。一条幽静、静僻的松径,只有一个身影独自穿梭,自由自在当中,带有一些寂寞。,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而又无奈的情怀,作者在官场受挫之后,失意而归,因此才隐居山林消极避世,然而入世为官毕竟是他的毕生追求,所以内心中会有些寂寞也是在情理之中的。,“惟有幽人自来去”的“惟”字可否换成“还”字?请简述理由。,答:()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怎样的意境。,“惟”字不能换成“还”字。,“惟”为“单单;只”之意。,用“惟”字描绘了诗人隐居在这里,与世隔

11、绝,周围只有山林,一个人孤独地来来去去的情景,营造了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表达了诗人隐逸自得宁静超脱的情趣,这种情趣的下面,还藏着诗人仕进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点出换成字的不好。,用“还”字难以达到这种表达效果。,讨论,下面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 诗中所写 “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在写什么?,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 从舟行汉江到鹿门山途 “夜归”的“归途”实质上是:,从尘杂世俗 寂寥自然 的隐逸道路。,诗歌抒发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喜爱之情,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 读,总结:,热爱自然,喜爱山水田园美景; 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追求自由闲适生活 憎恶黑暗现实,不愿同流合污,保持高洁人格 仕途失意,用山水田园美景慰藉心灵,要求:必须了然于胸,以备不时之需!,隐逸山水田园诗的主题,答题套路 某字在诗中的意思是( ), 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的情景, 烘托出( )的意境,【运用怎 样的手法】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作者 ( )的情感。,“炼字”题型,拓展练习拓展练习,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释:、春芳歇:春草衰败。2、王孙:出自楚辞招隐士,诗人自比。,这首诗画面的特点是_表达了作者_的情感志趣。,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自得其乐,清幽明净、美丽而富有生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