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1.2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 苏教版必修4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688645 上传时间:2020-09-13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3.4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1.2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 1.2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 1.2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 1.2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高中语文 1.2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 苏教版必修4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1.2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 苏教版必修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1.2 寡人之于国也课时讲练通课件 苏教版必修4(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亚圣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 人。他是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 代表人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 战国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 “民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 反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 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以 “仁”“义”为中心的“仁政”、“王,道”;提出“性善论”。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下的君主。常以救民于水火的姿态,奔走呼号。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被统治者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书,遂成孟子。他以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和捍卫者自居,故后世常“孔孟”并称,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智慧宝典

2、孟子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以雄辩著称。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渴望国家强盛的梁惠王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魏国由于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梁惠王说:“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之耻。”(孟子梁惠王上)梁惠王决心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于是,约在公元前321前320年,梁惠王“卑礼厚币以招

3、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在这种背景下,五,十多岁的孟子,率领门徒,“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浩浩荡荡来到魏国。梁惠王的提问总是围绕着如何富国强兵,如何报仇雪恨,而孟子总是用仁政来回答,这对梁惠王来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寡人之于国也就反映出这样的事实。,本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讨论,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指出要想国力强盛,人口众多,就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困惑,引出孟子的治国之策。 第二部分(23自然段),比喻论证,说明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的治国不

4、尽心没有本质的区别。,第三部分(4自然段),孟子正面阐述了他的治国之道,宣讲“民本、仁政”的思想,陈述“民加多”的措施、道理与应持的态度。,主题1:探究孟子的王道、仁政思想 1.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备感忧虑?“民不加多”与孟子提出“仁政”的主张有何联系? 明确:在梁惠王生活的战国时代,诸侯争霸,群雄逐鹿,蚕食鲸吞,战事不断,谁能问鼎天下,人口问题在权力的天平上是十分重要的砝码。谁拥有了大量兵源,谁就能够富国强兵,所以梁惠王很为自己尽心而“民不加多”的现状发愁,面对前来宣讲治国之道的孟子,梁惠王迫不及待地问到了人口问题。,在此背景之下,针对梁惠王的困惑,孟子提出使民加多的根本之道在于施行仁政

5、。只有施行仁政,才能顺乎民意,得乎民心,“天下之民”才会如水向下流一样归顺而至。巧妙地解答了梁惠王的问题。,2.孟子在本文中提出了哪些“王道”的措施,都涉及哪些方面? 明确:孟子的“王道”措施主要围绕“养民”、“教民”展开,只有这样,百姓才会安居乐业,君王才能顺乎民意而得天下。具体的措施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3.孟子的仁政思想传承至今仍显示出一

6、定的进步性。联系现实,讨论回答孟子的仁政主张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明确:联系当今现实,可作一些合理的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最大的利益。有仁有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道德教育,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使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主题2:鉴赏孟子的论辩艺术 1.面对梁惠王“民不加多”的疑问,孟子心

7、中早已构思好“仁政”的美好蓝图,他是怎样回答的?这样回答有什么好处? 明确:孟子没有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投其所好,以梁惠王“好战”为喻作答,引出“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目的是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的“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 在这里,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作答,避开了梁惠王的锋芒,启发他思

8、考反省自己的治国方法,从而为下面孟子提出自己的治国之策能够为梁惠王所接受作了铺垫。同时,比喻手法的运用,又化抽象为形象,说理更为生动、有趣,使文章富有雄辩性和鼓动性。,2.寡人之于国也充分体现了孟子汪洋恣肆的高超的论辩艺术。请分析这种艺术特色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明确:,为了证明“外在环境以及后天的学习对人的影响大”这一观点,从而达到劝学的目的,荀子说了这样一段话: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 这段文字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并分析这种论证方法的表达效果。 答:_,答

9、案: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作者没有直接去说明抽象的道理,而是以“蓬”、“白沙”、“兰槐之根”所受环境的影响作比,水到渠成地引出“君子”、“庶人”所受环境的影响,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使读者很容易就能接受。,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平民百姓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你认为孟子理想的治国策略的要素是什么? 观点交流:观点一:要恢复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使百姓有“恒产”,恤民保民,休养民

10、力,使人民富裕起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否则国家便无从获得可以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以保证富强,因为民穷财尽是不能治理国家、保住政权的。,观点二:除了发展生产外,当权者更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以“仁德”行“仁政”,以仁义治天下,以德去引导,以礼去规范,选贤任能,宽省刑罚,博施广济,缓和社会矛盾,节制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推恩于民,施惠于民,与民同乐,使天下归心,否则便无从获得强国富国的坚定保障和政策后盾。,观点三:发展文化,普及教育,使百姓“仓廪实”后懂礼义、明人伦、知廉耻,形成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社会风气,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在“庶”和“富”的基础上,提升人民素质,

11、凝聚人心,以加强国家的生存力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将难免在列国的激烈竞争中落后挨打。,一、基础积累(21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读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庠序(xin) 饿莩(f) 不可胜食(shn) 查邻国之政 B.鸡豚(tn) 移其粟(s) 衣帛(y) 填然鼓之 C.数罟(sh ) 狗彘(zh) 鱼鳖(bi) 养生丧死无撼 D.曳兵(y) 孝悌(d) 洿池(w) 直不百步耳,【解析】选B。A项,“饿莩”的“莩”应读“pio”,“不可胜食”的“胜”应读“shn”,“查邻国之政”的“查”应写作“察”。C项,“数罟”的“数”应读“c”,“养生丧死无撼”的“撼”应写作“憾”。D

12、项,“孝悌”的“悌”应读“t”。,2.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七十者衣帛食肉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解析】选C。A项,“检”同“敛”;B项,“颁”同“斑”;D项,“涂”同“途”。,3.下列加点词的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斯天下之民至焉 斯:这样 B.树之以桑 树:种植 C.河内凶 凶:收成不好,荒年 D.兵刃既接 兵:兵器 【解析】选A。斯:则,那么。,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申之以孝悌之义 作师说以贻之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故木受绳则直 C.尽心焉耳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D.邻国之民不加

13、少 五亩之宅,【解析】选D。“之”,结构助词,的。A项,介词,把;连词,表目的。B项,连词,表结果;连词,表承接。C项,语气词,不用翻译;兼词,在里面。,5.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相同的两项是( ) A.填然鼓之 B.谨庠序之教 C.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D.素善留侯张良 【解析】选B、D。均为形容词作动词。A项,名词作动词。 C项,动词作名词。,6.下列各句中不含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 A.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D.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解析】选A。B项,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C项,无望:古义:不要希望;今义:没

14、有希望。D项,河内:古义:黄河北岸的魏地,今河南济源一带;今义:越南的首都。,7.与例句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A.夫晋,何厌之有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D.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解析】选C。C项是定语后置句。A、B、D三项与例句都是宾语前置句。,二、名句默写(4分)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_,鱼鳖不可胜食也。 (2)_,王道之始也。 (3)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 (4)王无罪岁,_。 答案:(1)数罟不入洿池 (2)养生丧死无憾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4)斯天下之民至焉,9.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15、 ) A.规矩,方员之至也 圆规、曲尺 B.贼其民者也 残害 C.则身弑国 亡杀 D.殷鉴不远 鉴戒 【解析】选C。“弑”在句中是“被杀”的意思。,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3分)( ) A.圣人,人伦之至也 而在萧墙之内也 B.方员之至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不以舜之所以事尧事君 敢以烦执事 D.不以尧之所以治民治民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解析】选B。表判断;用在句中,表停顿。A项,结构助词,的;C项,介词,用;D项,表凭借。,11.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3分)( ) 例句:圣人,人伦之至也 A.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B.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C.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D.求人可使报秦者 【解析】选C。C项与例句均为判断句式。A项,状语后置句; B项,被动句;D项,定语后置句。,12.下列对以上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曲尺和圆规是方和圆的最高标准,孟子由此引出“圣人”是做人的最高境界的观点。 B.人们行事是否做到“敬”、“爱”,孟子认为应以“君”、“臣”为标准。 C.孟子引用孔子的话,意在说明治国如果实行的不是仁政,就是不仁之政。 D.得到“幽”、“厉”之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