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

上传人:清风****故乱... 文档编号:144550183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铜仁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贵州省铜仁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贵州省铜仁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贵州省铜仁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贵州省铜仁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铜仁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铜仁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贵州省铜仁市2020届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总用时 150 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考生条形码区”。3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红楼梦是反映明清之际女性诗歌教育的绝佳典范。从红楼女子的诗教,我们可以 窥探出中

2、国古代诗教在女性身上绽放出的零星光芒。女性美德的培养是中国古代女子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处于矛盾之中,虽有一些开明之士从“由礼而通诗”的角度肯定女子研习诗文,但只有文化素养较高的家庭认为教女子识文断字有助于“见礼明透”。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正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体现出对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反击。红楼女子身份不同,地位悬殊, 但唯有在诗词面前,她们有了乐趣,有了美好,有了平等,有了尊严。红楼女子能接受到包括“诗教”在内的良好教育。元春入宫前自幼系贾母教养,贾府三春也都有专门的塾师,黛玉在进贾府前也有贾雨村做过她的私塾老师,宝钗读书识字较之其兄竟高过十倍。同时,贾府的读

3、书环境和读书氛围为她们提供了良好的诗教环境。此外, 家庭戏曲演出的熏陶,也为她们接受诗歌教育提供了方便,尤其是牡丹亭西厢记等优秀戏曲中的曲词诗句,更能够感染人,形成艺术共鸣。这些均可见当时富贵人家女子的启蒙教育情况。在大观园中,诗教更是无处不在。诗歌是她们的生活方式,也是有趣的学习模式。大观园中五次结诗社;每逢节日庆祝更是要命题限韵写诗,评出魁首。这种结社做诗、联诗赛诗活动,是宝玉和女孩子们经常拿来闲遣时光的游戏。即使是最普通的女孩子香菱也习诗,在黛玉“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实际上就是诗歌创作中面向现实、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教育

4、过程, 对女子诗教成长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红楼女子因足不出户,其诗词创作往往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如黛玉的桃 花行秋窗风雨夕和宝钗的咏海棠忆菊。这些诗作往往表现出女子细腻的内心11和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在诗歌风格上,除宝钗的“含蓄浑厚”“温雅沉着”外,整体偏阴柔, 如黛玉的葬花吟。在作诗手法上常引用或化用唐人诗句,如黛玉的“青灯照壁人初睡, 冷雨敲窗被未温”化用了白居易的“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薛宝钗在牙牌令 其四中的“水荇牵风翠带长”引自杜甫的曲江对雨。陈东原在中国妇女生活史中指出:“清代学术之盛,为此前所未有,妇女也得沾余泽。”此时期女子教育的内容涉及广泛,以诗词教育最甚

5、。其原因是女子比较感性,诗词的艺术魅力与女性自身的心理特性相契合。据统计,专门收录清代妇女诗集的作品就有 多部,可看出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红楼是明清女子诗教一隅。纵观明清之际,虽然正统礼教观念始终压抑着女子的才情 与热情,但是思想进步的大家们,为女子读书而辩护,并亲自任闺塾师,使得越来越多的 女子享有了受教育的权利,出现了大量以诗才彰显的女子,如有着“林下风者”之誉的黄媛 介、江南才女吴藻等,她们著作存世的背后,无疑是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选自刘娜中的女子“诗教”,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有专门的塾师或专人教养是红楼女子接受良好教育的最重要

6、的方式。B红楼女子的诗教既有贾府读书环境的影响,也有在生活中学习切磋的因素。C红楼女子的诗歌教育依然沿用了固有女性德性诗歌教育的内容和方式。D红楼女子的诗作多是对景物情状的摹写与感慨,在诗风上都显阴柔。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香菱在黛玉的教导下几日后便能谈出些体会”,这个例子说明学习交流对女子诗教成长具有促进作用。B文章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从内容、风格和作诗手法等角度阐述了红楼女子的诗歌创作情况。C清代女性诗人频出,妇女诗集大量出现,这是这个时期女子诗歌教育发展的重要证据。D大观园中,诗教无处不在,文章以红楼女子的诗教典范为例,指向明清时期女子教育观念的矛盾。3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红楼女子主要以家庭成员之间的学习切磋和借鉴前人诗作的方式来提升创作水平。B清代女子诗词创作之盛,与女性的心理特性相关,也是女子诗教发展的必然结果。C红楼女子摆脱了正统礼教观念的束缚,因而彰显诗才,表现出高水平的审美鉴赏力。D明清之际,更多女子享有受教育的权力,得益于思想进步的大家们所做的努力。(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材料一:近二十年间,电话、互联网和手机汹涌而来,几乎瞬间击垮了传统家书的千年大厦。 家书,那一张张曾经温暖人们心灵的信纸,正慢慢变得模糊起来。曾有记者在 500 名大学生群体中

8、做了一个问卷调查,以下是根据调查结果制成的图表:表一:大学生与家人联系方式统计表表二:大学生对传统家书的看法(摘编自记者谢苗枫的调查报告)材料二:电话、微信、QQ 的确方便快捷,但似乎少了一点情感表达上的温度。亲笔书写家信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点。当书信连接着母子、兄弟、夫妻,它便成为一个盛放思念和牵挂的 容器,写信人用一字一句将其装满,当它呈现在收信人眼前时,依然热气腾腾。李蓝(中科院教授):在中国文化中,家书还兼具着家教的功能。长辈通过一封封家书,把人生体验、道德修养传授给自己的后代。中国近代思想家梁启超留下了 2000 余封家书,在这些书信里,他与孩子们讨论国家大事、人生哲学,表达父子间情感,

9、督促子孙 用功读书梁家 9 个子女后来个个成才,有 3 个是国家级院士。无论是感人至深的傅雷家书,还是饱含真知良言的曾国藩家书都为后人所传诵。李正中(天津理工大学教授):家书里最重要的就是亲情,在写信的时候,人们可以充分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情。而且家书有收藏价值,从不同年代的家书中,可以看出当时 的社会文化背景、民俗风情。同时,家书也是一种礼仪文化,中国人的书信格式严谨,体 现着中国特有的礼仪文明。傅敏(傅雷之子,傅雷家书的选编者):中国传统书信是文化和艺术的综合体现,比如说,其中的书法既体现了人的个性特点,又能让读信者有“见字如面”的感觉,仿佛写信人就在自己面前,这种情感上的交流是西方拼音文字

10、很难表现的。(摘编自 2014 年 1 月 17 日北京青年报)材料三:日本文化厅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认为应该亲笔写信的 10-19 岁的年轻人的比例为62%,30-39 岁的比例为 57%,与前一次调查相比,分别增长了 18 和 14 个百分点。另外,10-19 岁的年轻人中有 54%的人认为应该保留信件的传统书写格式。张海鹰(“抢救民间家书”活动组委会秘书长):承载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传统家书并不会消亡,但目前的现实的确让人感到遗憾。很多年轻人连给自己长辈写家书和写求 职信之间的区别都搞不清楚,让人觉得滋味复杂。夏学銮(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这实际上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

11、让人在家书和 E-mail 之间做选择,就像让人在精神家园和物质家园做选择一样。黄桂萍(华南理工大学教授):科技在给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使得精神和情感趋向“快餐化”。然而,人们会因书信对情感长期保留并予以定格的魅力,而适时选择理性回归。蔡锐(山东大学生):虽然书信越来越少了,但是亲情和友情并没有由此而变淡。通讯更便捷了,联系也更加频繁,我觉得感情仍然跟原来一样。书信的退出,应该是时代发 展的必然趋势。(摘编自 2013 年 9 月 25 日国际在线消息)4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材料意思的一项是()(3 分)A大学生群体的调查数据显示,是语音交流取代了文字交流。B与电话、QQ 等现

12、代通讯手段相比,传统家书最明显的不足是不够快捷方便。C从调查数据看,日本不少青年对于使用传统书信交流持肯定态度。D是亲笔写信,还是选择更便捷的通讯手段,其实体现了现代与传统两种价值体系的碰撞。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材料一主要以某一个群体的调查数据来反映传统家书正在被遗忘的现状。B. 材料二列举了专家学者对于传统家书的认识,挖掘出了家书何以“抵万金”的原因。C. 材料三在表达传统书信将何去何从的忧虑时,也表达了一些期待和较为理性的思考。D. 从材料一和材料三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亲笔写信的习惯,日本青年保持得更好。6.请以上述三段材料的有关内容为根

13、据,概括出你对“传统书信日渐衰微”的理解。(6 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 题。寒风吹彻刘亮程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三十岁的我,似乎对这个冬天的来临漠不关心,却又好像一直在倾听落雪的声音,期 待着又一场雪悄无声息地覆盖村庄和田野。经过许多个冬天之后,我才渐渐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无论我残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当一个人的岁月像荒野一样敞开时,他便再无法照管好自己。就像现在,我紧围着火炉,努力想烤热自己。我的一根骨头,却露在屋外的寒风中,隐隐作痛。那是我多年前冻坏的一根骨头,我再不能像捡

14、一根牛骨头一样,把它捡回到火炉旁烤熟,它永远地冻坏在那段天亮前的雪路上了。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那时一村人都是靠长在沙漠里的一种叫梭梭的灌木取暖过冬。因为不断砍挖,有柴禾的地方越来越远。往往要用一天半夜时间才能拉回一车柴禾。每次拉柴禾,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 有时父亲也会起来帮我套好车。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牛车一走出村子,寒冷便从四面八方拥围而来,把你从家里带出的那点温暖搜刮得一 干二净,让你浑身上下只剩下寒冷。那个夜晚并不比其他夜晚更冷。只是这次,是我一个人赶着牛车进沙漠。以往牛车一出村,就会听到远远近近的雪路 上其他牛车的走动声

15、,赶车人隐约的吆喝声。只要紧赶一阵路,便会追上一辆或好几辆去 拉柴的牛车,一长串,缓行在铅灰色的冬夜里。那种夜晚天再冷也不觉得,因为寒风在吹 好几个人,同村的、邻村的、认识和不认识的好几架牛车在这条夜路上抵挡着寒冷。而这次,一野的寒风吹着我一个人。似乎寒冷把其他一切都收拾掉了,现在全部地对付我。我掖着羊皮大衣,一动不动爬在牛车里,不敢大声吆喝牛,免得让更多的寒冷发现我。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的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和生活。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天亮时,牛车终于到达有柴禾的地方。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我试探 着用另一条腿跳下车,拄着一根柴禾棒活动了一阵,又点了一堆火烤了一会儿,勉强可以 行走了。腿上的一块骨头却生疼起来,是我从未体验过的一种疼,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 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天快黑时,我装着半车柴禾回到家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