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教案:过秦论

上传人:痞** 文档编号:144542775 上传时间:2020-09-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5.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教案:过秦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秦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秦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一语文教案:过秦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教案:过秦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教案:过秦论(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教案:过秦论高一语文教案:过秦论【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中的文言实词“蒙”、“亡”、“爱”、“遗”、“弱”、“愚”、“制”、“固”、“致”。掌握本文中的文言虚词“以”、“因”。 2、理解贾谊在本文中提出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 3、了解本文先叙后议的结构,铺张渲染的方法,学习本文对比论证和借古讽今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和背景。 1、贾谊,西汉人,是着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十八岁能诵诗书,善作文,在郡中很有名。河南太守吴公爱其才,召置门下。后吴公做廷尉,向汉文帝推荐,贾谊二十多岁时做了博士,不久破格提升为太中大夫,后遭大臣周勃、灌婴等陷害,贬为长沙王太傅。

2、后又做梁王太傅,梁王堕马而死,贾谊自认为是自己失职,最后抑郁而死。 2、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五百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鲁迅曾称赞本义为“西汉鸿文”。 二、朗读课文,分析把握文章内容。 1、板书课题,解释“过”:指出的过失,动词。解释“论”明确文体为议论文。 2、检查预习,请学生朗读课文。 正音:崤(yo)膏腴(y)逡(qn)镞(z)系(j)颈黔(qin)首 牖(yu)氓(mng)隶隳(hu)鞭笞(ch) 3、在此基础上教师范读。特别注意将文中

3、的停顿、句中的停顿读清楚,把本文多处的骈偶句式的特点读出来。 三、让同学齐读本文后,讲读第1自然段。 1、教师强调: 固:坚固的地势,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席:像席子一样地,名词作状语,包、囊:用法同上。 是:这,指示代词。 衡:通“横”(通假字) 2、学生翻译:略 3、请学生概括本段意思,并做简要分析。 教师强调:这一段主要写秦的强大是从秦孝公开始的。文章先叙秦国的地理优势和秦孝公的野心,次叙商鞅辅佐下秦国取得的成果。 4、请学生按板书思路背诵。并检查或抽查背诵情况。 四、讲析第2段。学生朗读后: 1、教师强调以下词句: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吝惜。 以致天下之士:致,招纳。 追亡逐北:亡

4、,逃跑的军队;北,溃败的军队。 因遗策:因,沿袭。 因利乘便:因,趁着。 开关延敌:延,引。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延,延续。 2、请学生简述本段大意。 3、教师提问: 九国诸侯的强大都是哪些地方表现出来的?这些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教师在学生回答后强调: 首先写出了诸侯们买通天下之士,采用了合纵策略缔结了盟约;其次写出文臣武将,人才济济,各有所长;最后写九国之师军队强大,而最后的结果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这样就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同时也含蓄地指出了秦国之所以强大的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符合社会时代的发展,是一种“仁政”,这种“仁政”

5、得到秦国后代君王的继承,所以到了势力如此强大的地步,又间接地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做了准备。 4、学生朗读第2段。 5、作业。 (1)复习本课所学内容。 (2)完成书后练习第一题。 (3)预习第3、4、5段。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奋六世之余烈:烈,功业。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以愚黔首:愚,使愚昧。 以弱天下之民:弱,使衰弱。 聚之咸阳:省略介词“于”,应为“聚之于咸阳”。信臣精卒:信,诚信、可靠。 以为固:省略句,省略宾语应为“以之为固”。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然后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明确本段写作的顺序,为背诵打基础。 教师提问: (1)作

6、者先用哪些话揭露秦始皇政策的实质? 强调:“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哪几句写他的对外政策? 强调:“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和“乃使蒙恬北筑长城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 (3)哪几句是写他的对内政策? 强调:“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让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检查背诵。 三、学生朗读第3段,教师强调: 1、瓮牖绳枢:“瓮”、“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瓮”用破瓮做“绳”用绳子系 蹑足行伍之间,倔起阡陌

7、之中,两句中“足”和“起”后均省略介词“于”,为省略句。 天下云集响应;“云”、“响”均为名词作状语,分别译为“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2、指出本段中的通假字(见书下注释)。 3、教师提问,学生在本段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问(l)陈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出身如何?才能如何?兵力如何?武器如何? 学生回答: 出身: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 兵力: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武器:斩木为兵 问(2)作者写陈涉起义突出了什么特点? 出身:缺乏号召力 才能:缺乏指挥作战的能力 兵力:弱少 武器:低劣不堪一击 问(3)作者写陈涉,突出了陈涉的出身卑微、才能平庸,兵力弱少,

8、武器低劣,如此之人,如此之众竟然一呼百应,仿佛不费吹灰之力就“亡秦族矣”目的是为了什么? 强大的九国之师联合攻秦,结果是一败涂地;弱小的陈涉之师却能“亡秦族”。作者通过这些内容。表现出了秦始皇由攻转守变化的关键;仁义不施。失去了仁义,使民心丧尽,失去仁义,就变得不堪一击,由此可以明确看出了本段已经为文章最后提出的“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提供了充足而又必要的准备。 4、让学生熟读本段,根据以上板书的顺序,在课上背诵此段。然后集体背诵。 5、作业: (1)巩固背诵第3、4两段。 (2)预习第5段;找出本文对比的内容,体会本文论证的特点。 第三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找两位学生分别背诵第2、3两段

9、。 二、学习第5段。学生朗读。教师强调: 1、崤函之固:固,形容词活用作名词,险固的地势。 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度”“洯”,对文,都是度量的意思;“比”“量”对文,都是比较的意思。两句话译为:度量一下长短大小,比较一下权势和力量。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有序;“朝”名词的使动用法,使朝拜。 百有余年矣:“有”通“又”。 致万乘之势:“致”达到。 2、让学生简述本段大意,分析本段层次。 3、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1)作者论述秦王朝的灭亡,原因有哪些?本段内容与全文有什么关系? 强调:“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作者在本段中从领袖的地位,指挥作战的能力,部队

10、的素质和武器装备四方面同九国之师和陈涉对比,结果是后者远不如前者,却“功业相反”这就很自然地推出了本文的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从全文结构上看,本段的第二层照应了全篇,归纳出了中心论点;“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照应本文第1、2段;“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照应本文第3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照应本文第4段;最后照应上文”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水到渠成地点明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2)根据本段层次,背诵。 三、请学生朗读全文,然后讨论:本文是怎样使用对比的论证方法论证中心论点的?讨论后,学生发言。教师强调: 使

11、用两方面的对比:纵向对比和横向对比。 纵向对比为秦国和秦朝的对比:秦国由弱到强,原因是“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这些政策符合社会发展,是“仁义之施”逐渐强大是必然结果。秦王朝由强到弱,原因是“废先王之道”不施行仁义,逐渐衰弱直至灭亡也是必然结果,这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横向对比:首先拿秦国与六国进行对比,反衬出秦国的强大,含蓄地指出秦国历代君王“因遗策”施行仁政,势力才如此强大,为论点的提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其次拿秦朝与陈涉对比,突出了双方的尊卑、才能、军队、武器的悬殊,而弱小的陈涉竟能一呼百应,共起灭秦,原因正在于秦朝的“仁义不施”。最后拿陈涉与“六国之

12、师”对比,前者势单力薄却起事之易,一举灭秦;后者势力雄厚却攻秦之难,自取灭亡,突出了陈涉的弱小以及败案的“轻松”,实际上还是为了证明中心论点。由此看来,几种对比,纵横交织,无疑增加了强大的论证力量,最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也就不言自明了。 四、教师带领同学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1、首先让同学找出本文的对偶句和排比句。 如(1)“席卷天下,包举守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2)“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 (3)“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2、教师简析。 以上第(1)句虽然“席卷”、“包举”、“囊括、“并吞”都有“并吞”之意;“宇内”

13、、“四海”、“八荒”。都有“天下”之意。但没有重复感,却突出地表现出了秦的虎狼之心。 以上第(3)句三句话均为一个意思,但句句有力,强调了秦始皇的暴虐之行。 以上句子从结构上起到了强化作用,显得语势强烈,铿锵有力。 另外还有些句子骈散结合,非常灵活,变化多端,句式丰富多彩。 五、朗读全文。 六、作业: 1、总结本文的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2、完成书后练习三。高一语文教案:过秦论【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史论从历史事件中提炼观点的方法;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教学步骤 1、导入: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贾谊毛泽东 贾生才调世

14、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 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 鲁迅称过秦论为“西汉鸿文”。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学识渊博,年轻时就负有才名,二十岁时被召为博士,后因提议改革政治,遭权贵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公元前173年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太傅。怀王堕马死,贾谊自伤失职,抑郁悲泣33岁而亡。所着政论文有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其文议论风发,挥洒自如,气势磅礴,雄辩有力,感染力极强汉文帝时期,是封建时代的“盛世”,为“文景之治”前期。这时,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贵族“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

15、谊论积贮疏),豪门大量侵吞农田,逼使农民破产,“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栗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同时,刑罚苛重,民不聊生。汉文帝“外有轻刑之名,内实杀人”(资治通鉴卷15)。这使得怀有改革时政抱负的贾谊深为不安。他从关乎汉王朝兴亡的角度,写了着名的治安策,正面论析时势,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同时还写了过秦论,论史讽喻,委婉地批评当时的政治,希望用秦王朝灭亡的教训,来振聋发聩,其用心良苦。 2、注释(补充): 膏腴y:土地肥沃。轸zhn:人名。 翟zhi:姓。镞z:箭头。 鞭笞ch:鞭打,本文有奴役义。系x颈:结绳于颈投降。 劲弩n:一种射箭的弩机。蹑ni足:指出身;蹑,蹈

16、。 藩fn篱:指边境。 通假字: 约从离衡:通“横”/“纵”。倔起阡陌之中:通“崛”。 赢粮而景从:通“影”。百有余年:通“又”。 3、思考: 试指出作者的史观; 试分析作者围绕史观所展开的说道。 4、七嘴八舌: 史观: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我们学的是上篇,选文概要描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先揭示秦之一统,再暴露秦之暴政,论说归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一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是从史实中提炼史观。 “攻之势”(课文-) 立法度南取 内务耕织惠文蒙故业西举 孝公修战具武北收 外连衡昭襄因遗策东割 从散约败奋余烈 诸侯割地赂秦履至尊 请服入朝始皇焚百家 隳名城 铸金人 固关中 秦历6世:崛起强大鼎盛。 叙事铺陈是本篇最大的特点。作者用千字的篇幅,概括了从秦孝公强国到秦二世亡国这一百多年来的历史,以整散错杂的句式再现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先突写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学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