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传人:痞** 文档编号:144497476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9.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夜书所见原文、翻译及赏析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注释 见:古同 现 ,出现,显露。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鉴赏 作者:佚名 夜书所见中的 见 是一个古今字,在这里应读 xi n 而不读 ji n 。全诗的理解应为:(题目)在孤寂夜里写写所思念的景象。(诗句)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最记挂是自己疼爱的孩子,此时可能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夜

2、深人静了还不肯睡眠。 本诗交织作者的凄情暖意、欢怀挂心。表现古诗夜书所见唯美性,可从九方面赏析。 1、借景抒情,以景入情。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引发后两句书写的思忆之情,思念家中小儿此时可能还在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孤独之时幻想天伦之情,萧索之景催发想念嬉耍之乐。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那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

3、思绪。 3、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4、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5、心驰神往,远近互动。诗人因身受寂夜孤单之苦,而产生眷恋远方亲人之心。虽身在千里之距,嬉戏场景犹在眼前。近处寒叶声声扰,天伦乐事曼曼来。那物那景,直教人无限唏嘘。 6、冷暖两分, 寒 挑 传神。 寒 字一

4、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 挑 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 挑 。 挑 出了性格, 挑 出了神韵, 挑 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7、 动 知 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 送 寒, 寒声 动 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 动 为诗 骨 , 知(思) 为诗 心 ,做好了前后承接,使全诗起落得体、张驰有度。 8、暗用典故,明了心意。 江上秋风动客情 暗用张翰辞官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 秋上心头使人愁 ,更能传达诗人当时客居在外,乡愁满怀的心境。

5、9、巧用修辞,情意绵长。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一 送 一 动 ,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怎不把读者带进这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令人痴迷难返,惆怅满怀。 萧萧梧叶送寒声 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绵长。 赏析 作者:佚名 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作者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

6、叶, 送寒声 ,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 梧叶 ,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 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 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 送 字,静中显动,引出 寒声 。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 江上秋风 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

7、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 送 字和一个 动 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 惊 秋之意,后者抒 悲 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 梧叶 、 寒声 和 江上秋风 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 动 字揭出 客情 ,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 客情 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 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

8、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 (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 儿童挑促织 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 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 (张镃满庭芳 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 篱落一灯 隐寓自己的 孤栖天涯 ,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 江上 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先写秋风之声,次写听此声之感慨,末两句点题,写户外所见。全诗语言流畅,层次分明,中间转折,句似断而意脉贯穿。诗人善于通过艺术形象,把不易说出的秋夜旅人况味委婉托出而不落入衰飒的境界。最后以景结情,词淡意远,颇耐人咀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