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骨折的微创治疗和加速康复-文档资料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496753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7.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骨折的微创治疗和加速康复-文档资料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2018年骨折的微创治疗和加速康复-文档资料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2018年骨折的微创治疗和加速康复-文档资料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2018年骨折的微创治疗和加速康复-文档资料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2018年骨折的微创治疗和加速康复-文档资料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骨折的微创治疗和加速康复-文档资料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骨折的微创治疗和加速康复-文档资料课件(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LOGO,历史考证 1902年在埃及 Naga ed Der出土的木乃伊中发现了最早骨折治疗证据(公元前300年) 公元100年,阿拉伯外科医生 El Zahrawi 发明了用面粉和蛋清包裹患肢的方法。1852年,荷兰医生Mathijsen开始使用石膏绷带对患肢进行固定 公元130200年,在Galen早期著作中出现了对骨折进行牵引治疗的描述。19世纪中叶开始对骨折进行持续的牵引治疗。,LOGO,历史考证 1767年,Gooch介绍了功能性支架。200年后,Sarmiento使用了石膏与支架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各种石膏材料和热塑支架才开始在临床广泛使用。 在19世纪上半叶,骨科手术总是摆脱不了

2、感染的困扰,只有在极其良好的条件下,才能进行骨的手术。18281850年,欧美的Rodgers、Cheesman和Branger-Fraud等人开始用银丝对肱骨和股骨进行缝合和环扎固定。,LOGO,历史考证 150年以前,开放性骨折意味着截肢或死亡。1870年的法兰西普鲁士战争中开放性骨折的死亡率高达41。由于改善了术后治疗方法,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开放性骨折的死亡率下降至2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股骨枪弹伤的死亡率高达80。随着对细菌污染、交叉感染认识的不断加深和医生对开放伤口的引流处理,开放性骨折的截肢率和死亡率有所下降。,随着Pasteur物理消毒法的出现,1867年,Joseph Lis

3、ter发明了化学消毒剂经过20多年,外科无菌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骨科内固定手术的发展创造了基本的条件。 1875年Franz Konig首次报道使用螺丝钉固定骨折。 1886年Carl Hansmann在汉堡首次报道使用金属接骨板螺丝钉固定骨折。 1907年Albin Lambotte首次介绍了“骨折接合术”(Osteosynthesis)这一新名词。 1907年Fritz Steinmann开始使用Steinmann钉治疗骨折 1927年Martin Kirschner开始使用Kirschner针(克氏针)治疗骨折 1931年Fritz Konig出版了Operative Chirurgi

4、e der Knochenbrche一书,LOGO,骨折内固定术年鉴,1938年Robert Danis使用丝攻和皮质骨螺丝钉对骨折进行加压双皮质固定。 1939年Gerhard Kntscher首次报道使用V形髓内钉治疗骨折,并在俄芬战争中大量使用。 1941年三叶草形截面的Kntscher髓内钉(梅花针)面世。 1942年Gerhard Kntscher出版了Technique of Intramedullary Nailing一书。 1950年Robert Danis出版了骨折固定的理论和实践,LOGO,骨折内固定术年鉴,1958年瑞士AO小组成立 1960年AO首次提出骨折治疗的四个基

5、本原则,LOGO,AO/ASIF成立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和五十年代,尽管在骨折内固定领域出现一些优秀的发明家和技术创新,但是对于如何进行手术治疗并没有标准的“法则”。大多数的长干骨和关节骨折往往由于骨折病、关节强直、畸形、创伤性关节炎和感染而导致病人肢体残废。 AO Arbeitsgemeinschaft fr Osteosynthesefragen /ASIF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Internal Fixation 正是在这种历史环境下应运而生的。,历史里程碑,1958年瑞士AO小组成立 1959 在Davos建立研究所,LOGO,AO 原则,1958,

6、解剖复位 坚强内固定 保护骨和软组织血运 早期主动活动,AO原则的出现,在当时首次为骨折的治疗确立了标准,获得了相对较为满意的临床结果,所以被大多数骨科医生所接受。,AO早期原则,AO原则的目的,通过骨折断端的加压坚强固定和解剖结构的重建,消除骨折局部的微动,使骨折达到无骨痂性的一期愈合 在骨折愈合过程中,坚强固定可以使关节肌肉尽早进行充分、主动、无痛的活动,而不需借助任何外固定,防止“骨折病”的发生。,LOGO,LOGO,M. Mller M . Allgwer,H. Willenegger R. Schneider,加压坚强固定原理,由瑞士矫形外科和普外科医生所组成的研究小组发现比较坚强的

7、骨折内固定能使患者早期进行关节活动,缩短相应的卧床时间,大大地降低了临床并发症的发生率,更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完全恢复。于是AO提出了骨折片加压固定的原理,确立了系统的骨折内固定技术与方法。,LOGO,加压坚强固定原理,利用接骨板与骨面的摩擦力提供整个系统的稳定性,LOGO,加压坚强固定的问题,感染(包括骨与软组织的感染) 内固定失败(内固定物的松动、位移、脱出、断裂等) 骨折不愈合 固定段骨质疏松 去固定后再骨折 仔细分析这些问题或失败病例,大多数是节段粉碎性的骨折,尤其是如股骨等负重较大的肢体骨折。,LOGO,医生们发现绝对稳定 / 坚强固定术后25月在内植入物附近的骨皮质会发生暂时性的骨

8、质疏松,使骨折愈合的时间延长,并会发生再骨折的危险。 根据Wolff定律(1892年),早期多数学者将其归因于应力遮挡作用(Uhthoff-1971、1983,Akeson-1976,Woo SL-1976,Claes L-1981,朱振安、戴克戎-1994)。 90年代初,Tepic、Perren 等认识到接骨板和骨的界面在保留骨的血运方面起重要的作用,当接骨板压向骨面所产生的摩擦力可以提供固定的稳定性,但也会直接干扰接骨板下方骨的血运,造成接骨板下方骨皮质典型的结构性改变。,加压坚强固定的问题,LOGO,1991年,Gautier E、Perren SM等在动物实验研究中发现,即使使用弹性

9、模量较小,应力遮挡作用较小的塑料接骨板时,只要接骨板与骨面间存在较紧密的接触,同样会造成接骨板下方骨皮质的早期、暂时性的骨质疏松 所以目前认为,坚强内固定后接骨板下方的骨质疏松并非单纯归因于应力遮挡作用,而更多是与接骨板下方骨皮质血供受扰有关。遭受长期应力遮挡而发生骨丢失情况仍可以用传统的Wolff定律来解释。(Huiskes R-2000),加压坚强固定的问题,LOGO,固定的稳定性,骨与软组织的血运,加压坚强固定的问题,LOGO,产生问题的原因,LOGO,在60年代70年代中后期,经典的AO原则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的骨折内固定治疗。虽然AO在成立之初便将保护骨与软组织的血供作为第3条原则以引起

10、治疗者的注意。但是在当时的临床实践中,大多数骨科医生过分追求骨折的解剖复位和固定的稳定性,从而忽略了骨与软组织血运的问题,导致了较多临床并发症的出现。 这些并发症基本上可以归因于两方面的因素: 骨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生物环境 骨折内固定的稳定性,问题原因分析,LOGO,加压坚强固定 生物性固定,AO专家提出BO理念,LOGO,生物性接骨术(BO) 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LOGO,生物性接骨术(BO)概念,近几十年来,骨折内固定逐渐从强调固定本身的机械力学特性向更加重视固定的生物学特性方向转变。使用间接复位方式来降低手术创伤,比较弹性的固定方式并不强调精确的解剖复位,但

11、能促进骨痂的形成。这种方法被称为“生物性的内固定”。,LOGO,坚强固定 / 绝对稳定,稳定固定 / 相对稳定,LOGO,现代AO骨折治疗四大原则诞生 通过对骨折复位和固定以恢复原有的解剖关系 根据损伤和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稳定的固定 谨慎操作以保证骨和软组织有充足的血运 患者及手术部位可以进行早期、安全、无痛的活动,LOGO,AO 原则 2000 复位及固定骨折部位, 根据损伤和骨折的具体情况进行稳定的固定 3. 谨慎操作以保证骨和软组织有充足的血液供应 病人及手术部位可以进行早期安全的活动,AO 原则 1958 解剖复位 加压坚强固定 3. 保存软组织及骨的血供 早期安全无痛活动,关节内骨折

12、,关节外骨折,LOGO,LOGO,生物性接骨术(BO),“ 生物性的内固定” 的概念仍在进一步的发展 目前AO认为的“ 生物性接骨板内固定” 的临床指征应为无法进行或不能进行交锁髓内钉固定的关节和或邻近关节的粉碎性骨折,特别是干骺端的粉碎性骨折,包括长干骨骨干部的节段粉碎性骨折。 目前公认的“ 生物性接骨板内固定” 应包括下列内容: 有限切开周围软组织进行必要的暴露 使用直接(针对关节面解剖复位)和间接骨折复位技术 使用较长的桥接接骨板跨越骨折粉碎区 保留骨折粉碎区的血肿 最大程度降低内植入物与骨面的接触面 使用锁定的内固定器 使用更少的固定螺丝钉 如果配合MIPPO技术则更佳,LOGO,MI

13、PPO技术的提出,1990年,德国汉诺威创伤中心的Krettek、Wenda和其他一些学者开始将股骨肌肉下放置接骨板进行内固定的概念应用于临床治疗,获得了相当好的骨愈合率,也就是目前最为流行的MIPPO(Minimal Invasive Percutaneous Plating Osteosynthesis)技术,标准技术,微创技术,LOGO,内固定器(Internal Fixator)的固定模式是目前认为较为理想的用于MIPPO的内植入物。实际上可以想象为是外固定支架的一种衍生变型。,MIPPO技术的应用,LOGO,DCP/LC-DCP,理论的发展引发了内植物的革命,LOGO,BO理念下的内

14、固定物改进,低弹性模量的内固定物:由硬度大、强度高的不锈钢板转向硬度低、弹性模量低的钛制板材。 不同构型的内固定物 钢板以外的固定物:髓内钉、外固定架等 生物降解材料制成的内固定物,LOGO,带锁髓内钉 有限接触动力加压接骨板(LC-DCP) 点状接触钢板(PC-FIX) 桥接钢板(BP) 锁定加压钢板(LCP) 微创稳定系统钢板(LISS) 外固定器,不同构型的内固定物,LOGO,生物学内固定的特点,弹性固定:骨折端存在微动,能刺激骨痂快速生长,短期内完成或骨块与主骨块的连接 避免骨坏死:内固定物与骨之间无或少接触,避免了钢板下压迫性骨坏死 减少感染率:骨折部位及其周围坏死组织的减少,可大幅

15、度降低感染率。 降低应力遮挡效应:内固定不再以摩擦力固定,而是以内夹板的方式固定。另外,内固定不再象传统钢板只是放在骨折的张力侧,弹性内固定器可以放在骨折的任何一侧。,技术 间接复位,间接复位最早由AO学者Mast等于1989年提出 基本原理:常规切口进入骨折部后,不剥离骨膜,在骨膜外用器械或者钢板和器械联合应用,牵引骨折的远近两端,使骨膜产生张力,借助骨膜和其他软组织的梳理和挤压,使骨折碎片得以复位,必要时可利用带尖的复位钳帮助并维持复位,复位满意后再行钢板内固定 关键之处:保护骨折碎骨快和骨膜、软组织之间的附着,避免广泛的剥离和暴露,不强求骨折的解剖复位,推挤骨碎片复位的动力主要来自骨膜和

16、软组织本身,又被称为韧带整复术(ligamentotaxis),LOGO,技术 不扩髓髓内钉,近年来,交锁髓内钉固定术逐渐发展成为治疗长骨干骨折的主流技术 在髓内钉插入时,采用扩髓还是不扩髓的争议由来已久。 反对扩髓者认为,扩髓可引起髓内高压,因扩髓摩擦生热导致骨坏死,以及脂肪栓塞综合症等并发症。最重要的是,扩髓造成髓内血管损伤,使骨皮质去血管化(devascularization),因而,不扩髓更符合BO原则。,LOGO,技术 不扩髓髓内钉,Schemitsch等制作羊胫骨短螺旋型骨折模型,分别采取扩髓和不扩髓两种方法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用LDF监测不同时间骨皮质血流量变化,发现扩髓后皮质骨的血流量明显比不扩髓组低,而且不扩髓组皮质骨的再血管化现象在术后6周即出现,而扩髓组则需12周。 Schemitsch等用同一动物模型又进一步证实,扩髓后包裹在胫骨周围的肌肉血流量显著高于不扩髓组,这是由于扩髓损害了内骨膜和内侧骨皮质的血供,在骨皮质的再血管化过程中,软组织血流呈现代偿性增强,提示临床上对软组织广泛剥脱的粉碎性骨折,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