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496770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6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第一章阴阳五行课件(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阴阳五行,辛增辉,第一节 阴阳学说,(一)阴阳的概念,【内涵】 (1)阴阳是对宇宙中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最初的含义是指阳光的向背而言 朝向日光则光明、温暖-阳 背向日光则黑暗、寒冷-阴,【逐步引申】 运动的、向外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 属于阳。 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 属于阴。,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水火是阴阳的征兆,凡是水或具有水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属阴,凡是火或具有火的特性的事物和现象属阳,水的特性:静止、内守、下降、寒凉、 有形、晦暗、抑制等,火的特性:运动、外向、上升、温热、无 形、明亮、兴奋等,

2、医学:实体、内守、凝聚、宁静、凉润、 抑制、沉降等,医学:中空、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 奋、升举等,阴阳归类举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阴阳的相对性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 (2)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属阴或阳的事物还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夜分阴阳。,上午,下午,前半夜,后半夜,1、阴阳交感 2、阴阳对立 3、阴阳互跟 4、阴阳消长 5、阴阳转化,(二)阴阳学说的基

3、本内容,1、阴阳交感 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交感而交合的过程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2、阴阳对立 阴阳双方彼此间存在着互相对立、抑制、排斥(昼夜为例)。 阴阳之间的相互对立制约关系,是促进事物运动发展的内在动力。 阴阳双方的对立制约统一于动态平衡。 如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3、阴阳互根依存与包孕的属性 “互根”“互用”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医贯阴阳论:“阴阳又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

4、阳无以化。”,气,血,气,气可生血,行血,气可,气可,摄血,血可,血可,载气,养气,4、阴阳消长 运动特性之一(量变) 此长彼消 此消彼长(四时气候为例)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阴阳在绝对的消长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阴阳平衡运动特性之二 阴阳消长运动处于稳定在一定范围内的态势,称之为“阴阳平衡”,中医称之为“阴平阳秘”。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春分,秋分,夏至,冬至,5、阴阳转化运动特性之三(质变) 指一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向其相 反方向转化的态势或结果。即所谓“物极必反”。,“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极生热,热极生寒”,转化的形式(

5、2种): 渐变:寒暑交替,昼夜转化。 突变:夏季酷热天气的骤冷和下冰雹, 急性热病中由高热突然出现体温下降。,(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运用,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金匮真言论:“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三阴经,肝脾肾,五脏,腹,腰,胸腹,内侧,右,下,内,阴,三阳经,心肺,六腑,胸,背,腰背,外侧,左,上,表,阳,2.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物质基础,物质运动产生生理功能,生理活动促进物质代谢,阳,阴,阴阳消长平衡,阴阳交感、对立互根、

6、消长转化。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人体内的阴阳消长与平衡,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阴阳失调,则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本原理。(邪气与正气概念) 阴阳偏盛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 中医学病理总纲,阳偏盛(热),阴偏盛(寒),阳偏衰(寒),阴偏衰(热), 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而引起另一方逐渐不足的病理变化。包括阳损及阴和阴损及阳两方面的病机。 阳损及阴,是指阳虚到一定程度时,无力促进阴精的化生,使阴亦随之不足的病理过程。 阴损及阳,是指

7、阴虚到一定程度时,不能滋养于阳,使阳亦随之化生不足的病理过程。 结局阴阳亡失(离决)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4. 用于疾病的诊断 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望、闻、问、切 阴阳是诊断的总纲,分析四诊资料,概括疾病证候,5. 用于疾病的治疗,(1)指导养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2)确定治疗原则,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阴阳偏盛损其有余(实者泻之) 实热证热者寒之 实寒证寒者热之 阴阳偏衰补其不足(虚者补之) 虚热

8、证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 虚寒证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3)分析和归纳药物性能,以药物之性纠正机体阴阳之偏。,四气 温、热阳 寒、凉阴,五味 辛、甘、淡阳 酸、苦、咸阴,作用方向,升、浮阳 沉、降阴,第二节 五行学说,一、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一)概念 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五材”)的运动变化。 五行学说是运用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规律,阐释宇宙间事物的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理论。,(二)五行的特征,二、五行学生的基本内容 (一)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 取象:即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能)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 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

9、象属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 五方五行 五脏五行,推演络绎法:即根据已知某些事物的五行归属,推演归纳其他相关事物,从而确定这些事物的五行归属。 五志五行 五窍五行,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二) 五行的生克关系 1、 相生 木 火 土 金 水 母子关系:生我-母 我生-子 2、 相克 木 土 水 火 金 克我-所不胜 我克-所胜 生克制化:生中有克、克中有生,(三)五行的异常变化 1、相乘:克制太过 所不胜的力量太强 所胜的力量太弱 相乘 两方面同时存在 2、相侮:不能相克,“反克”。 所不胜的力量太弱 所胜的力量太强 相侮 两方面同时存在,

10、3、五行母子相及 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 母虚子虚母子两虚 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子亢母盛子母皆盛“子病犯母”; 子弱母虚子母俱虚; 子亢损母子盛母衰“子盗母气”。,(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 1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2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生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BACK,(2)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11、 1 相生关系的传变 2 相克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疾病的传变从母脏传及子脏, 如:肾病及肝。 子病及母疾病的传变从子脏传及母脏, 如:心病及肝。 BACK,相乘相克太过而为病 如“木旺乘土”和“土虚木乘” 相侮反向克制而为病 如“木火刑金”和“土虚水侮” BACK,(3)用于疾病的诊断,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弦,为肝病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从本脏所主色、味、脉指导疾病定位诊断,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从出现它脏所主色、脉分析疾病传变情况,指导四诊,(4)用于疾病的治疗 1 指导脏腑用药 药物的颜色、气味(还需结合药物的四气和作用方向等综合

12、分析)。 2 控制疾病的传变 “见肝之病,则当知肝传脾,故先实其脾气” 3 确定治疗原则与方法,1)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相生“生我”者为母 母子 “我生”者为子 关系 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 补母、泻子: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益火补土法,2)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 太过属于强,表现为机能亢进 不及属于弱,表现为机能衰退 针对这种太过、不及的两种情况我们要 进行调节即“抑强”、“扶弱” 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泻南补北法,指导情志疗法,范进因久试不中,再试中举,过份高兴而精神失常,被其岳父胡屠一记耳光而清醒过来。这是因为过喜伤心,心属火,恐为肾志,恐属水,在五行中水能克火,因而得愈。,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