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赞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传人:痞** 文档编号:144497447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2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帝本纪赞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五帝本纪赞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五帝本纪赞原文、翻译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帝本纪赞原文、翻译及赏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五帝本纪赞原文、翻译及赏析原文: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於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於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太史公司马迁说:学者多称赞五帝,久远了。然而最可征而信的尚书,记载的独有尧以来,而不记载皇帝、颛顼、帝喾。诸

2、子百家虽言黄帝,又涉于神怪,都不是典雅之训,所以当世缙绅们都不敢说,不可以取以为证啊。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虽称孔子所传,但儒者怀疑不是圣人之言,所以不传以为实。我曾经西至崆峒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北到黄帝尧舜之都涿鹿,东到海,南到江淮,我所经历的地方,所见过的长老,往往称颂黄帝尧舜的旧绩与其风俗教化,固来与别处有所不同。那么别的书说到黄帝的,也或者可以为证。总之,大要不背离尚书所记载的接近这些。我看春秋国语,这两篇发挥阐释五帝德帝系姓很彰著。顾儒者但不深考而且有的不传讲。这两篇所发挥阐述得很显著,验之风俗教化固然不同一般,都是事实,一点也不虚。况尚书缺亡的内容多了,岂能因为它缺亡而

3、算了呢?它所遗失的,像黄帝以下的事情,就时时见于其他的传说中,如百家五帝德之类,都是其他学说。有怎么可以因为缙绅难言,儒者不传,而不选取了呢?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的人,不能择取。而浅见寡闻者本来就难为它讲说。我按照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次序,选择其中语言比较典雅的。所以写成本纪的开头。 注释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原称太史公记。列 二十四史 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 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4、,成一家之言 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 乐 音律 历法 天文 封禅 水利 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最初没有固定书名,或称 太史公书 ,或称 太史公记 ,也省称 太史公 。 史记 本来是古代史书的通称,从三国时期开始, 史记 由史书的通称逐渐成为 太史公书 的专称。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 正史 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

5、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 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太史公:司马迁自称,因他曾任西汉太史令。史记各篇多有 太史公曰 ,这是司马迁对史实加的评论。 尚书:即书经,简称书,我国最早的史书,是有关尧、舜、禹史事和商、周帝王言论及文告的历史文献汇编。 百家:汉书卷三?艺文志记载有百家篇三十九卷。一说为诸子百家。 雅:正确。驯:通 训 ,准则。事有所依,文辞又美,也就是有规范的意思。 荐绅:即缙绅,有官职或作过官的人。缙:插;绅,大带。古时官员腰系大带,上插笏版(上朝用的记事手板)。 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大戴礼记

6、和孔子家语中均收有这两篇文章。 空峒:山名,传说是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在今甘肃省平凉市西。峒,音t ng。 指宰予问五帝德、帝系姓等上古文字写成的典籍。 顾弟:只不过。弟,同 第 。 见:音xi n,通 现 。表见:记载。虚:虚妄。 书缺有间:尚书缺亡,空白很多。 轶:音y ,通 佚 ,散失。 简析 作者:佚名 史记的首篇为五帝本纪,本文就是司马迁为首篇作的赞语,列在该篇的末尾。赞语是司马迁在史记的重要篇章之后,以 太史公曰 的口气发表的议论、总结或补充的文字。在这篇赞语中,司马迁说明了五帝本纪的史料来源和他对这些史料的看法。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司马迁对待史料的审慎态度以及他在验证史料时跋山涉水的艰苦过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