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上传人:痞** 文档编号:144497445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往日听说南亩田,未曾躬耕甚遗憾。我常贫困似颜回,春耕岂能袖手观? 早晨备好我车马,上路我情已驰远。新春时节鸟欢鸣,和风不尽送亲善。 荒芜小路覆寒草,人迹罕至地偏远。所以古时植杖翁,悠然躬耕不思迁。 此理愧对通达者,所保名节岂太浅? 先师孔子留遗训: 君子忧道不优贫 。仰慕高论难企及,转思立志长耕耘。 农忙时节心欢喜,笑颜劝勉农耕人。远风习习来平野,秀苗茁壮日日新。 一年收成未估量,劳作已使我开心。耕种之余有歇息,没有行人来问津。 日落之时相伴归,取酒慰劳左右邻。掩闭柴门自吟诗,姑且躬耕做农民。 注释 (1)这首诗写一年之始的春耕,展现了田野景象的清新宜人,

2、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通过田园躬耕,诗人初步体验到了古代 植杖翁 :隐而不仕的乐趣,并表示像颜回那样既贫穷而又不事耕稼的行为则不可效法。 (2)在昔:过去,往日。与下句 当年 义同。南亩:指农田。未践:没去亲自耕种过。 (3)屡空:食用常缺,指贫穷。既有人:指颜回。论语 先进: 子曰:回也其庶乎,屡空。 诗人用以自比像颜回一样贫穷。春兴:指春天开始耕种。兴:始,作。 (4)夙(s速)晨:早晨。夙:早。装吾驾:整理备好我的车马。这里指准备农耕的车马和用具。启涂:启程,出发。涂通 途 。缅:遥远的样子。 (5)哢(1 ng):鸟叫。伶(l ng零)风:小风,和风。庄子 齐物论: 冷风则小和。

3、陆德明释文: 冷风,泠泠小风也。 余善:不尽的和美之感。善:美好。庄子 逍遥游: 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 (6)被荒蹊:覆盖着荒芜的小路。地为罕人远:所至之地因为人迹罕至而显得偏远。 (7)植杖翁:指孔子及弟子遇见的一位隐耕老人。论语 微子: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di o吊,一种竹器,古代芸田所用)。子路问曰: 子见夫子乎? 丈人曰: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植其杖而芸。 植:同 置 ,放置。杖:木杖。悠然:闲适的样子。不复返:不再回到世俗社会。 (8)即理:就这种事理。指隐而耕。通识:识见通达高明的人。这里指孔子和子路。论语 微子记桀溺劝子路的话说:天下动乱不安,到处都

4、是这个样子,到底跟谁一起来改变现状呢?与其跟随(孔子那种)避开恶人的志士,倒不如跟随(我们这种)避开人世的隐士。于路将此话告诉孔子,孔于怅然哎道: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相处呢?如果天下清明,我就不跟他们一起来改变现状了。又论语同上篇记载子路针对荷蓧丈人的话说: 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这两段记载孔子和子路的话,都是说明仕而不隐的道理。陶渊明认为自己坚持隐而不仕的行为,与这种 通识 相比是有 愧 的。而实际上陶渊明在这里表现出了与儒家传统不一致的思想,所以在下一首诗中,诗人又以 先

5、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来进一步申明了这一思想。所保:指保全个人的名节。后汉书 逸民传:后汉末, 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不能屈,乃就候之。谓曰: 夫保全一身,孰若保全天下乎? 庞公笑曰: 鸿鹊巢于高林之上,暮而得所栖,鼋鼍穴于深渊之下,夕而得所宿。夫趣舍行止,亦人之巢穴也。各得其栖宿而已。天下非所保也。 因释耕垄上,而妻子耘于前。 讵(j巨):岂。浅:浅陋,低劣。 先师:对孔子的尊称。遗训:留下的教诲。忧道不忧贫:这是论语 卫灵公中孔子的话: 子曰:君子忧道不优贫。 这两句是说孔子有遗训:君子只忧愁治国之道不得行,不忧愁自己生活的贫困。 瞻望:仰望。

6、邈:遥远。逮:及。勤:劳。长勤:长期劳作。这两句是说孔子的遗训可望而不可及,因此转而下决心长期耕作,借以解除目前生活的贫困。 秉:手持。耒(li磊):犁柄,这里泛指农具。时务:及时应做的事,指农务。解颜:面呈笑容。劝:勉。这两句是说手拿农具高兴地去干活,笑语勉励农民从事耕作。 畴:田亩。平畴:平旷的田野。交:通。苗:指麦苗,是 始春 的景象。怀新:指麦苗生意盎然。这两句是说平旷的田野有远风吹过,美好的麦苗生意盎然。 岁功:一年的农业收获。即事:指眼前的劳动和景物。这两句是说虽然还未预计到一年的收获如何,就是眼前这些情况便足够自己高兴的了。 行者:行人。津:渡口。行者问津:用长沮、桀溺的事。论语

7、 微子云: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桀溺是古代的隐士。作者以沮、溺自比,意思是在耕作休息时,没有孔子那种有志于治理社会的人来问路。言外之意是今天没有 忧道不忧贫 的人。 相与:结伴。劳:慰劳。这两句是说黄昏时和农民结伴而归,再提一壶酒浆去慰劳近邻。 聊:且。陇亩民:田野之人。这句和上句是说吟咏着诗关上柴门,聊且做一个象长沮、桀溺那样的农民吧! 鉴赏 作者:佚名 20世纪30年代,在关于陶渊明的评价问题上,鲁迅先生和朱光潜先生之间曾发生过一场著名的论战。那场论战涉及的问题很广,中心分歧是:朱先生认为 陶潜浑身静穆,所以他伟大 ,鲁迅先生反驳: 陶渊明正因为并非 浑身静穆

8、,所以他伟大 ,现在之所以往往被尊为静穆,是因为他被选文家和摘句家所缩小了,凌迟了。 并进一步指出陶诗中也还有 金刚怒目 式的作品,证明诗人并不是整天飘飘然。但是,朱先生之所以会得出陶渊明浑身静穆的结论,应该说并不完全是凭空臆造,其依据恰好是陶渊明确实写过大量寄情田园的作品;而且,这意见也并非为朱先生所首创,早在隋朝的王通就在文中子中讲过: 或问陶元亮,子曰: 放人也。归去来有避地之心焉,五柳先生传则几于闭关矣 。 宋代的汪藻在其浮溪集中则说: 山林之乐,士大夫知其可乐者多矣 至陶渊明 穷探极讨,尽山水之趣,纳万境于胸中,凡林霏穹翠之过乎目,泉声鸟哢之属乎耳,风云雾雨,纵横合散于冲融杳霭之间,

9、而有感于吾心者,皆取之以为诗酒之用。盖方其自得于言意之表也,虽宇宙之大,终古之远,其间治乱兴废,是非得失,变幻万方,曰陈于前者,不足以累吾之真。 而明代的何湛之在陶韦合集序中则说得更为简明: 晋处士植节于板荡之秋,游心于名利之外,其诗冲夷清旷,不染尘俗,无为而为,故语皆实际。 这种评价自然有失于片面。实际上,陶渊明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实在是堪称第一位田园诗人。他以冲淡洒脱的笔触,为读者绘制了一幅幅优美静谧的田园风光图画,东篱南山、青松奇园、秋菊佳色、日夕飞鸟、犬吠深巷、鸡鸣树巅,再伴以主人公那隔绝尘世、耽于诗酒的情愫,它所构筑成的艺术境界十分高远幽邃、空灵安谧。不过,细心的读者也会从中时时体察

10、到陶渊明在诗中所流露的那种不得已才退居田园、饮酒赋诗,而实际却正未忘怀现实、满腹忧愤的心情。 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是诗人用田园风光和怀古遐想所编织成的一幅图画。诗分两首,表现则是同一题材和思想旨趣。第一首以 在昔闻南亩 起句,叙述了劳动经过。描绘了自然界的美景,缅怀古圣先贤,赞颂他们躬耕田亩、洁身自守的高风亮节。但是,作者却意犹未尽,紧接着便以第二首的先师遗训 忧道不忧贫 之不易实践,夹叙了田间劳动的欢娱,联想到古代隐士长沮、桀溺的操行,而深感忧道之人的难得,最后以掩门长吟 聊作陇亩民 作结。这两首诗犹如一阕长调词的上下片,内容既紧相联系,表现上又反复吟咏,回环跌宕,言深意远。可整首诗又

11、和谐一致,平淡自然,不假雕饰,真所谓浑然天成。仿佛诗人站在读者的面前,敞开自己的心扉,既不假思虑,又不择言词,只是娓娓地将其所作、所感、所想,毫无保留地加以倾吐。这诗,不是作出来的,也不是吟出来的,而是从诗人肺腑中流泻出来的。明人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一则说: 靖节诗句法天成而语意透彻,有似孟子一书。谓孟子全无意为文,不可;谓孟子为文,琢之使无痕迹,又岂足以知圣贤哉!以此论靖节,尤易晓也。 再则说: 靖节诗直写己怀,自然成文。 三则说: 靖节诗不可及者,有一等直写己怀,不事雕饰,故其语圆而气足;有一等见得道理精明,世事透彻,故其语简而意尽。 这些,都道出了陶诗的独特的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 冲淡

12、自然是一种文学风格,这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艺术境界。在这里,我融于物,全忘我乃至无我;在这里,神与景接,神游于物而又神随景迁。它的极至是悠远宁谧、一派天籁。就这样,陶渊明的 鸟哢欢新节,泠风送余善 ,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就成了千古不衰的绝唱。是的,不加雕饰却又胜于雕饰,这是一种艺术的辩证法。不过,这中间确也有诗人的艰苦的艺术劳动在,那是一个弃绝雕饰,返朴归真的艺术追求过程,没有一番扎实的苦功是难以达到这种艺术创作境界的。 这首诗写田野的美景和亲身耕耘的喜悦,也还由此抒发作者的缅怀。其遥想和赞美的是贫而好学、不事稼穑的颜回和安贫乐道的孔子,尤其是钦羡古代 耦而耕 的隐士荷蓧翁和长沮、桀溺。虽

13、然,作者也表明颜回和孔子不可效法,偏重于向荷蓧翁和长沮、桀溺学习,似乎是乐于隐居田园的。不过,字里行间仍透露着对世道的关心和对清平盛世的向往。如果再注意一下此诗的写作时代,这一层思想的矛盾也就看得更清晰了。据栗里谱记载: 有始春怀古田舍诗,当时自江陵归柴桑,复适京都宅,忧居家,思湓城,故有怀古田舍也。 清人方东树在昭昧詹言卷四中指出: 是年公卅九岁。犹为镇军参军,故曰怀也。每首中间,正写田舍数语,末交代出古之两人,而以己怀纬其事,惟未得归,故作羡慕咏叹,所谓怀也。 在写这首诗后的两年,作者还去做过八十多天的彭泽令,正是在这时,他才终于对那个黑暗污浊的社会彻底丧失了信心,并表示了最后的决绝,满怀愤懑地 自免去职 、归隐田园了。这是陶渊明式的抗争!如果不深入体会这一点,而过多地苛责于他的逸隐,那就不但是轻易地否定了陶渊明的大半,而且去真实情况也不啻万里了。该诗通过对田问劳动的欢乐进行描绘,反映出 忧道不忧贫 的志向难以实现,表达了决心效仿前贤,隐居避世,躬耕自给的决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