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基础课件(绪论阴阳五行)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496494 上传时间:2020-09-09 格式:PPT 页数:141 大小: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学基础课件(绪论阴阳五行)_第1页
第1页 / 共141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绪论阴阳五行)_第2页
第2页 / 共141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绪论阴阳五行)_第3页
第3页 / 共141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绪论阴阳五行)_第4页
第4页 / 共141页
中医学基础课件(绪论阴阳五行)_第5页
第5页 / 共1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学基础课件(绪论阴阳五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基础课件(绪论阴阳五行)(1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学导论 Introduction of TCM,中医学是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理论方法的一门医学科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是中国优秀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地说中医学就是中国的传统医学。,中医学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

2、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形成期:先秦两汉 发展期:两晋隋唐 两宋金元 明清 近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古代解剖知识为基础 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渗透 古代哲学理论的影响:气一元论与阴阳五行学说,一、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条件,中医学的起源: 医源于圣人 医源于巫 医源于动物本能 马克思主义观点:生产和生活实践起源说,二、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一)先秦、两汉时期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医理论的形成时期 春秋战国中医理论体系的孕育阶段 元气论自然观、阴阳五行学说、六气说 秦汉中医理论体系奠基阶段

3、 主要代表性的著作有四部,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1.黄帝内经 现存最早的中医学专著,标志着中医理论体系的确立。 2.难经扁鹊 3.伤寒杂病论东汉.张仲景 是成功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 伤寒论(外感病) 金匮要略(内伤病) 4.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为东汉名医张仲景撰著,其问世确立了中医临床医学的辨证论治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伤寒杂病论后析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医籍。伤寒论以论述伤寒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以六经为纲辨别伤寒的规律和原则;金匮要略以论述杂病为主,提出了以脏腑分证为纲辨别杂病的规律和原则。,(一)两晋隋唐时期 中医学分化、融合和临床发

4、展阶段 1、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2、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3、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 4、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5、新修本草(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著作。,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二)两宋金元时期 中医学派涌现、理论突破阶段 1.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开创“脏腑辨证” 3.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河间)张从正(子河) 李 杲(东垣)朱震亨(丹溪),1、宋代陈无择在其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把复杂的病因分为内因、外因和不内外因三类。 2、宋代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在儿科方面有

5、许多创见,他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是“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特点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其弟子阎孝忠将其理论和经验整理成书,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1)刘完素 以“火热”立论,认为“六气皆从火化”、 “五 志过极皆能化火”;药用寒凉 称为寒凉派 (2)张从正 认为“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创“攻邪论” 用药以攻邪为主,多采用“汗、吐、下”三法 称为攻下派 (3)李杲 提出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创“脾胃 论”,治疗,重在“调理脾胃,升举清阳” 称为补土派 (4)朱震亨 倡“相火论”,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称

6、为养阴派,(三)明清时期 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1.明代楼英医学纲目、王肯堂证治准绳 2.清代吴谦医宗金鉴、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 3.温病理论的创立 明代吴又可温疫论“戾气说” 清代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 温热病篇 清代吴鞠通“三焦辨证” 温病条辨 薛己、张介宾、赵献可等创立“命门学说” 4.清代王清任著医林改错,改正了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丰富了瘀血治疗的内容。,(四)近现代时期 收集整理时期,坎坷进步中孕育着新的腾飞: 整理研究历代医学文献,从中西汇通到中西医结合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医学。 1. 民国扼杀中医 2. 中医院校、科研机构的设立 3. 中西医结合 4. 国际交流加速,国外逐

7、步接受中医药,15,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整体观念 辨证论治,概念:事物是一个整体,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之间密切联系、不可分割,事物与事物之间亦密切联系,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有机整体。 内涵: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一、整体观念,3.中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

8、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这就要求人们在医疗实践中,必须注重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之间的统一性和联系性。,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理病理诊治,(1)生理的整体性 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的完整统一“五脏一体观” 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 以心为主导 六腑 形体五官九窍 以气血津液为基础 构成了一个表里相联,上下沟通,密切联系,协调共济,井然有序的统一整体。,经络连系,形体与精神的结合与统一“形 神一体观” 形体是构成人体的脏腑、经络、五体和官窍及精气血津液等。神有广狭二义,广义的神指人体生命活动的总体现或主宰;狭义的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

9、动,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如:怒与肝的关系,(2)病理的整体性 分析病理机制,首先着眼于整体,着眼于局部病理所引起的整体病理反应。把局部病变和整体反应统一起来(局部病变对整体的影响,整体病变在局部的表现)。 举例:肝火犯肺灼伤肺络整体病变在局部的表现 肺咯血,(3)诊治的整体性 诊断的整体性 中医往往采用“以表知里”的方法来分析和诊断疾病。也就是从五官、形体、色脉等外在变化来分析诊断推测机体的内部(内脏)的病理变化,最典型的就是舌诊和脉诊。舌脉的变化包含着十分丰富的诊断信息。 老年慢性耳聋 肾虚,肾开窍于耳,治疗的整体性 临床治疗上,脏腑的病变,除治本脏以外,还可以从它脏治疗

10、。 补肺(目的) 肺(金)气虚 补脾(手段) 脾(土),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天人相应,天人一体) 人与自然环境统一性的前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 人是自然界演化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与自然界有着同一的物质基础气。 人与自然界遵循着同一的运动规律天人一理。 自然界又为人类生存提供必要的条件 生命的维持必须和自然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必须不断地摄取饮食营养(地气)和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天气)。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又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机体则相应地作出生理上或病理上的反映。人与自然界相互影响。,(1)自然环境对生理的影响 季节气候对生理的影响 一年四季气候变化中,具有春温、

11、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的规律。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也就相应地有了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一系列适应性物候的改变。人体也毫不例外,必须和它相适应,如果不能实现这种适应,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昼夜晨昏对生理的影响 昼夜的交替,阴气阳气的盛衰变化对人体的生理也有一定的影响。 素问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阳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在白天,机体的阳气多趋于体表;平旦天亮时分,阳气逐渐升发生长,中午(日中)阳气旺盛,到日暮时分,阳气收敛,汗孔随着关闭;在夜间阳气又多趋于内脏(里)。,地域环境对生理的影响 地域环境(不同的地理位置、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气候

12、、不同的习惯等)对人体的生理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活在某一地区环境中的人,总是适应了这一地区的气候、环境。一旦易地而居,环境突然改变,初期常会感觉不太适应。有的人通过机体本身的自我调节,产生了新的适应。有的人由于无法实现这种适应性的调节,就会产生疾病“水土不服”。,(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季节气候对病理的影响 a .每一季节常常有自己的一些季节性多发病和季节性流行病 季节性流性病: 麻疹、百日咳、流脑冬春 痢疾、霍乱、乙脑 夏秋 季节性多发病:春季风病(黄河流域) 夏季暑病 秋季燥病 长夏湿病 冬季寒病,b许多慢性病(如中风、哮喘、痹证等)的加剧或发作也大多和气候的急剧变化或季节交换有

13、关。 c. 在大节气,比如阴阳变化较剧烈的季节冬至清明前后,死亡病例增多,这就是四季气候对疾病影响的结果。,昼夜晨昏对病理的影响 一般来说,大多数的疾病在白天病情比较轻,在夜间病情比较重。内经把疾病的24小时的这种节律变化归纳为“旦慧、昼安、夕加、夜甚”,这是有一定道理的。 举例1:肺结核发热盗汗等全身症状夜间加重,咯血和气胸的发生率也较白天多见。 举例2:死亡绝大多数在夜间阳气最虚的时候发生。,地域环境对病理的影响 举例:地方性甲状腺肿 缺碘 地方性甲状腺肿 远离海岸的地区、海拔较高的山区、高深内陆,(3)自然环境对疾病防治的影响 在预防和治疗疾病的时候必须考虑自然界的各种因素来制定适宜的预

14、防和治疗原则。 举例:“因时制宜” 夏天慎用发汗剂 香薷(夏月之麻黄) (不用麻黄方剂发汗,因为多汗易伤阴) 冬天重剂发汗麻黄 (不能用豆豉,葱白等轻剂),感冒,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人和社会关系密切:社会的进步、社会的治与乱、人在社会上的地位变更,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社会进步,有利于健康,但也会带来一些不利于健康的因素,如噪音、工业污染等。 社会安定,生活有规律,少病,寿命长。社会大乱,生活不规律,疾病容易发生,死亡率也高。 个人社会地位改变,对健康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特别是精神的不愉快,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思路,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思维阶段,是中

15、医临床一切活动取得疗效的前提和保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二、辨证论治,(一)病、证、症的概念 病,即疾病,指有特定病因、发病形式、病机、发展规律和转归的一种完整过程,如感冒、痢疾等。疾病概括了某一病理全过程的总体属性,反映了某一病理过程的特征和规律。,症,即症状(有时症状与体征分称,有时症状包括体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的、孤立的现象。症状包括了病人主观的异常感觉、或行为表现,或异常征象,是判断疾病、辨识证候的主要依据。例如发热,咳嗽等。 有时需对症治疗。,证,即证候,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候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了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

16、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它包括了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病性和邪正盛衰变化,最能反映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和发展趋势,是确定治法、处方遣药的依据。例如脾胃气虚、肝胆湿热等。,(二)辨证论治的概念 “辨证”,即辨别证候,是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收集资料(病史、症状和体征),并运用中医的基本理论,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分析、处理,辨清疾病的病位、病因、病机、病性和邪正盛衰关系,然后,再加以综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选择和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辨证是认识疾病,确立证候;论治是依据辨证的结果,确立治法和处方遣药。 前提、依据 辨证 论治 检验辨证的正确性,也是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