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城南区道路工程-天港路二期二标段道路低影响开发(LID)施工图设计说明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144421446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汽车城南区道路工程-天港路二期二标段道路低影响开发(LID)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汽车城南区道路工程-天港路二期二标段道路低影响开发(LID)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汽车城南区道路工程-天港路二期二标段道路低影响开发(LID)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汽车城南区道路工程-天港路二期二标段道路低影响开发(LID)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汽车城南区道路工程-天港路二期二标段道路低影响开发(LID)施工图设计说明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汽车城南区道路工程-天港路二期二标段道路低影响开发(LID)施工图设计说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汽车城南区道路工程-天港路二期二标段道路低影响开发(LID)施工图设计说明(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汽车城南区道路工程-天港路二期二标段(K0+018.501K1+000.487)道路低影响开发(LID)施工图设计说明81、设计依据及规范1.1设计依据1)与业主签订的设计合同2)工程范围内的地形图(1:500)和现状管网探测资料3)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18修订)4)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和法规1.2主要规范及规程(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6年版)(2)埋地塑料排水管道工程技术规程(CJJ143-2010)(3)给水排水工程构筑物结构设计规范(GB50069-2002)(4)给水排水工程管道结构设计规范(GB50332-2002)(5)给水排水工程埋

2、地预制混凝土圆形管管道结构设计规程(CECS143:2002)(6)给水排水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68-2008)(7)室外给水排水和燃气热力工程抗震设计规范(GB50032-2003)(8)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2015版)(9)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2014.10(10)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11)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CJJ/T82-2012)(12)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试行,2016.12)(13)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关于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相关事项的通知(渝两江建发201

3、736号)(14)山地城市室外排水管渠设计标准(DBJ50/T-296-2018)2、工程概况及现状(1)工程概况天港路二期道路起于凤溪路,终于福宏大道,沿线与佳盛路、渝冠大道相交,道路全长1.633km,道路等级为城市主干路,双向六车道设计,标准路幅宽度40m。本次设计天港路二期二标段为佳庆路至渝冠大道段,采用城市次干路设计标准,设计车速50km/h,双向四车道设计。3、设计目标按照住建部对重庆海绵城市建设的要求,结合重庆市海绵城市规划与设计导则,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需要达到75%(即75%的雨水可以通过下垫面自然下渗以及LID设施的处理流程,包括雨水回用和污染控制)。为方便地块建设时有具体的指

4、标可参考,以需求为导向,确定项目两个方面的指标:1) 水环境建设目标污染物去除率(TSS 去除)50%(TSS去除率:海绵城市建设下的面源污染SS排放量较之与传统开发模式下的SS 排放量减小的比例)。2) 水生态建设目标有效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75%。本次设计道路为新建道路,经计算,本次设计道路可达到的LID控制指标如下:(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63.2%。(2)雨水径流污染物削减率(以悬浮物TSS 计)为47%。由于受道路条件限制,如车行道较宽,海绵城市建设条件较差,本项目无法达到相应控制标准,该部分雨水应由周边地块进行指标分解。4、设计原则(1)满足海绵城市建设道路设计目标。(2)道路LID

5、设施的选择应与规划用地性质相协调,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充分结合道路红线内外绿化带进行设计。(3)道路LID设施的选择应充分考虑设计道路及周边的土壤、地质特征。(4)车行道透水路面负责收集车行道路面上的降雨,人行道透水砖铺装负责收集透水砖铺装面积上的降雨,地块内部的雨水通过地块内部的LID设施进行综合利用,且地块内部外排雨水通过雨水管直接汇入市政雨水系统;(5)位于泄流通道上的道路应满足洪涝水的顺坡排放至下游泄流通道,且道路不应存在低洼地点,若因地势受限应保证低洼处设计雨水塘等雨水调蓄设施。5、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及执行情况2019年11月15日,在金渝大道68号新科国际A栋608会议室召

6、开天港路二期初设评审会,对排水专业专家意见及回复如下:初步设计阶段建议修改的意见:1)LID设计章节,针对本条道路的具体设计内容应进一步完善。回复:根据专家意见完善LID设计说明中本项目设计内容,详见设计说明低影响开发(LID)设计章节。2)部分道路纵坡段较大,建议进一步论证设置生物滞留沟的必要性,坡度大于3%时,设计滞留沟已无法有效存水,建议优化。回复:根据重庆两江新区建设管理局关于开展海绵城市专项设计相关事项的通知(渝两江建发201736号)文件,人行道过窄或坡度超过5%的,可不设置生物滞留设施。本次道路坡纵坡均小于5%,为满足海绵城市设计目标,保留大坡度段生物滞留带,并根据道路坡度的不同

7、,调整碎石阻隔带间隔长度,详见图LID-03。3)建议与本地区其他道路统一管材选择。回复:采纳专家建议,与江港路等统一管材。6、设计方案6.1功能设施比选道路工程LID系统包括雨水花园、渗水路面(人行道)、生态树池、雨水管网、污水管网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往往具有补充地下水、集蓄利用、削减峰值流量及净化雨水等多个功能。表6-1 低影响开发设施比选一览表单项设施功能控制目标处置方式经济性污染物去除率(以 SS计,%)景观效果集蓄利用雨水补充地下水削减峰值流量净化雨水转输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径流污染分散相对集中建造费用维护费用透水砖铺装低低80-90透水水泥混凝土高中80-90透水沥青混凝土高中80-90

8、绿色屋顶高中70-80好下沉式绿地低低一般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低低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中低70-95好渗透塘中中70-80一般渗井低低湿塘高中50-80好雨水湿地高中50-80好蓄水池高中80-90雨水罐低低80-90调节塘高中一般调节池高中转输型植草沟低低35-90一般干式植草沟低低35-90好湿式植草沟中低好渗管/渠中中35-70植被缓冲带低低50-75一般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低中40-60人工土壤渗滤高中75-95好注:1强较强 弱或很小;2SS去除率数据来自美国流域保护中心(Center ForWatershedProtection,CWP)的研究数据。表6-2 各类用地中低影响开发设施选用

9、一览表技术类型(按主要功能)单项设施用地类型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城市水系渗透技术透水砖铺装透水水泥混凝土透水沥青混凝土绿色屋顶下沉式绿地简易型生物滞留设施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渗透塘渗井储存技术湿塘雨水湿地蓄水池雨水罐调节技术调节塘调节池转输技术转输型植草沟干式植草沟湿式植草沟渗管/渠截污净化技术植被缓冲带初期雨水弃流设施人工土壤渗滤注:宜选用可选用 不宜选用。道路LID设施的主要功能依次是削减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降低雨水径流峰值、减少径流产量,本次设计道路实施起点桩号K0+018.501 K0+427.738人行道宽度为5.5m,K0+427.738 K0+840人行道宽度为7.5m,K0

10、+840实施终点桩号K1+000.487桥梁段人行道宽度为3.5m,在保证行人通行以及综合管网建设空间基础上,经综合比选,本次方案设计选用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净宽1.7m)、透水砖铺装两种LID设施,道路纵坡在大于5%的路段不设置生物滞留沟。6.2设计思路(1)生物滞留带在斑马线处设置人行开口供行人通行,公交停车港处不布置生物滞留带。(2)采用路缘石侧壁开槽方式将道路雨水引入生物滞留带,公交停车港及道路交叉口处仍需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传统雨水口(转弯处以转弯段及直圆点5m范围内按照雨水口布置原则进行布置)。(3)生物滞留设施或透水铺装与车行道路基之间应按如下原则采用防渗措施:一级边坡的填方段防渗膜

11、敷设在靠近车行道路基一侧(后简称半包);多于一级边坡的高填方防渗膜敷设于整个滞留带下(后简称全包);在填挖交界处防渗应与土工格栅相协调。(4)滞留沟每隔一定的距离阻隔带,通过阻隔带达到拦水、蓄水的目的,保证滞留沟的调蓄容积,阻隔带的设置间距详大样图;道路纵坡5%的道路两侧不设置生物滞留带,采用普绿化带,保持景观整体性。(5)进水经由沉砂雨水口处理后溢流进入滞留沟内,降雨后沉砂雨水口内的积水由渗水侧壁排入沟内;超量雨水经由溢流雨水口收集,排至市政雨水管,人行道下的透水管收集的渗水也排入溢流雨水口。(6)除雨水系统外的其他管网设施布置于生物滞留带时,需采用防渗措施,防止其他管网因渗水造成的不利影响。(7)道路LID设施的雨水滞留时间不超过24小时,植物尽量选择对污染物去除作用佳的耐旱耐涝本土植物。6.3总体控制指标计算6.3.1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本次方案设计选用复杂型生物滞留设施(净宽1.7m)、透水砖铺装两种LID设施,道路范围内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计算如下表:下垫面及LID设施控制面积(m2)年径流总量控制率透水砖铺装59080.85生物滞留带27820.77车行道可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公路与桥梁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