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绿》教案.

上传人:花**** 文档编号:144408853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3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绿》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绿》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绿》教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绿教案 教学目的: 1 体会文章精巧的构思. 2 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习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教学方式:教师点拨,学生以四人为一学习小组讨论,回答问题教学步骤: 早读课听课文朗读录音,同学们朗读两遍课文,熟悉课文内容。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这幅画-汪汪一碧的潭水。请大家说说你们学过的描写水的诗句和散文:我们会发现,写水的诗文不少,但侧重去描写水的“绿”的不多,因为静态的水才显得绿,能把静态水“闪闪的绿色”描写得那么可爱,并用美妙的比喻来比拟它,用形象的对比来烘托它,以自己诗一般的心灵去拥抱它,用自己火一样的热情去礼赞它。这确是朱先生的发现与创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朱先生的绿。(

2、打出课题)二、理清文章的结构1、全文只有四个自然段,你以为,要把握全文的重点,关键句是哪一句?那文章的文眼是哪一句?提示:“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2、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个?提示:“惊诧”3、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怎样围绕这“惊诧”二字来写的。1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两段都用了几乎相同的一句话,不同在哪里?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作用是什么?这两段话可以对调吗?提示:a、第一段中的“惊诧”前多了一个“不禁”; b、这两段使文章首尾相接,是反复修辞手法的运用; c、不能对调,因为“不禁惊诧”是作者在热情地描绘梅雨潭之绿,抒发自己对她的倾慕和向往之后,情不自禁地喊出的,是作者感情真实的流露,是行文的必然。2课文第二

3、段描写梅雨潭,大家知道文章的中心是描写梅雨潭水的绿,那描写梅雨瀑是不是中心不突出?作用何在?在文章中找出能说明这问题的句子来: 提示: a、 为了衬托梅雨潭,使“惊诧”落到实处。 句子:“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 b、交待了梅雨潭的得名实际上因瀑而来。 屏幕上板书:精巧的构思 :惊诧绘景衬不禁惊诧三、体味文章描写景物的方法一关于梅雨潭及周围1、大家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潭的?你以为哪些词用得准确生动?作者在描写亭周围环境时,哪些用词引起了你的注意?提示:写亭:“踞在一角岩石上,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宇中一般。” 写山:“象半个环儿拥着。” 写岩面与草:“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

4、油的绿意。”2、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些景物写活?提示:描写景物不仅绘其形,更要其神。作者描写的都是静态的景,用的却都是动态的词,就使景物活起来了。这是作者在写景上的第一个特点。二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梅雨瀑的。 这段描写文字,你最喜欢的句子有哪些?说出它们的妙处来。提示:a、三个比喻用得妙,写出了水花的色泽、形状、动态。 b、一处拟人用得佳,“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 地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 着。”极其生动而亲切地写出了水花的火泼可爱。教师总结:由此可见,作者描写景物,细致入微,气韵生动。三最后,我们来学习第三段,关于梅雨潭的绿的描写。1、第一句“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对表现主题有何作用?

5、作者用了“揪”、“攀”、“探身”、“鞠躬”等动词,又是要表现什么?提示:这种对绿的“追捉”越是急不可待,全神贯注,就越能表现梅雨潭水绿的巨大 吸引力。2、作者是怎样在描写梅雨潭的绿的?他先用了什么词概括这绿的特点?提示:a、绿的特点:“醉人”、“奇异”。 b、作者连用六个比喻:极大的荷叶,少妇的裙幅,涂了明油,鸡蛋清的软,鸡 蛋清的嫩,温润的碧玉,从视觉、感觉、触觉几方面形象地展现出梅雨潭之 绿的清亮、鲜嫩、柔软、纯净的特征。3、作者还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潭水的绿呢? 提示:作者拿北京什刹海的绿杨、杭州虎跑寺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水来与梅雨 潭水进行比较,这是一种以美衬美的写法,那四处都极负盛

6、名,但都不如梅雨潭水的绿浓淡相宜,明暗适度。4、你以为,全文哪里最能体现作者那种对绿的向往、陶醉、倾倒的热烈感情? 提示:在第三段的后半部分“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到段末。5、朗读训练 要求:把作者对绿的满腔爱恋与赞美读出来。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可爱的,我将什么来比拟你呢?”学生齐读之后,再请一位朗读能力强的同学朗读一遍。6、小结:从这一段的学习,我们小结一下朱自清先生借描写绿以突出文章的主旨有什么特点? 提示:以满腔的深情,多变的笔法,描绘充满浓郁诗美的梅雨潭“醉人的绿”。板书: 1、把静态情景作动态描摹细腻的写景 2、描写细致入微,气韵生动 3、多变的笔法绘出诗一样的“醉人的绿”四、朗读 同学们,让我们以满抢的热情,去拥抱这代表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绿吧,大家 一起用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三段。五、布置作业 1、把全文背下来。 2、本文在写景角度上有什么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