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复习课件 北师大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408276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复习课件 北师大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中考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复习课件 北师大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中考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复习课件 北师大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中考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复习课件 北师大版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中考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复习课件 北师大版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复习课件 北师大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历史 第一单元 第2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复习课件 北师大版(3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讲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主题一 夏商西周的更迭与制度演变 【知识主线】,【课标】简述夏朝建立的史实,知道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的演 变;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说出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内容。 1.夏商西周的更迭:,2070,殷,牧野,汤,2.夏商西周的社会与国家: (1)世袭制:禹死后,启继承父位。从此,王位_代替了禅 让制。 (2)分封制: 目的:周王为巩固对周边的统治。 内容:,世袭制,授民授疆土,作用:密切了同周边_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 _和文化发展。,各少数民族,经济开发,主题二 大变革时代 【知识主线】,考点一 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 【课标】知道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史实。 1.春秋

2、五霸: (1)时间:公元前770年-前476年。 (2)五霸:_、宋襄公、_、秦穆公、楚庄王。 (3)齐桓公首霸: 条件:管仲改革,提出“_”口号。 标志:公元前651年,_会盟。,齐桓公,晋文公,尊王攘夷,葵丘,2.战国七雄: (1)时间:公元前475年-前221年。 (2)七雄:_(三家分晋)和楚、燕、_、齐。,韩、赵、魏,秦,考点二 铁器牛耕引发的社会变革 【课标】通过商鞅变法等史实,认识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1.背景:_的使用和推广,个体农耕取代集体耕作, 新兴_登上历史舞台。,铁器、牛耕,地主阶级,2.商鞅变法:,秦孝公,生产,土地,户口,县制,兼并六国,【要旨点拨】 1.夏、商、西

3、周的更替证实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贤者昌,失贤者亡”的道理。 2.春秋争霸和战国兼并战争,一方面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但也造成了社会混乱,带来了巨大灾难。 3.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通过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4.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作用的是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对旧贵族打击最大的是奖励军功;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是建立县制。,1.夏、商、西周的更替,【拓展归纳】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为“家天下”,是人类历史进步的表现。残暴的统治和人心向背

4、是导致夏、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2.比较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异同 (1)相同点: 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扩大地盘,掠夺土地和人口。 影响相同:都是大吞小,强凌弱,减少了诸侯国数量,加速了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加速了民族融合。同时,不可避免地给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巨大破坏。,(2)不同点: 前者属于奴隶制大国争霸战争;后者属于封建兼并统一战争。 前者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封建因素的增长;后者由封建兼并战争转为封建统一战争,导致一个封建大帝国的产生。,3.比较管仲改革与商鞅变法,【拓展归纳】判断改革成功与否的依据: (1)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 (3)是否达到了

5、变法的目的。,1.对西周分封制的认识 (1)积极的一面:在西周建立之初,分封制的实施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并逐步构建起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有些诸侯国成为开疆拓土的重要力量,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拱月的政治格局。 (2)弊端:西周的分封制使诸侯享有很大的权力,随着诸侯与周王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出现了春秋争霸和战国七雄的并立局面。,2.商鞅变法给我们的认识和启示是什么? (1)对于改革的认识:战国时期是社会变革时期,变法是社会变革的动力;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道;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

6、究会取得胜利。,(2)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国家要坚持改革,不断深化,要顺应潮流,勇于创新;要符合国情,以民为本;要善于学习,重视人才。 作为青年学生要学习商鞅勇于变法创新、不畏艰难的精神,树立为振兴中华而发奋读书的信念,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一、选择题 1.(2012南充中考)启继承父位,标志哪一制度开始确立 () A.禅让制 B.世袭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根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启继承父位”,可以确定是夏朝禹传子、家天下的事件。从而分析这是禅让制结束,世袭制开始的标志,分封制是在西周时实行的,郡县制在秦朝时创立。,2.(

7、2013内江中考)夏朝和商朝的建立者分别是() A.启 成汤 B.启 盘庚 C.禹 盘庚 D.禹 成汤 【解析】选D。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约公元前1600年,成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3.(2013白银中考)周幽王为博美人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该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的() A.禅让制B.分封制C.郡县制D.行省制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和知识迁移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周幽王”“诸侯”。链接所学知识可知,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位君主,周天子实行分封制,被分封到各地的亲属、功臣等称为诸侯,据此判断答案选B。A禅让制是尧舜

8、禹时期的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C郡县制是秦朝(秦始皇)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D行省制是元朝实行的政治制度。,4.(2013江西中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的故事发生在下列哪一历史时期() A.夏商时期 B.春秋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三国时期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战国初年,晋国卿大夫中的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稍后齐国大夫田氏,取代原来的国君,建立田氏齐国。故答案选B。,5.(2013聊城学业考)某同学利用下边的地图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内容应是() A.西周分封B.春秋五霸C.战国七雄D.秦灭六国,【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观察图片,结合

9、所学,可知图中的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是春秋五霸。故本题选B。,6.(2012济南学业考)许多成语典故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这些成语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特点() A.诸侯兼并争霸 B.奴隶制的瓦解 C.生产力发展 D.封建制度确立,【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春秋时期,诸侯不再听从天子的命令,各诸侯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强大的诸侯,迫使他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诸侯争霸是春秋时期的特征。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战争更为频繁,这一时期的战争以大国兼并小国、强国兼并弱国为目的,因此,战国时期的特征是兼并战争不断。综上分析,A符合

10、题意。,7.(2012泰州中考)商鞅变法中对农业生产起促进作用的措施是() A.编制户口B.奖励生产C.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对农业生产起促进作用”。A、D与政治有关,C与军事有关,均不符合题意,B与经济有关。,8.(2013重庆中考)“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是商鞅变法的依据。商鞅的下列变法措施,旨在提高军队战斗力的是 () A.改革土地制度 B.奖励军功 C.重视农业 D.建立县制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分析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提高军队战斗力”。商鞅变法规定:根据军功大小授

11、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这一措施提高了士兵的战斗积极性,使军队的战斗力不断加强。,9.(2012潍坊学业考)史记商君列传载:“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共)三十一县。”材料反映了当时 () A.实行分封制 B.建立县制 C.推行郡县制 D.确立行省制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商君”“凡(共)三十一县”,链接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的材料描述的是商鞅变法,商鞅变法实行县制,建立了三十一个县;A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与商鞅无关,C是秦始皇实行的措施,D是元朝实行的制度,因此A、C、D与题意不符,B正确。,【知识延伸】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1

12、)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是变法成功的根本原因。 (2)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 (3)商鞅本人敢于同旧势力斗争的精神。 (4)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10.(2012齐齐哈尔中考)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的是() A.秦国B.齐国C.燕国D.赵国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基础知识的能力。秦国通过商鞅变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灭掉东方六国实现统一奠定了基础。,11.(2011济宁中考)齐桓公称霸、商鞅变法等历史现象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A.社会变革与争霸称雄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D.统一国家的建立 【解析】选A。

13、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辨析能力。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时期,齐桓公称霸反映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间争霸称雄的时代特征,商鞅变法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运动的社会大变革现象,所以A符合题意。,二、非选择题 12.(2011苏州中考)历史上的变法与改革不同程度地促进了社会的进步。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两幅图:,材料二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 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 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域,而弱者丧 社稷。 汉书食货志 材料三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 惠王车裂

14、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请回答: (1)从材料一的两幅图片中,你能获取哪些历史信息?这些信息说明的问题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其主要措施。 (3)用材料二中的一句原话来概括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4)据材料三,分析导致商鞅悲惨结局的原因是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读图理解能力。解答第(1)题,首先应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文字信息“铁制农具”“牛尊”等得出:两幅图分别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及推广;解答第(2)(3)题,首先从材料二中“秦孝公”“商君”等信息判断它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商鞅变法,其措施可在仔细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归纳得出,而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国家,用材料中的原话“倾邻国而雄诸侯”最为恰当。据材料三中“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等关键信息可得出商鞅遭车裂的原因主要是守旧贵族的不满和支持变法的秦孝公去世。据此回答第(4)题。,答案:(1)信息: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出现并推广。 说明:当时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 (2)事件:商鞅变法。措施:废除井田制;奖励耕战;奖励军功;重视农业。 (3)作用:“倾邻国而雄诸侯”。 (4)原因:守旧贵族的反对和因秦孝公去世而失去了政治支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初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