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20春东师《语文学科教学论》离线考核

上传人:爱贪吃的****mp;... 文档编号:144397950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7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20春东师《语文学科教学论》离线考核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20春东师《语文学科教学论》离线考核》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20春东师《语文学科教学论》离线考核(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离线考核语文学科教学论 满分100分一、论述题(每题10分,共30分)1.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程目标从哪三个维度来设计,这种设计思路与以往语文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设计的思路在理念上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之。答:第一,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维度的目标,比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放眼世界的开阔胸怀、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培养高品位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第2、 过程和方法维度的目标,比如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意识,训练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第三、知识和技能维度的目标,比如语文知识目标包括:语音、文字、词语、语法、修辞、标点符号、文言文基础知识、文学知识和文化

2、常识、读写知识、工具书使用知识等。语文能力目标包括:阅读能力目标、写作能力目标、口语交际能力目标、搜集处理信息与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2. 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语文教师在新课程实施中应如何实现角色的转变?答:角色一词最早源于戏剧舞台,指演员在舞台上依据剧本扮演的某一特定人物,其角色行为主要取决于特定人物的地位。根据这一隐喻,角色被借用并成为社会心理学的重要概念。角色的概念主要有三种含义:其一是指一套社会行为模式;其二是指由人们的社会地位和身份所决定的角色行为真实地反映出个体在群体生活和社会关系体系中所出的位置;其三是指按照社会所规定的行为规范、责任和义务等去行动。教师角色是职业角色中的重要

3、组成部分。教师角色期待主要指社会对于教师这一特定职业所给予的期待。教师的角色意识是指教师对与所扮演角色相适应的一套权利、义务和行为规范的认识与理解。教师的角色行为则专指教师这一角色在社会期待及个人意识的影响下所产生的行为表现。教师在教育乃至社会体系中具有着不可或缺的地位。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师角色具有以下特征:语文教学的组织者;语文学习的引导者;人际关系的协调者;社会道德的示范者;语文学科的研究者。3. 为什么要提倡研究性学习,谈一谈你的理解。答:研究性学习是建立在“自主性”学习层次上的一种高级学习阶段,是学生的学习触角深入到知识的深层去探究其联系和区别、并在近乎独立的情况下就学习的内容进行深

4、入的分析、综合而建立自己的观点并形成独立解决问题的独特思路的一种崭新的学习潜能。这种潜能一般出现在各学科教学的高级阶段,尤以高一高二明显。这个阶段学生语文学习呈现如下特点:语文学习的内容更深入,范围更广泛;语文学习的自主性增强,能从语文学习的意义上改变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的一些片面认识,不仅在课内学习中增强了语文学习的自觉性,而且将自觉性迁移到课外;语文学习表现出一定的思辩性,初步学习用自己的观点、态度、理智与情感去体验生活,感受作品,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概括能力、议论能力和逻辑抽象能力;合作精神与合作能力形成并有所发展。二、案例分析题(共30分。)阅读下面的案例,试从新课标的角度进行评析这

5、堂课:杜甫登高教学实录江苏省常熟市碧溪中学 周卫鸽【教学课的缘起】:在与学生一起讨论写秋的古代诗句时,学生举了好多有关秋的诗词名句。从唐代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到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特别有同学提到了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句,可以说同学们已不仅仅是从写景体现秋季来回答问题,而是大多从秋所蕴涵的感情色彩角度来展开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便萌生了上一节登高课堂探究讨论课的想法,借此引导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诗歌所表现的意图与思想情感,能够既感受到诗歌的形象性,更能领会诗歌思想蕴涵的深刻性,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意识,汲取古诗丰富的营养,为学

6、生课外阅读古诗奠定基础,提高欣赏品位。 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的这堂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登高诗,学习诗的最好的办法是诵读,通过诵读,可以走进作品描写的意境中去,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里去,从而受到感染,获得启示。首先我们一起来欣赏登高诗的配乐朗诵和有关诗句的画面。 (用多媒体放映诗与画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学生认真地观看,感受诗意)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再跟着画面朗读这首诗,讨论这首诗写了什么?又是怎样写的?下面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片刻后,有几个举起了手) 生

7、:写了夔州的秋天、落叶、长江、沙渚、猿鸣、飞鸟这些景物,有仰望,有俯视,是从多个角度来写的。 生:还有诗人的登高远眺。从他眼中描幕了一幅“夔州三峡秋景图”,是由近及远,又由远及近来写的,采用了不同的视角。上、下、远、近的秋色塞满了整个天地之间。 生:诗的前四句写景,后四句写人事,是借景抒情的写法。 师:很好。你们对诗文内容已经很了解。那么,前四句写景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四个意象有什么寓意呢?诗人的意图又是什么呢?有什么深刻的蕴涵呢? 生:(生沉默) 师:哪位同学能发挥一下想像,把这幅“三峡秋景图”具体描绘一下,让同学们再深刻地感受一下,体味诗的意象,从而更好地领会诗人的

8、情感和意图。 (有几位文学基础好些的学生埋头在纸上快速地写着) 生:这是唐代宗大历二年深秋的一天,阵阵秋风,送来山猿声声长啸。山鸣谷应回荡在天际,令人心惊胆颤。冷冷清清的水中小洲,泛着白光的岸边沙石,孤零零几只小鸟在其间低飞,秋风吹动稀疏的白发,诗人步履蹒跚,独自登上三峡一处荒寂的高台。呼啸的风声,澎湃的涛声,凄厉的猿声,声声入耳。那被风吹落的片片枯叶,满山遍野,不时掉落在诗人的脚下,又很快被秋风卷走。面对着凄凉萧杀的景象,漂泊西南的诗人禁不住老泪纵横 (不少学生鼓掌) 师:说得太好了,有MTV的那种感觉。同学们想想过去我们学过的古诗中,“猿鸣”一般是不是用来表达人的内心的一种忧愁,那么“飞鸟

9、”呢? 生:“飞鸟”既然是在空中飞,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生:“落叶”有落叶归根的意思。 生: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师:诗的意境已经深挖出来了,我们再联系一下“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四句,自然就更能体会诗人借景寄托的心境。大家再把这四句诗反复读几遍,小组讨论一下,然后作一番交流。 (学生讨论,师巡视指导) 生1:这几句诗写出了诗人晚年的心境,因为“常作客”指万里漂泊,居无定所; “百年”指年迈衰老;“多病”指疾病缠身;“悲秋”写得就很沉痛,以往秋天都用来比喻收获,是喜悦,但诗人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就生出了无限的悲

10、伤。 生2:说心境,不如说是处境:诗人因为漂泊无定,备尝艰难潦倒之苦,使自己白发满鬓;又因为疾病缠身,诗人喜喝酒而酒又没有了,自然就触景生情,心中的悲伤难以排谴。 生3:我觉得整首诗层次应该很清晰,前四句写季节之秋,后四句写个人之秋,全诗用“秋”字聚焦,用“悲”字贯穿,充分体现了诗人晚年孤愁的心境。 生4:难道孤愁就是杜甫的晚年,就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晚年的心境吗? 师:我觉得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如果用悲季节之秋,悲个人之秋来概括这首诗的思想情感,并进而认为这就是诗人晚年的心境,那还是杜甫吗? 生:(生沉寂) 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一下,杜甫当时年老多病,为什么还要登高呢? 生:

11、因为他要望望那安史之乱的硝烟尚未消散的祖国山河,虽然他知道登高望远,满目都是秋,但还是止不住那登临的沉重脚步。 师:能看到真的硝烟吗? 生:看不到的,那是他心里的硝烟,那硝烟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是大唐衰微,朝纲不振,满目疮痍 师:那么,回过头,我们再一起来思考“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难道仅仅是季节之秋吗?“艰难苦恨” 难道仅仅是由于作客,多病吗?让我们一起走入诗人的心灵,深挖一下诗歌的思想蕴涵。 (再次播放诗与画登高片段,让学生沉浸其中,感悟诗情) 生:无边落木仿佛就是唐帝国衰败的写照,从江河东去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情的历史变迁,萧瑟的秋意中饱含着杜甫多么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感情啊。

12、师:说得好啊! 生:“艰难苦恨”也不是杜甫个人万里作客的悲伤,“繁霜鬓”是由于杜甫忧国忧民,忧虑过深过重造成的。 (发言的学生很多,这里不一一详述) 师:太感人了。同学们谈的都很有道理,只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感受诗的氛围,从触景生情中去感受无处不荡漾着的灾难时代的痛楚声音,就一定能够理解登高诗的真正意蕴。现在,同学们再讨论一下: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怎样的“秋”呢? (师在黑板上画了三个圈) 生:在季节之秋和个人之秋中,还渗透着一个国家之秋,正是这个“秋”充斥着诗人的心胸,并且与季节之秋、个人之秋产生了共鸣,只有这个“秋”才是诗人所悲之秋的真正灵魂。 师:这就是杜甫身处人生之秋,望着季

13、节之秋,心里装着国家之秋啊!老师还觉得“艰难”与“苦恨”间必然存在一种关系,是什么关系呢?同学们,请认真思考一下,没有“艰难”,何来“苦恨”?这是什么关系呢? 生:是因果关系。艰难的世事,国家处于多事之秋。国难深重,正是匹夫有责,奋力报国的时候,可是杜甫自己却年老多病,令他痛心疾首,万分憾恨。 师:噢,原来杜甫“苦恨”的是自己不能再为国为民尽力了!这是诗人的自责,他忧愤深广,既不像苏轼,也不像李白。苏轼在政治上失意时,能旷达自解、“倚杖听歌声”;杜甫做不到,他终生坎坷,却从不谈清风明月,即使晚年走投无路,也未曾问过桃园仙踪,他活得太执著。杜甫更不是李白。李白总是在自我张大,一会儿上九天揽月,一

14、会儿下五洋捉鳖;杜甫却总在自责自己不能挽狂澜于既倒,不能救生民于水火,这才是“苦恨”的真正底蕴,这才是独一无二的杜甫心哪! 同学们,这一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了登高诗的思想蕴涵,边说边谈,边谈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有好几位同学的发言很深刻,关于结构艺术方面的问题,由于时间关系,留着咱们下次说,好不好?下课。(师生道别)登高是中学古诗歌的传统教学篇目。诗歌教学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以往的古代诗歌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师从分析诗歌语言入手,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具有什么象征意义;另外,给诗歌划分节奏。然而,却缺乏具体指导学生如何朗读和鉴赏诗歌,没有让学生通过自

15、己正确的诵读体会诗歌的意义,去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上面的登高的教学案例中教师既训练学生读诗、鉴赏诗的能力,又使学生转变了传统的古代诗歌的学习方式,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氛围中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加深了对诗的感情。总的说来,这个教例的成功之处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进行了适当和有效的引导;第二、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在合作中集体解决诗歌鉴赏中的难点;第三、对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心境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充分调动了学生对诗歌的探究热情。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新语文学习方式,三者相互渗透,学生在整个的语文课堂学习中自主地发现问题,在合作中和同学、老师共同探究问题,打破了以往诗歌学习的传统简单翻译模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有了对诗歌的新的体验,并且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当然,诗歌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每个教师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也是多样化的,但教师在教学中最重要的还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诗歌学习的主动探究者。三、编写教案(共40分)阅读下面的课文一片树叶后,写出这一课的教案。一 片 树 叶东山魁夷春夜,一轮晕月映照着灿烂的垂樱,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山夜樱花。还是画就都组画的时候,我就神往于这般美景了。大约是四月十日,那天想必是望日,于是我就直奔京都了。来到园山公园一看,在明媚的春光下,樱花正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习题/试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