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7讲 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4397394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8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7讲 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7讲 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7讲 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7讲 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7讲 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7讲 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届高三生物第一轮复习 第8单元 第27讲 群落课件 新人教版(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标版 生物 第27讲群落,知识一群落的概念与结构 一、群落的概念与种间关系 1.生物群落概念: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 集合。,2.生物群落物种组成 (1)意义: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 (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物种的多少。 (3)规律:不同群落丰富度不同,一般越靠近热带地区,单位面积内的物种越丰富。 (4)探究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3.种间关系(连线),1.A图为群落的垂直结构 (1)表现: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2)分层决定因素:,(3)意义: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

2、阳光等环境资源的能力。 2.B图为群落的水平结构 (1)表现:水平方向上常呈镶嵌分布。 (2)决定因素,二、群落的空间结构,3.群落结构的形成原因与意义 (1)形成原因:长期自然选择基础上形成的对环境的适应。 (2)意义:利于群落整体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1.判断有关群落概念与结构叙述的正误。 (1)森林生态系统中的明显垂直结构,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阳光等资源的能力。2013海南单科,29(4)() (2)从群落结构的角度分析,立体养殖可以充分利用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等资源。2013安徽理综,30(4)() (3)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2012广东理综,4C)() (4)草原生

3、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的群落结构简单。(2010全国,3A)() (5)植物病毒与植物间是互利共生关系。(2014课标,6D)(),(6)洪泽湖近岸区和湖心区不完全相同的生物分布,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2014江苏单科,5D)(),2.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的理解中,不正确的是() A.生态环境越优越,组成群落的物种种类数量就越多 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C.生物的种类越丰富,群落的丰富度越大 D.任何群落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 答案B一个池塘中所有的鱼是指多个物种,既不构成种群也不构成群 落。,3.如下图为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对此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分层现象是植物群落与环境条

4、件相互联系的一种形式 B.决定这种现象的环境因素除光照外还有温度和湿度等 C.种植玉米时,因植物群落分层现象的存在,所以要合理密植,D.在农业生产中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现象,合理搭配种植作物品种,答案C植物群落出现分层现象的原因主要与光照(森林)和温度(高 山)有关,植物群落受环境因素影响从而出现分层现象。植物的分层现象引起动物的分层现象。充分利用植物群落生长的分层现象可以用来指导农业生产,譬如玉米和大豆间种,能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一块田地中的玉米是一个种群,不存在群落特征,合理密植是为了削弱种内斗争以增加产量。,4.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地区人工绿地、林地、农田3种不同类型

5、土地的地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结果见下表。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注:第1层为距地表05 cm;第2层为距地表510 cm;第3层为距地表1015 cm A.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各样地土壤中动物类群数 B.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有明显的差异 C.各样地不同土层土壤中各动物类群密度没有明显的差异 D.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 答案D土壤动物类群数调查不适合采用标志重捕法,A错误;由表格数 据可知各样地相同土层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差别不大,B错误;人工广场绿地和某植物园第1层个体数明显比农用地个体数多,说明人类活动对土壤动物数量和分布存在影响,C错误,D正确。,知识二群

6、落演替 一、群落演替的概念与类型 1.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2.类型,二、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 1.人类活动的方式与结果(将ag对号入座) a.封山育林b.砍伐森林c.治理沙漠d.填湖造地e.捕杀动物f.建立人工群落g.管理草原,(2)目的:协调好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措施:颁布了退耕还林条例。,2.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1)原因,知能拓展(1)群落演替的方向及变化,(2)地球上现存的群落大都处于顶极状态。顶极群落主要是由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所决定的,如在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顶极群落是热带雨林;在低温高湿的气候条件下

7、,顶极群落是北方针叶林;在中温中湿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温带草原;在低温低湿条件下,顶极群落是苔原;在极端缺水的条件下,顶极群落是沙漠。,1.判断有关群落演替叙述的正误。 (1)自然恢复林的形成属于初生演替。(2013福建理综,3D)() (2)精耕稻田和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2013四川理综,6C)() (3)演替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不再变化。(2014江苏单科,5C)() (4)我国西南横断山区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2011江苏单科,17A)(),(5)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2012海南单科,17A)() (6)光裸

8、岩石上开始的演替为次生演替。2014课标,30(1)(),2.以下关于群落及其演替的说法,正确的是() A.群落演替的结果一定能形成森林 B.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C.大鱼吃同种小鱼是群落中的捕食关系 D.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越来越复杂 答案D群落演替不一定能形成森林,A项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 不断发生改变,种群基因频率也发生变化,B项错误。大鱼吃同种小鱼属于种内斗争,C项错误。群落演替过程中其结构由简单到复杂,D项正确。,3.关于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 A.演替是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 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 C.演替过程

9、只要不遭到人类的破坏和各种自然力的干扰,其总的趋势是物种多样性增加 D.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答案B群落演替是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但群落内部环境的变 化是演替的动力,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由群落本身的活动造成的,B错误。,4.南方某农田弃耕后,很快就会长满一年生的杂草,后来又出现灌木。图中曲线b、c表示该群落中植物物种数或个体数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曲线a表示该群落所含能量的变化,曲线b表示植物物种数 B.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食物链基本不会发生变化,C.在人为干扰情况下,将来不可能演替至森林阶段 D.草本阶段最易遭受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 答案D

10、从草本阶段演替到灌木阶段,植物物种数(曲线c)及群落所含 能量增多(曲线a),但植物个体数基本不发生变化或有所减少(曲线b)。演替过程中植物种类发生变化,会使相应的食物链发生改变。如果人为地植树造林,可能会加快群落的演替速度,更早地演替至森林阶段。草本阶段抵抗力稳定性较弱,容易受到外来物种的入侵而使占优势的物种发生变化。,突破一种间关系分析与判断 1.生物种间关系分析,2.捕食坐标曲线中捕食者与被捕食者的判定 (1)从最高点判断,一般情况下,被捕食者数量多,捕食者数量少。 (2)从变化趋势看,先达到波峰的为被捕食者,后达到波峰的为捕食者,即被捕食者变化在先,捕食者变化在后。 典例1如图甲、乙、

11、丙分别表示在有限空间内培养(或饲养)两种生物的实验结果,下列相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 B.噬菌体与细菌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如甲图所示 C.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 D.丙实验初期,种内的互助与种间的斗争并存,后期X的种内斗争加剧 解题关键判断甲、乙、丙所表示的种间关系,是解题关键。 解析由图可知,甲、乙、丙分别表示的是互利共生、捕食、竞争关,系。豆科植物与根瘤菌是互利共生关系;噬菌体与细菌为寄生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 答案B,1-1在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几乎都受到周围其他生物的影响。如图表示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种群数量变化关系

12、,在下列4个营养关系图中与题干所示的种间关系最符合的是(),答案D 解析根据题图判断甲、乙之间为捕食关系,且生物乙捕食生物甲。各 选项中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流动的方向,A表示互利共生关系,B表示寄生关系,C中甲、乙两生物之间为竞争关系,D表示捕食关系。,1-2将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共同饲养于面粉中,二者数量变化如图所示。据实验判断,正确的是() A.仓库内的拟谷盗和锯谷盗可构成一个群落 B.拟谷盗种群似“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因素制约,C.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D.拟谷盗种群和锯谷盗种群为捕食关系,因此拟谷盗必须依赖于锯谷盗种群 答案B 解析由图示可知,

13、两种仓库害虫拟谷盗和锯谷盗的关系为竞争,竞争程 度为由弱到强再到弱;在仓库内还有其他生物,光两种仓库害虫不能构成一个群落;拟谷盗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其增长受种内斗争、种间竞争因素制约。,突破二实验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探究原理 (1)调查方法: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2)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探究步骤,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 (1)诱虫器(A图): 诱虫器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装置,诱虫器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图): 吸虫器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将其收集在试管中

14、。,典例2有关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活动中,说法正确的是 () A.该探究活动一般都采用样方法 B.该探究主要针对小动物进行,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 C.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 D.若完成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小动物还存活,最好再放入70%的酒精溶液中 解析由于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 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而最好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和调查。实验彻底结束后,还存活的小动物最好放回原地,因它们对土壤中动植物遗体分解有重要的作用。,答案C,2-1在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中,某小组设计的采集小动物的装置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

15、确的是() A.采集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趋光性 B.灯罩的功能是防止昆虫逃跑 C.金属筛网阻止小动物向下移动,D.广口瓶中需要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 答案D 解析采集土壤小动物的原理是利用土壤动物的避光性;灯罩的功能是 聚光;金属筛网可阻止泥土滑落,但小动物可向下移动,便于收集;广口瓶中加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便于保存小动物。,2-2某生物学习小组为了理解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特征,来到一片被人弃管的玉米田中进行考察。为了调查某处土壤中小动物物种丰富度,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过程: (1)准备:制作。因为土壤中的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合用法或法进行调查,常采用

16、取样进行采集、调查的方法。 记录。记录调查地点的和的主要情况。 (2)取样:选择取样地点,将地表土上的落叶轻轻拨开,用手来回旋转罐子,将其按入土中,按压罐底至与地表几乎齐平,用花铲将罐内的土壤连罐子一起,托出,将罐子中的土倒入中,袋上应标明取样的和等。 (3)采集小动物。采集体型较大的动物:用诱虫器;放在瓷盆内,挑拣动物。采集体型较小的动物:可以用采集。 (4)观察和分类 可借助有关的查清小动物的名称,并分类。 观察:体型大,直接识别;体型小, 。 (5)统计和分析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分别是和。,答案(1)取样器样方标志重捕取样器地形环境(2)塑 料袋地点时间(3)吸虫器(4)动物图鉴用镊子或吸管取出,放在载玻片上,用放大镜观察(5)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解析(1)样方法适用于植物种群密度调查,而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范 围非常大的动物种群密度调查,土壤动物的调查适用于取样调查法。(2)取样时应同时记录地形、环境、时间、地点等。(3)体型较小的动物可以用吸虫器采集。(4)太小的动物可以用显微镜观察,并结合有关动物图鉴查其名称。(5)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