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

上传人:阿**** 文档编号:144387411 上传时间:2020-09-0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一遍过:考点0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知识)(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一遍过高考一轮考点一遍过分项解析逐一击破考点03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知识线索阶段三汉至元是中华民族政治文明的发展阶段线索1君主专制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并重,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的趋势。线索2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发展,促使汉至元统治者采取措施调整地方机构。从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权分三司再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趋势。线索3选官制度从汉代察举制到魏晋九品中正制再到隋唐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但它本质上仍是巩固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一、地方行政制度的创新中央集权的

2、加强1.汉朝(1)郡国并行制七国之乱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推恩令影响:后来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构成威胁,出现了“ ”。解决:景帝“削藩”,武帝颁布“ ”,解除了王国对中央的威胁。(“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2)刺史制度: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东汉末年,州成为郡的上级机构(刺史改称州牧),地方行政体制由郡、县两级制变成了州、郡、县三级。2.唐朝藩镇割据(1)唐太宗时,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实体,地方体制变为道、州、县三级。(2)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立节度使,导致割据势力

3、发展。安史之乱平息后,形成 的局面,五代十国是藩镇割据局面的继续和扩大。3.北宋(1)措施通判军事: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并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 负责监督。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2)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强干弱枝,守内虚外。(3)影响积极: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造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4.元朝:实行行省制度(1)措施行中书省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地方设立 ,简称行省或省。省的最高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4、。边远民族地区设宣尉司进行管理。(2)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省制促进了各民族交流和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得到加强。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 的开端,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二、中央行政体制的演变君主专制的强化1.西汉:中枢权力开始分散(1)布衣将相局面的出现: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庶民皇帝,他手下大臣大多为布衣平民,被称为“布衣将相”。汉武帝时更是有意提拔平民出身的人当丞相,这就降低了当丞相的门槛,降低了丞相的地位。(2)汉武帝设中朝(内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担任尚书令、侍中等,以削弱相权,

5、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变成单纯的执行机关。【图解历史】中外朝制度2.东汉至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3.隋唐:三省六部制,相权被一分为三。(1)分工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政令。尚书省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2)运作程序: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3)特点(4)评价君权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了完整严密的体系,加强了中央的统治力量。削弱了相权,加强了 。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4.宋朝:二府三司制形成,继续分割宰相权力参知政事(1)宋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2)增

6、设 、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中书省5.元朝:一省二院,相权反弹(1) 为最高行政机关,其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六部归入中书省;枢密院掌全国军事;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2)元朝后期,宰相权力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威胁皇权。三、官僚体系的建设机制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孝廉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官制,也叫世卿世禄制。官职被限定在贵族范围内,按照血缘关系世代相传,享有一定的采邑收入。战国时期,开始利用军功授爵的制度以替代世卿世禄制。2.汉朝:实行察举制,令天下郡国每年举荐人才, 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3.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

7、门第即可步入仕途。进士科4.隋唐:实行科举制文化素质(1)过程: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2)作用: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 ;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图示解史】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四、官僚体系的维系机制监察与谏议制度的制约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伴随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而诞生,又随着封建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而发展、完备,形成了两大系统:一是御史监察系统即监察制度,是皇帝的耳目,职责是纠察官员,肃正朝纲,主要运用弹劾手段进行监察;二是谏官言谏系统即谏议制度,职责是讽议左右,以匡人君,监察方式主要是谏诤封驳,审核诏令章

8、奏。台官对下纠察百官言行违失,谏官对上纠正皇帝决策失误。二者构成了封建社会完整的监察体制,成为维系官僚体系的重要机制。知识结构1.官职差遣体制宋代,官僚制度中有“官”“职”“差遣”的区分。所谓“官”,实际是一种等级待遇,作为叙级、分等、定薪的依据。所谓“职”,不是职务,而是加官,只是一种虚衔。上述两种官僚,“有官无权”“有职无权”,真正负实际责任的是“差遣”。所谓“差遣”,也称职事官(事务次官),是官僚担任的实际职务。例如,名义上宰相是中书令、门下侍中,但那仅仅是“官”,掌握相权的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这些“差遣”。如此,皇权得到加强,但也出现严重的冗官现象,冗费增多,且效率低下。2.唐

9、代的藩镇割据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其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这造成了一些军镇(藩镇)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等方面不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史称“藩镇割据”。这种局面一直持续了一百多年直至唐朝灭亡。考点一从秦至元行政区划的变化历代地方行政机制信息获取:(1)“变”:地方行政区划的层级逐渐增多,由两级制到三级制或四级制;州、府等中级行政区域不断缩小,其行政权力不断萎缩;监察区逐渐演变为行政区;元朝新增省级行政单位。(2)“不变”:中央对地方层层的严密控制不变;在地方行政机构内分化事权,使其相互制约的指导思想不变;县级行政单

10、位基本稳定,加强对最基层地方的控制不变。【典例引领】下表上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答案】C【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出从汉高帝到汉武帝,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由15郡发展到108郡、国,这反映出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王国越分越小,地方郡、国数量增多,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从而使“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故C项正确。考点二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与二府三司制的不同北宋的二府三司制(1)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确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行政程序,把处理一件政事分成若干

11、阶段,由各个层级的不同部门来依次处理,具体来说是: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及下属六部执行。(2)二府三司制是北宋的中央行政制度。它注重具体的行政事务,由不同的机构处理不同的事情。“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别负责行政和军政,三司负责财政。【典例引领】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A加强中书省权力 B协调三省关系C强化对三省监督 D增加文官人数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各逞意气,相互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可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协调三省关系,

12、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考点三选官制度1.察举和征辟察举是西汉选官常用的方式,指的是由地方官员将其辖区内的人才推荐给朝廷的方式。此外,皇帝和高级官员也可以征聘有名望和才能的人做官。由朝廷征聘的官员为“征”,由高级官员征聘为自己属官的为“辟”,二者统称为征辟。2.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中正”是评品人才的官职名称。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这些人才被评为九等,作为吏部选官的依据。该制度创立之初,注重家世、道德、才能,后逐渐流于形式,被门阀士族所操纵。九品中正制上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科举制,在中国古代政

13、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实际上也是两汉察举制度的一种延续和发展。【典例引领】(2016课标全国,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答案】D【解析】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道德水平,科举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入仕,故C项错误;与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

14、因此更有利于提升社会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1.(宜宾一模,25)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A.制约丞相权力B.提高行政效率C.加强中央集权D.监察三公九卿2.(2020德州高三测试,3)汉初察举制度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这一制度的实施A.推动了贵族政治彻底终结B.有助于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官员C.使得地方政府完全控制了用人权D.保证了官员队伍廉洁高效3.(漳州高三测试,26)贞观年间,唐太宗曾签署一份向未满十八岁强壮男子征兵的敕书,但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签署,导致该敕书最后作废。这表明当时A.官僚体制尚可制约皇权B.三公制度发展到巅峰C.门下省掌控最高决策权D.科举制提升了官员素质4.(昆明高三测试,26)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此表反映出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世家大族仍有巨大优势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