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_丁云龙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4329438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13.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_丁云龙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_丁云龙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_丁云龙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_丁云龙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_丁云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_丁云龙(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38 page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 0 0 6 1 1 科 技 Science & Technology CHINES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 0 0 6 1 1 台湾工研院发展概况 从时间序列来看, 台湾工研院的成长历程可以分为五 个阶段: 1 9 7 3 1 9 7 8 萌芽期 1 9 7 9 1 9 8 5 成长期 1 9 8 6 1 9 8 9 发展期 1 9 9 0 1 9 9 4 茁壮期 1 9 9 5 全资源经营时代 基于系统观来看, 在资源投入、 组织演化及经营成效几 个方面, 工研院历时3 0 载, 几经

2、沿革与嬗变, 发展成为时 下的强势态。 资源投入包含经费和人力资源两方面的指标, 组织演化包括组织沿革与组织再造, 经营成效包括技术发 展、 技术实施、 产业服务、 创生企业及建构增长点等。 资源投入 经费结构 按照 工业技术研究院设置条例 有关规定, 工研院由 政府出资创立基金成立。 历经3 0 年的发展, 工研院的经费 来源逐渐从纯粹依赖政府投入转变为以合约经营为主。 1 9 9 0 年代以来, 工研院强化了产业服务, 以1 : 1 为量化指 标, 即承接公共部门( 含政府相关机构) 项目的经费与面向 产业服务的企业委托项目经费比例持平。 经费结构如下 : 公共部门项目经费 : 政府相关部

3、门委托。 技术服务项目经费 : 军方、 企业委托项目, 以及面向 产业的咨询、 培训、 检测、 分析等服务项目。 创生企业收入 : 通过技术创新, 接受委托的特定产品 研发项目。 业务外收入及捐赠收入。 人力资源结构 人力资源现存量6 0 0 0 人左右, 平均约3 6 岁, 硕、 博学 历占总人数的比例由成立之初的 1 8 . 6 6 % 上升到 5 1 . 9 7 % 。 工研院已经成为一个专业研究机构, 平均工龄十年以上, 大 部分为专业人员, 几乎涵盖了所有技术领域, 分布在7 个研 究所与5 个研究中心里。 工研院不仅是技术研发机构, 也是高技术人才、 高级经 营管理人才的孵化器。

4、到2 0 0 2 年, 从工研院转业到各界的 人员累计超过1 . 5 万人。 工研院输出人力资源的原则 : 遵 守知识产权及相关的纪律规定 ; 避免影响重大项目的进 行。 组织演化 组织理念 工研院的任务是 : 提升产业技术, 创生新兴产业, 改造 并升级传统产业 ; 开发产业技术, 通过推广和应用优化产业 结构。 围绕这个任务, 工研院历任院长在不同时期形成了不同 的组织理念: 王兆振: 致力于工研院基础性研发能力建设和人 才培育。 方贤奇 : 配合政府发展战略性产业为工作要旨 ; TAI WAN 台湾工业技术研究院的成功经验 文/ 丁云龙 哈尔滨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研 究 报 告 责任编辑:

5、 李伟婧 E - m a i l : z x y 0 0 0 6 1 6 1 2 6 . c o m 39 page 2 0 0 6 1 1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张忠谋:积极推动技术扩散, 涉入高技术领域。 林垂宙:加强技术服务, 积极参与产业活动。 史钦泰:坚持 “全资源经营” 理念, 力主整合工研院 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形成总体产业效益, 强化产业竞争 力, 发挥工研院整体价值。 李钟熙 : 笔者2 0 0 3 年1 0 月底到工研院考察时李钟熙 刚刚上任, 组织理念尚不知晓。 值得强调的是, 史钦泰主张的 “全资源经营” 理念是台 湾工研院自1 9 7 3 年7 月成立以来的重要沿革。

6、 具体包括三 大策略: 提高有形资产的附加值 ; 开发无形资产的有形价值 ; 发挥杠杆和桥梁作用, 整合可用资源, 追求产业效用 最大化, 使工研院得以永续发展。 主业变迁 为了提升产业技术, 工研院随着产业需求的变化而不断 自我调整。 随着产业需求激增, 开始扩散研发成果, 并适时 转移人才,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创生。 当前则以积极创造经济 效益为主, 推动产业界投入研发活动, 配合政府均衡发展产 业, 开发前瞻性技术领域。 总之,工研院的主业一直在变动之中。在成立的前十 年, 处于萌芽期和成长期, 致力于建立基本能力, 网罗并培 养人才 ; 发展期的重点在于积蓄研发实力, 将技术成果推向 产

7、业界, 并积极开拓新的研究领域 ; 茁壮期扩大技术服务层 面, 追逐服务效益, 增强与产业界的联系, 加速产业技术发 展并促进产业升级 ; 进入全资源经营时代, 通过整合有形与 无形资源, 呈现出创新与国际化的新态势。 组织沿革 1 9 7 3 年, 工研院初创之时, 仅设立金工所, 矿研所, 联 工所。到了2 0 0 2 年,则演进为“7 所5 中心” ,分别为:电 子、电通、光电、机械、化工、材料、能资等7 个研究所, 及量测、航太、 工安卫、 生医及系统晶片5 个研究中心。 组织再造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 促使工研院必须转变为创造知识 的组织。 为此, 成立了前瞻性的研究机构纳米科技研发

8、 中心 ; 围绕产业服务效率的提升, 重新组合并建立了技术转 移服务中心、 资讯技术服务中心、 行政服务中心和会计资源 中心。 经营成效 技术发展 为加速成果转化, 1 9 8 6 年工研院制定了 技术扩散实施 办法 , 涉及的内容有技术扩散报道、 技术公开和技术转移。 这是一项影响深远的制度安排。 在知识产权产出方面, 岛内累计获证专利数为5 3 0 0 余 件, 岛外累计获证专利数超过2 3 0 0 件。 目前, 平均每天产 出2 . 4 件专利, 3 . 8 个研讨会。 技术实施 工研院以多元化的方式( 产业界先期参与、 国际合作、 交互授权、 知识产权授权与许可) 进行技术转移, 加快

9、了技 术转移到产业界的速度, 缩短了技术开发与商业化应用之间的 差距。 目前, 平均技术转移1 . 3 件/ 天, 年总数超过3 4 0 件。 产业服务 为促进产业升级, 推动军、 公、 民、 政业务和人才培训, 工研院深化了与产业界的合作关系。 目前, 平均每日委托及 合作研究项目4 . 2 件, 每日提供服务厂商1 1 0 . 3 家。 创生企业 创生企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产业化模式。 依据工研 院的政策, 凡由工研院正式规划核定, 将某种成熟的技术连 同关键人员一并转移而成立的公司, 即为工研院的衍生公 司。 工研院于1 9 8 0 年首次以衍生公司的方式促成联华电子 公司后, 又在1

10、 9 9 0 年正式出台了 工研院筹设衍生公司办 法 , 从而加速了创生企业的步伐, 有代表性的公司如台湾 集体电路制造公司等。 构建增长点 工研院的技术发展战略主要以建立核心技术、 环境建 构、 研发创新、 提升产业技术能力为主, 同时善用国际科技 资源, 注重前瞻性技术和创新性技术的研发。 工研院创立初 期, 基本上是开发或引进关键性技术, 技术熟化后转移到企 业, 由此形成新兴科技产业。 此后, 工研院选择前瞻性技术, 以及具有实用性的重要技术, 经与学术机构合作, 提升研发 能力, 然后进行产业化。 目前形成新的增长点的领域主要 有 : 电子与资讯、 材料与化工、 能源与环境、 机械与

11、自动化、 生物与医药。 台湾工研院的定位、角色与功能 为提高产业竞争力, 一些国家和地区致力于构建国家创 新体系, 并采用适当的政策工具进行制度化实施, 建立工业 技术研究院就是其中的典型组织机制之一。 例如, 美国的国 家标准技术院( N I S T ) 、 日本的工业技术研究院( A I S T ) 、 荷兰 的应用科学研究院( T N O ) 、 澳洲的科学产业研究院( C S I R O ) 和韩国的科学技术院( K I S T ) 等, 大都是因应这种政策目标而 组织建设的结果。 这些机构在各国的科技产业发展过程中, 研 究 报 告 R e s e a r c h r e p o r

12、 t 责任编辑: 李伟婧 E - m a i l : z x y 0 0 0 6 1 6 1 2 6 . c o m 40 page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 0 0 6 1 1 科 技 Science & Technology CHINESE UNIVERSITY TECHNOLOGY TRANSFER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 2 0 0 6 1 1 扮演着产业技术研发、 技术服务和技术转移等多重角色, 致 力于提升产业技术。 台湾工研院的政策指向与定位 作为政策工具, 工研院在各国的国家创新体系中扮演着 关键性的角色。 但是, 在总的政策指向下, 世界各国的工业 技术研究院的任务、 形态和经

13、费来源并不相同。 有的组织由 政府提供全额经费, 并以基础研究为导向 ; 有的肩负公共目 标, 属于非盈利组织, 从事公益性研发活动。 可以说, 工业 技术研究院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基础性研究机构, 另一 类是应用性研究机构。 台湾工研院则属于后一类 。 7 0 年代初, 提出工业发展应进一步转向高级 工业与精密工业, 需要革新技术、 改善品质、 提高生产力, 以加速实现现代化目标。 为此, 1 9 7 3 年初成立工研院。 1 9 7 9 年颁布 科学技术发展方案 , 明确提出工研院的任务: 接 受政府委托研究开发, 辅导厂商研究开发, 加强外界工程学 术团体合作, 关键性技术引进与推广

14、, 协助中小企业研发, 针对关键性新技术及新产品进行市场分析及经济评估, 设置 小型实验工厂, 成立技术转移公司, 推动试验及试制服务, 积极筹设能源研究所等。 自1 9 8 6 年始, 在科学技术长期发 展计划中, 工研院被定位为任务导向的应用性研究机构。 9 0 年代初, 随着世界各国对技术创新的重视, 工研院在技术供 给的角色上加重了前瞻和创新的比重, 并积极转型, 成为市 场导向的研究机构。 在2 0 0 2 年工研院制定的 2 0 0 8 策略规 划 中, 将业务方向调整为 “产业科技研发, 知识型服务, 技术衍生价值” , 为此形成的新定位基点 : 创新前瞻科技 ; 育成知识密集型

15、产业 ; 促成知识化服务业 ; 建置产业 学院;构筑基础平台;促进永续发展。 台湾工研院的角色与功能 作为台湾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 工研院凭借其在技术研 发和技术转移中的独特角色, 在台湾经济发展过程中表现出 卓越的创新绩效和独特的功能, 具体来说体现在 : 知识生产 在知识生产上, 台湾工研院累计获证专利数与世界各国 同类机构相比稳居群雄之冠。 在向美国申请核准的发明专利 数上, 工研院遥遥领先, 显示出工研院在知识资产累积和保 护上的前瞻性, 以及对台湾科技竞争力的贡献。 创新网络 早在 2 0 世纪 8 0 年代,工研院在研发管理上坚持实践 ( P r a c t i c e ) 、 桥

16、接( B r i d g e ) 和借力( L e v e r a g e ) , 进而形成了密布 多重节点( L i n k a g e P i n ) 的创新网络, 采取许多有价值的策略和 措施如下 : ( 1 ) 通过产业协会、 产业联盟与厂商建立互动关系, 于 1 9 9 6 年成立开放实验室、 创业育成中心, 加速了新创事业 与产业集群的发展。 ( 2 ) 通过人才输出与扩散, 形成产业社群网络。 累计到 2 0 0 2 年底, 工研院离职员工共计1 5 8 7 7 人, 大多数扩散到产 业界, 主要担任研发及经营管理职务。 通过人才扩散形成的 产业社群网络, 一方面促进了台湾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形成, 另一方面则奠定了工研院最大的无形资产。 ( 3 ) 通过产业技术服务, 培养产业接纳技术的能力和创 新能力, 以此延伸创新网络。 工研院一直零散地接纳工业人 才培训, 到2 0 0 3 年成立产业学院, 积极整合工研院跨领域 的知识网络、 人才和实验室, 协助产业界迈向新兴产业及战 略性前沿领域, 由此延伸了创新网络。 ( 4 ) 在技术创新过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