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5-2-12 生物的进化同步辅导课后作业 大纲人教

上传人:1506****555 文档编号:144328110 上传时间:2020-09-07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5-2-12 生物的进化同步辅导课后作业 大纲人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5-2-12 生物的进化同步辅导课后作业 大纲人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5-2-12 生物的进化同步辅导课后作业 大纲人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5-2-12 生物的进化同步辅导课后作业 大纲人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5-2-12 生物的进化同步辅导课后作业 大纲人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5-2-12 生物的进化同步辅导课后作业 大纲人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5-2-12 生物的进化同步辅导课后作业 大纲人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2高三生物一轮复习 5-2-12 生物的进化同步辅导课后作业 大纲人教版生物的进化课时作业(三十八)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5分,共65分)1(2010福建质检)生物界各个物种和类群的进化,是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的,对现代进化理论的观点描述正确的是()A生物进化过程的实质在于有利变异的保存,从而决定了进化的方向B受农药处理后种群中抗药性强的个体有更多机会去将基因传递给后代C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就意味着形成了新物种D对物种间差异的研究关键是能否交配产生后代答案B解析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农药处理后选择了具有抗药性的个体,淘汰了没有抗药性的个体,

2、因此抗药性强的个体生存下来并繁殖产生子代的机会大大增加;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生殖隔离;生殖隔离表现为不同物种间不能交配或交配后不能产生后代或产生的后代是不可育的。2(2010山东青岛一模)某小岛上蜥蜴原种的脚趾逐渐出现分趾和联趾(趾间有蹼,适于游泳)两种性状,W代表分趾基因,w代表联趾基因,多年后W的基因频率下降,w的基因频率上升。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经过长期进化,可能形成两个新物种B小岛上食物短缺,会导致联趾个体比例上升C蜥蜴过度繁殖,会导致生存斗争加剧D生存斗争的加剧必然导致分趾、联趾两个物种的形成答案D解析分趾、联趾基因频率的变化说明有进化,但未出现生殖隔离就不是两个物种。3(2010浙

3、江温州十校联考)某小岛上原有果蝇20000只,其中基因型VV、Vv和vv的果蝇分别占15%、55%和30%。若此时从岛外入侵了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且所有果蝇均随机交配,则F1中V的基因频率约是()A43%B48%C52% D57%答案B解析20000只果蝇中,基因型VV有2000015%3000只,Vv 有2000055%11000只,vv有2000030%6000只。从岛外入侵2000只基因型为VV的果蝇后,三种基因型的果蝇所占比例发生变化:VV占5000/220005/22,Vv占11000/220001/2,vv占6000/220003/11。F1中V的基因频率是5/221/2

4、1/248%。4(2010江苏南京二模)下列有关遗传和进化问题的分析中,错误的是()A遗传和变异是进化的内因,通过遗传使控制性状的基因在子代中得以传播B地理隔离可阻止种群间基因交流,种群间基因库的差异导致生殖隔离C自然选择会导致种群基因型频率改变,基因突变不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D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都为生物进化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答案C解析基因突变也会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改变。5(2011湖北武汉调研)下列关于自然界中影响物种形成的因素,不正确的是()A突变和基因重组是物种形成的内因B自然选择是物种形成的外因C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D物种的形成有的不需要经过隔离答案D解析隔离

5、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殖隔离是物种形成的标志。有的物种如多倍体的形成可以不经过地理隔离直接达到生殖隔离。6(2011盐城三校联考)某农场引进一批羔羊,群内繁殖七代后开始出现“羔羊失调症”。病羊于出生数月后发病,表现为起立困难、行起不稳,甚至完全不能站立。此病在羊群中的总发病率为2.45%,同胞羔羊中的发病率为25%,病羊中雌雄比为3138。下列对此病的分析正确的是()A此病的致病基因很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B该致病基因在羊群中的基因频率为2.45%C因为此病无法医治,羊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会迅速降为0D再次引进多只羔羊与本群羊交配,可有效降低发病率答案D解析A错误:由群内繁殖七代后开始出现“羔羊失

6、调症”,确定该致病基因为隐性,又因病羊中雌雄比接近11,故很可能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错误:此病在羊群中的总发病率为2.45%,是指aa(致病基因用a表示)基因型的频率为2.45%,而不是a的基因频率。C错误:虽然aa个体容易被淘汰,但基因型为Aa的个体正常,故羊群中的致病基因频率不会迅速降为0。D正确:再次引进多只羔羊与本群羊交配,可避免近亲繁殖,有效降低隐性遗传病的发病率。7(2010海淀期末)对于生物进化原因的解释林林总总,下列符合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观点的是()生物的器官用进废退,后天获得的性状可以遗传进化是生物为了适应变化了的环境而定向变异的结果生物进化是突变与基因重组、选择、隔离等

7、综合作用,导致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结果某些多倍体植物(新物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形成A只有B和C和 D和答案D解析“用进废退”是拉马克的生物进化理论;生物的变异具有不定向性;自然选择是定向的。8(2010合肥质检)以下关于隔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不同物种之间必然存在着生殖隔离B种群基因库间出现差异是产生生殖隔离的根本原因C植物细胞融合打破了种间的生殖隔离D地理隔离促进了基因突变的发生答案D解析基因突变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在此基础上,再有一些外界条件(如长期的地理隔离),最终实现了生殖隔离。地理隔离不是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所以D错误。9(2010南通质检)科学家发现某地某种蝴蝶在1863年和

8、1963年不同体色个体数量所占百分比如下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深体色和浅体色个体分别属于不同的性别B环境变化后,中间体色的蝴蝶不容易被天敌发现C蝴蝶深、浅体色个体逐渐进化成中间体色个体D深体色和浅体色类群逐渐产生生殖隔离答案B解析解读数据可知,1963年与1863年相比,中间体色的蝴蝶比例增加,说明它们的体色与环境色彩一致,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得以保留,应该是适应环境的类型。10(2011河北秦皇岛质检)下列有关生物进化的描述错误的是()A基因突变的方向和环境之间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B自然选择的实质是选择种群的有利基因,不决定新基因的产生C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隔离包括地理隔离和生殖

9、隔离D共同进化指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进化,不包括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答案D解析共同进化是指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所以通过共同进化会形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1(2011江西吉安模拟)遗传、变异和进化是生物界中的重要现象,下列对于它们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生物的变异是不定向的,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B自然选择保留的个体,其基因也通过遗传传递给后代C达尔文认识到了遗传、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提出了自然选择学说D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这种改变与变异和环境的选择都有关答案C解析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但是不能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进化方向是

10、由自然选择决定的,基因频率的改变与变异和自然选择都有关。达尔文并不了解遗传和变异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所以C项错。12新物种形成的标志是()A具有新的生理功能 B出现新的形态结构C出现地理隔离 D形成生殖隔离答案D解析物种是指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是不能产生可育后代的,即存在生殖隔离。13(2010广州质检)一个随机交配的足够大的种群中,某一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表现型的频率是0.36,则()A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0.32B显性基因的基因频率大于隐性基因的基因频率C若该种群基因库中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说明一

11、定会形成新物种D若该种群中A基因频率为0.4,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在种群中占到40%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可知,隐性个体aa的频率为0.64,则a的频率为0.8,A的频率为0.2,该种群繁殖一代后杂合子Aa的频率是20.20.80.32;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说明生物发生了进化,但不一定会形成新物种;若A基因频率变化为0.4,则a的频率为0.6,A所控制性状的个体(AA、Aa)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为0.4220.40.60.64,即64%。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5分)14(20分)(2010广东惠州二调)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是19世纪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进化理论。20世纪,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

12、进化理论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1)自然选择学说自其诞生之日起,就受到来自非达尔文学派的质疑。关于“生物的变异是否定向”是经常争论的一个问题。你认为生物的变异是否定向,说明理由。_(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_。(3)把许多果蝇培养在一起,让它们自由交配。同时用一定剂量的杀虫剂DDT喷在一块玻璃片上,把玻璃片放在培养果蝇的瓶子中。果蝇群体一代代繁殖,每代群体都用DDT处理,药剂的剂量逐渐增加,经过十多代后,果蝇群体的抗性比原有的品系增强了几十倍。问:能否确定DDT在此实验过程中对果蝇是起选择作用还是诱发突变的作用?为什么?_。(4)在对一个地区的植物资源调查中

13、发现,在一个植物自然种群中,有一种性状表现为植物的胚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正常的卵细胞,使该类植物不能繁殖后代。进一步研究证明:该性状受基因a控制。在该种群中,AA的个体占90%,Aa的个体占9%,aa的个体占1%,那么:该植物种群的A基因频率是_,a基因频率是_。该植物种群自由交配一代后,具有繁殖能力的个体占_。依据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这种植物是否发生了进化?_。答案(1)不定向。因为基因突变是随机的;有性生殖细胞产生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随机的;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2)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不能。因为果蝇每代都接触了DDT,缺乏对照实验(4)94.5%5.5%483/484发生了进化解析(1)根据教材中相关知识,如基因突变是随机的、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是随机的、受精作用过程中精子与卵细胞的结合是随机的等,可以得出生物变异是不定向的结论。(2)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3)因为果蝇每代都接触了DDT,所以不能确定DDT在此实验过程中对果蝇是起选择作用还是诱发突变的作用。(4)根据题意,A基因频率(2909)/200100%94.5%,a基因频率194.5%5.5%。因为aa的个体胚囊发育不正常,不能产生正常的卵细胞,所以aa的个体不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