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社科文专项(1)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4181216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DF 页数:6 大小:19.1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社科文专项(1)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社科文专项(1)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高三语文:社科文专项(1)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社科文专项(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社科文专项(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三语文高效课堂资料 论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 【复习目标】 学会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能够整体把握文本内容。 能够通过抓取核心概念、把握语意关系读懂选项与对应文本,作出理性的判断。 一.论述类文本整体阅读策略:二读一思 舍得在读文章上花时间,读懂了题就做出来了;那种不读文章,而仅靠选项与原文的简单比照 作答的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高考。 一遍速读,整体感知: 读标题,把握文章谈论话题。考试文本的标题一般不写在正文前面,而是在文末括号中以补 充说明的形式出现。 读第 2 题,初步了解文章的论证思路。第 2 题是对文章论证的有关分析,一般选“不正确的 一项” ,那么四个选项中有三项是正确的,先读该题,

2、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本。 读段首句,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快速浏览段首句,并用圈数字标出段落序号。初步感知文章 的行文思路,结构布局。 二遍细读,深入理解: 耐心阅读,逐句逐段分析。 要明确每一句话的陈述对象,标画出里面的核心概念。 思考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如问答关系、阐释(解说)关系、事理关系、正反关系等。 每读完一段话都要思考总结本段话的主要内容或论述分析的角度。 标画关键词 年代时间 (多次出现时间)、数据 (多个数据 )及其概语 (如多数、少量、部分、凡、凡是、所有、 都、全、几乎、仅仅、之一等表范围的词语)。 重要的修饰限制词语(基本、根本、重要、最、十分、非常、总共等表程度的词语)。 已

3、然未然词(迄今为止、 到目前为止、 现在所见的等表时间的词语),或然必然词 (如果、 可能、 也许、一定、必然等表判断的词语)。 有助于理清文章思路,避免逻辑错误的词语( 因为、因此、 的原因是、 因而、由于、从而、 但是、反而、其实、实际上、也、又、不再是而是、不仅还等) 表示举例子的词( 例如、如 ) 解说性的词语: “换句话说” “也就是说” “所谓”“即” “说得正确些”表明前后意思相同。 文章重点阐述的概念、术语、人名的词,指代词等。 标画关键句 从内容上来看,能体现作者观点、态度、倾向的句子; 从表达上来看,议论抒情性的句子,“可见”“因此”“所以”等作为语言标志的语句; 从结构上

4、来看,揭示行文脉络的句子,如起始句、过渡句、收束句、指代句等。 读完思考,跳出文本看问题 阅读完文本后,要进一步思考以下问题,从宏观上把握文本内容;不要纠结于个别词句,不要 深陷迷失在文本中,要跳出文本,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或知识储备,灵活做出判断。 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的,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行文中为论述观点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二.真题感悟 (2017 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

5、承袭环 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气候正义关注的 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 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 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 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 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

6、,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 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 权利义务关系问题。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 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 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 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 这一代和下一代, 共同享有和掌管的。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 地球。我们作为地球的

7、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 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 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 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 公平和代内公平。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 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

8、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

9、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 碳足迹 ” ,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 生态赤字 ” 。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2017 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 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

10、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 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 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 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 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 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由此可见,青花瓷 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 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 来了民窑青花

11、瓷的崛起。民窑遍地开花, 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 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因此,瓷器的 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瓷器的演变与社会 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 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 可

12、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 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第一 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 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 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 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

13、发展的黄金时代。 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 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

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 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三规律总结 四巩固练习 (2018 潍坊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 题。 与宁静的乡村相比,城市是一种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矛盾组合体。一方面,它是理性的,人 们必须遵守的法规、程序等不胜枚举;另一方面,它又是感性的,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色彩、声音、 味道以及不透明的心理活动

15、。这两方面既相互交织,又相互排斥,使城市不断陷入困境,同时也激 发出城市特有的活力。依托于听觉并同心理、意识紧密相连的声音,是人在城市中每时每刻都不能 脱离的感性工具和桥梁。 在异常清晰、 稳定的空间、 政治、 经济、 文化等城市符号背后,还存在着大量以感性方式存在、 不断生成又不断流失、主要同人的感觉打交道的东西,尽管它们长期被熟视无睹,但作为城市有机 体成长和变化最直接的记录和呈现,其价值和意义并不亚于各种显性表达。尽管声音和图像同属城 市的感性存在方式,但由于听觉和人的意识、心理联系密切,而视觉更加官能化和欲望化,特别是 在视频和图像日渐成为霸权文化的当下,研究和重建基于听觉的城市声音系

16、统,有助于构建一种更 加均衡和协调的城市文化生态。 城市声音作为一种城市的感性符号和活动,在城市研究中长期缺席或可有可无,恰好说明为什 么当代城市越来越缺乏文化特色,城市精神越来越干瘪空洞,城市生活越来越单调贫乏。 乐记曾指出“声音之道与政通”,在今天也可以说声音之道即城市之道。不同的城市创造了 属于自己的城市之声,而不同的城市之声,不仅见证着城市变迁,同时也再生产着城市本身。如从 19 世纪洋务运动开始直到20 世纪的大多数岁月,日夜轰鸣的机器声、繁忙的交通汽笛声,一直是上 海的主流城市声音。但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取而代之的是超级商场中的喧嚣声、股票交易所的嘈 杂声,甚至是科研院所和总部经济中那种静悄悄的“声音”。但原理一样,是因为不同时代的人们可 以从不同的声音形态中听出城市变迁的节奏、城市生活的脉动、城市未来的序曲。把这些珍贵的城 市声音记录、整理、研究和传承下去,可以为更全面地感知和体验城市更真实的历史与现实,提供 新的视角。 总之,城市既是由建筑物和生产生活活动组成的实体,也是存在于感觉和体验中的声音。与前 者主要作为城市规划学、城市地理学等研究对象和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物理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