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翻译文意通顺技巧

上传人:索**** 文档编号:144163382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80.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翻译文意通顺技巧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翻译文意通顺技巧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翻译文意通顺技巧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翻译文意通顺技巧》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翻译文意通顺技巧(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高考文言文复习:文言文翻译文意通顺技巧 各省市高考文言语句翻译的评分标准最近几年悄然发生了变化,即不仅强调常规采分点 (如重要词语、特殊句式)的落实,更强调句意的准确、译文的通顺。也就是说,即便把全部 常规采分点都翻译到位了,而句意不正确、不准确,恐怕也很难得分,起码得不了满分。这 就给考生的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翻译中要做到文意准顺。 【考点检测】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进士,授监察御史。江西安福民告谋逆事,命辰 往廉之,具得诬状。福建番客杀人,复命辰往,止坐首恶,释其余。南京敕建报恩寺,役囚 万人。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

2、验。无实,无一得罪者。谷庶人谋不轨,复命辰察 之,尽得其踪迹。正统二年,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1)蜚语言役夫谤讪,恐有变,命辰往验。 译文: (2)奉命振南畿、河南饥。时河堤决,即命辰伺便修塞。 译文: 答案(1)有流言说役夫诽谤朝廷,恐怕发生变故,朝廷命郑辰前往调查。 (2)(郑辰 )奉命赈济南畿、河南的饥荒。当时黄河决堤,就命郑辰趁便修复堤防。 参考译文 郑辰,字文枢,浙江西安人。永乐四年(1406) 中进士,后被授予监察御史一职。江西安 福的百姓报告有人谋逆,朝廷命郑辰前往查访,全部查清诬告的情况。福建外番杀人, 又命 郑辰前往。 郑辰只将首恶治罪,其他的都释

3、放了。皇帝下诏在南京建报恩寺,役使囚犯上万 人。有流言说役夫诽谤朝廷,恐怕发生变故,朝廷命郑辰前往调查。谣言不合事实,没有一 人获罪。谷庶人图谋不轨,又命郑辰察访,郑辰全部查清了他的情况。正统二年(1437),郑 辰奉命赈济南畿、河南的饥荒。当时黄河决堤,就命郑辰趁便修复堤防。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摽字显进, 正平高凉人也。 时东魏迁邺, 太祖欲知其所为,乃遣摽间行诣邺以观察之。 使还,称旨,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 慰抚之。保定四年,迁少师。其年,周军围洛阳,诏摽率义兵万余人出轵关助之。然摽自镇 东境二十余年,数与齐人战,每常

4、克获,以此遂有轻敌之心。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 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摽以众败,遂降于齐。摽之立勋也,有慷慨壮烈之志,及 军败,遂就虏以求苟免。时论以此鄙之。(选自周书 列传二十六,有删改) (1)稽胡恃险不宾,屡行抄窃,以摽兼黄门侍郎,往慰抚之。 译文: (2)时洛阳未下,而摽深入敌境,又不设备,齐人奄至,大破摽军。 译文: 答案(1)稽胡依仗 (凭借 )险峻的地势不归顺朝廷,多次进行掠夺偷盗,(太祖 )让杨摽兼 任黄门侍郎一职,前去慰问安抚他们。 (2)当时洛阳还没有被攻下,然而杨摽深入敌境之内,又没有设置防备,齐兵突然到达, 大败杨摽的军队。 2 解析(1)“恃”,“宾”(译

5、成“不归顺朝廷、不臣服、不称臣”),“抄” (译成“掠 夺、抢夺、抢劫、劫掠”等),省略句补足主语,句意对。 (2)“洛阳未下”为被动句式,“而” (译成转折关系, “但是、却、然而”),“设备”, “奄至” (译成“忽然到达、急速到达、偷袭”),句意对。 参考译文 杨摽字显进,是正平郡高凉县人。当时东魏迁都邺城,太祖想要知道他们做什么,于是 派遣杨摽从小路到邺城来仔细察看他们的情况。杨摽出使回来, 报告的事情合乎皇上的心意, 被授予通直散骑常侍、车骑将军。稽胡依仗(凭借 )险峻的地势不归顺朝廷,多次进行掠夺偷 盗, (太祖 )让杨摽兼任黄门侍郎一职,前去慰问安抚他们。保定四年,杨摽被任命为少

6、师。 这年, 周朝大军包围洛阳,太祖下诏让杨摽率义军一万多人从轵关出发辅助攻打洛阳。然而 杨摽自从镇守东境二十多年,数次与齐人作战,常常战胜,因此就有轻敌之心。当时洛阳还 没有被攻下,然而杨摽深入敌境 之内,又没有设置防备,齐兵突然到达,大败杨摽的军队。杨摽因为军队战败,于是向 齐军投降。 杨摽起初建立功勋时,有慷慨壮烈的志向,等到军队战败,就投降敌人求得苟且 免死。世人因此轻视他。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杨云翼,字之美。兴定三年,筑京师城,役兵民数万,夏秋之交病者相籍,云翼躬自调 护,多所全济。军兴以来,入粟补官及以战功迁授者,事定之后,有司苛为程式,或小有不 合辄罢去,云

7、翼奏曰:“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 当时朝士,廷议之际多不尽言,顾望依违,浸以成俗。云翼尝患风痹,至是稍愈,上亲 问愈之之方,对曰:“但治心耳。心和则邪气不干,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 莫不一于正矣。”上矍然,知其为医谏也。(选自金史 杨云翼传 ) (1)赏罚国之大信,此辈宜从宽录,以劝将来。(4 分) 参考答案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解析:“赏罚国之大信”,判断句,1 分;“劝”,鼓励、激励、劝勉、勉励,1 分; 大意 1 分;“信”“录”“将来”三处译对两处即可得1 分(“信”可译为“信用”“诚信” “信誉” “威信”,

8、 “录”可译为“录取”“录用”,“将来”可译为“后人”“未来的人” “以后的人” )。 (2)治国亦然,人君先正其心,则朝廷百官莫不一于正矣。(4 分) 参考答案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 一在正道上的了。 评分建议第一个“正”,可译为“端正”(或“使端正”)“摆正”“匡正”“放 正”“使正直”,1 分;“一”,统一,1 分;第二个“正”,正道,1 分;大意 1 分。 参考译文 杨云翼,字之美。兴定三年,在京师修筑城墙,役使士兵、百姓几万人。夏秋之交,染 病的人接连不断,杨云翼亲自给病人调药护理,保全救活了许多人。自从战争开始以来,因 交纳粮食补官或因战

9、功而得以升迁的人,战事平定以后, 有关机构设了许多繁琐苛刻的考核 程序,只要稍有不合的,就会被罢免撤职。杨云翼上奏说:“赏罚是有关国家信誉的大事, 对这些人应该从宽录用,用来鼓励将来的人。” 3 当时的朝臣, 在朝廷商议大事的时候大多不把自己的意见说完,他们瞻前顾后, 迟疑不 决,渐渐成为一种风气。杨云翼患了风痹病,到此时逐渐痊愈了,皇帝亲自询问他治愈这种 病的方法, 杨云翼回答说: “只要治疗心就可以了。如果心态平和, 那么邪气就不能触犯了。 治理国家也是这样,做皇上的先端正自己的思想,那么朝廷百官就没有不统一在正道上的 了。”皇帝听后感到震惊,知道他是用医道来进谏。 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常

10、见误区 【错译举例】 下面译文中画线的词语都属于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问题,请分析其不准不通的原因并 改正。 1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译文: 晋国侯王和秦国霸主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联盟 的情况下又与楚联盟。 分析改正:“晋侯”“秦伯”属专有名词,不需要翻译。强行翻译,必损文意。 2(晏)婴之亡,岂不宜哉? 译文:晏婴的逃亡,难道不应该吗? 分析改正:句中的“之”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该译出,更不该译 为“的”。这叫该删不删,影响语意。 3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译文:想起他们的祖父,冒着风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

11、了很少的一点土地。 分析改正:句中的 “祖父” 是两个词,指 “祖辈和父辈” ,须拆开翻译。这叫该拆不拆, 以今译古。 4(阳城 )服用无赢副 (衣服没有多余的),客或称其佳可爱,辄喜,举授之。有陈苌者, 候其得俸,常往称钱之美,月有获焉。 译文:有一个叫陈苌的人,等到自己领到俸禄的时候,总是到阳城那里称赞钱的美好, 这样又能从阳城那里得到一些钱。 分析改正:第一处是代词“其”误译,应指“阳城”。这叫代词不可误用,否则指代不 明。第二处漏译了“月”字。“月”应译为“每月”。翻译讲究字字落实,漏译必害原意。 5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译文: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使他们振作,

12、有什么不可以? 分析改正:“振”是个通假字,通“赈”,赈济之意。这叫不辨通假,错译该字。 6昔秦伯嫁其女于晋公子,令晋为之饰装,从衣文之媵七十人。 译文:跟随的穿着华丽衣服的侍妾有七十人。 分析改正: 译文有两处语意不通。一是“从”是使动用法, 使跟随。 这叫不辨活用, 改变原意。二是“七十人”作为数量短语定语应调至中心语“媵”前。这叫该调不调,不合 规范。 4 7礼部贡举,岁所得士,先生弟子十常居四五。 译文:礼部主办的贡士考试,一年中所录取的人才,胡先生的弟子往往占到四五成。 分析改正:“岁”是名词活用为状语,“每年”,不是“一年”。这也是不辨活用,改 变原意。 8(韩)信乃解其缚,东乡坐

13、,西乡对,师事之。 译文:韩信于是解掉他的绑绳,向东坐着,向西面对,按照老师的礼节侍奉他。 分析改正:画线句表意不明,谁“坐”?谁“对”?原句省略了主语,应为“他(指广 武君 )面朝东坐着,韩信面朝西对着”。这叫当补不补,表意不明。 9(孔君 )属文布纸,谓为方思,而数百千言已就。 译文:孔君写文章铺开纸,说是才思考,而几千字的言论已经完成了。 分析改正: 画线处有两个问题。一是“言论” 和“完成” 搭配不当, 有语病。 其实,“言” 指字,代指文章。二是漏译了“百”字,虽只一个字,但这个小细节不能忽视。这叫实词未 字字落实。 解决句意不准、文意不通的重难点: (一)坚持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4、,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原则 直译和意译是翻译的两种基本方法。 直译,就是严格按照原文的词句进行翻译,有一词一句就译一词一句(个别失去实在意 义的虚词除外 ),而且词句的次第也不能更改。直译要“一对一”地进行翻译,要竭力保持 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也和原文一致。所谓“直译为主”,就是能够直译的词句, 要尽量直译。 意译, 是指按照原文的大意灵活变通地进行翻译。意译不拘泥于原文词句,可以根据现 代汉语的表达习惯采用与原文差异较大的表达方法。 所谓“意译为辅”,就是适当采用意译的方法。由于文言文句式灵活,省略句、倒装句 较多, 而且词类经常活用,有时直译会使句子不通顺或表意不够明确。在这种情况

15、下, 自然 不能被原文束缚,机械地采用直译,而是要采用意译,使句子语气顺畅,意思明确。意译, 多用于一词或短语的翻译。尤其是使用了比喻、借代手法的词语,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 就会发生变化,这就需要借助意译,将其准确译出。 翻译下列句子,体会“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翻译原则。 10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 译文: 答案适逢 (双方有 )使者车马往来频繁,元军邀请(我国 )掌权的人相见。 解析注意“辙”的借代义;“北”,对元军的蔑称。这两处用意译。 11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译文: 答案实在没有料到我能回到宋朝,又见到皇帝、 皇后, 即使立刻死在故土,又遗憾什

16、 么呢! 5 解析 “衣冠”“日月”“旦夕”“丘首”这些词语须意译。 12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译文: 答案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那种形势下(我们两人 )不会一起活下 来。 解析 “两虎共斗”为比喻说法,须连本体一同译出。 1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译文: 答案(我)料想元朝也还是可以凭借言辞说动的。 解析“意”,料想;“可以”,可以凭借;“口舌”为借代手法。 (二)坚决避免硬译和误译问题 所谓“硬译”,就是在明知无法翻译的情况下强行翻译。碰到这一问题,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它可能是专有名词(国名、人名、官名、器物名、帝号、年号、度量衡等),另一种是 它可能是疑难词。这时,只要结合一下语境就明白了。当然,还要靠平时文化常识的积累。 误译属常见现象,有的属于个别词语的误译,有的属于表述不当。有两种情况:一种是 不能理解整个句子的含意,对此, 需要联系语境及译句与上下文关系推断大意;另一种是以 为自己理解了, 其实理解错误, 回避这种失误的方法就是要提高警惕性,必要时当需整体理 解全文,翻译时力求思维严谨。 边练边悟 请指出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的译文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