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课堂PPT)

上传人:日度 文档编号:144110650 上传时间:2020-09-06 格式:PPT 页数:309 大小:1.6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方剂学(课堂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09页
方剂学(课堂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09页
方剂学(课堂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09页
方剂学(课堂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09页
方剂学(课堂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0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方剂学(课堂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方剂学(课堂PPT)(30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方 剂 学 绪 言 一.概念 1.方剂学:方剂学是研究治法与方剂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的配伍规律、立法原则、分类、治法、和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2.方剂: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设立治法,按照组方原则选择药物,妥善配伍,斟酌用量,确定剂型,规定用法,通过这些法度制定的方子叫方剂。,。 二.方剂学的地位、重要性和研究范围: 1.地位、重要性:方剂学是中医学中理、法、 方、药四环节之一,是其中“法”的具体体现,“药”的具体运用。也是辨证论治中“治”的具体体现。它是中医基础理论课、中医诊断学、中药学、中医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课。 2.研究范围:即方剂学定义。 3.学习方剂

2、学参考书目:古今名医方论、医方集解、医方考、成方切用、绛雪园医方选注。,3.名词解释: 经方:指汉代之前医著中的方剂。专指 黄帝内经和仲景之方。专指仲景之方 时方:仲景之后的各家之方。 成方:成熟、完善、有效、医书有载的,并后世 家所公认的方剂。 禁方(秘方):秘而不传的方,三.方剂的形成与发展: 1.方剂的形成: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的医药知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到底成于何时尚无定论。 2.方剂发展过程中的几部代表作:,8,第一章方剂与治法 一、治法:即治疗方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针对性的采取的最为贴切的治疗方法. 二、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即所谓“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3、”。即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1、从产生来说:“方先于法,法源于方”,即先有 方后有法, 如五十二病方。 2、当方剂学形成之后:“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即法是制方的依据,方是法的具体体现,无法 则无方,二者不可分割,三、治法的源流:源于内经(内经阴阳应象大论)充实伤寒杂病论后又经历代医家不断补充,至清代程钟龄在他的代表作医学心悟中作了高度总结概括,正式提出了“八法”之名-汗、吐、下、温、清、消、补、和。 四、八法之间的关系:即清代程钟龄在它的代表作医学心悟中所言:“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五、八法的含义: 1、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之邪随汗

4、而解的治疗方法。-在此请注意:所谓“汗法”不应单纯地理解为发汗的方法,因为本疗法除可治疗外感初起邪气在表之外还可治疗: 麻疹初起-透疹 温病初起-透毒 疮疡初起-透邪 凡轻清宣透,可解除在表 疟疾初起-透邪 六淫之邪的方法都应叫“汗 泄泻初起-透邪 法”,确切地应叫“解表法” 咳嗽初起-宣肺止咳 水肿初起-宣肺利水,和法:通过和解或调和以祛除病邪的方法叫和法。 治疗的病位:半表半里或脏腑之间,阴阳之间, 表里之间 1.狭 义和法:和解少阳,用以治疗少阳病的方法 -小柴胡汤 2.广义和法 和解表里柴桂汤 调和寒热半夏泻心汤 调和肝脾逍遥散、痛泄药方 和解少阳少阳证、小柴胡汤 脏腑失和:肝脾不和,

5、肠胃寒热错杂 表里同病:太少两感柴桂证,消法:具有消导和散结功能,使气血,痰食水 虫等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治法叫消法。 1.狭义:单指消食化积,治疗饮食内停,食积不 化的治法,如消导剂。 2.广义:指理气法,理血、祛寒、祛湿、祛虫、 消食、化痰、利水等等能使有形之邪渐 消缓散的治法。,13,第二章 方剂的分类(自学) 一.分类的意义: 迄今为止方剂已有十余万首,不分类如何查找、使用、记载?故意在便于查找、记忆、学习、使用。,二.历代分类法:(请自己看书,并填写下列表格),第三章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一、组方的意义: 1、加强作用,增强疗效 相辅相成:如知母、黄柏,单用不具备泻火养 阴的作用,

6、合用增强此作用。川楝子、元胡都入 肝经,疏肝气、调肝血,相合则疗效增强数倍。 补中益气汤中黄芪为君,其有5大作用:固表、益气、利水、升阳、托毒生肌,单用黄芪升阳作用较弱,加入方中,使此方升阳作用明显增强,可兴奋子宫、平滑肌,如此方去黄芪 则无此作用。 相反相成:如左金丸,黄连、吴茱萸-疏肝解郁、清泻肝火。吴茱萸引黄连入肝经,从而相互牵制,克服了过于温燥、过于苦寒的弊病。,2、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生姜、半夏相配克服了半夏的毒性。常山截疟,单用则致呕的副作用剧烈,配伍在截疟七宝丹中则致呕的副作消失,且截疟的作用增强。 3、随证加减,全面兼顾,扩大适用范围,便于临床运用 明末傅青主以四物汤为底,加减

7、变化通治妇人经带胎产四大证。 二、组方原则 何为组方原则:是组方的模式,是处方之规矩,由君、臣、佐、使组成,始见于内经。,17,君药: 针对主病、主因或主证起主要作用的药物,是方剂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君药的配备:结合辨证,选择最针对病因及主证的、作用最全面的、性能最强的、药力最大的药物。一般选12味,用量应大于臣、佐、使药。应为全方作用的中心。,18,臣药: (1)辅助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其力小于君。 如:麻黄汤(麻桂杏草)用桂枝助麻 黄发汗力更强,成为“发汗解表之峻剂”。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石膏君,辅以知母,则退热作用 ,否则退热作用

8、则大减。,1兼证:与主证不同系列的症状。 小青龙汤 主证:外寒(外感表实)为急为主,为因为本 麻桂为君,外表发汗。 兼证:内饮(寒饮停肺)素有水饮-干姜、细辛 为臣。治兼证温肺化饮 助君药发汗表。 2设立臣药的原则: (1)一般臣药与君药相须为用。即性味功能相同,相辅相成可增加疗效。 如:君:麻、桂臣:干姜、细辛小青龙 汤君臣皆为辛温之品,(2)或性味功效不尽相同,但相使为用,以增强 疗效 桂枝汤君:桂辛温 臣:芍酸苦甘凉 阴 调和营卫 (3)决定君药的作用趋势 麻黄(君) 发汗桂枝(臣)麻黄汤 表实、发汗解表 平喘杏仁(臣)-三拗汤喘咳、宣肺平喘 利水翘、赤小豆(臣)麻黄连翘赤小豆 汤宣肺利

9、水消水肿,21,(4)不能单独理解为是君药的药力相加: 如:止痉散:全蝎、蜈蚣用量:3:1搜风力最强。搜风止痉4,而为67倍(研末冲服:治急慢惊风, 破伤风等痉挛抽搐,角弓反张熄风止痉) (5)根据病情需要选用:相须(简单病证)、相使(复杂病证)。一般选12味,最多34味,22,佐药: (1)佐助: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 (2)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3)反佐药:根据病情需要(病重邪甚,可能拒药)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佐药的药力小于臣药,一般用量较轻。 总之:佐药一般不可能具备三方面功能,应根据病情选用一某方面的佐药。一般

10、佐助、佐制用得较多,小青龙汤 君:麻桂主证:风寒表实解表发汗 臣:干姜、细辛兼证:寒饮停肺温肺化饮 佐助 :半夏辛温性燥,辛散以助君解表,性温燥 以助臣化痰燥湿蠲饮 佐制: 五味子:性温酸收敛气,助臣药止咳 芍药:性微寒滋润,和营养血 二药制约君臣温燥之性,以防诸辛温燥散之 品,耗气伤津。,反佐:白通加猪胆汁汤真寒假热、戴阳、格阳 真寒:四肢厥逆,下利清谷,脉绝-附、姜、葱白 假热:面赤口干、烦燥反佐猪胆汁(苦寒), 以制约大剂辛热之品伤阴耗气,又可引虚阳 复归于阴中,回阳固脱,阴阳顺接,汗止厥 回,脉即来复。 使:(1)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以达病所的药。 (2)调和药:即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

11、物。 调和药味:校味,以利服用。 调和药性过烈。 使药的药力较小,用量亦轻。,三、为何运用组方原则? (1)使组方目的明确、主次分明、多而不杂。 (2)方中必有君药,但其它药不一定俱全,如独 参汤。 (3)君药用量大,臣药味数略多于君药。 (4)佐使药因需而用。 四、什么是标准的方剂? (1)方剂能体现辨证论治的精神。 (2)能体现正确的治法。 (3)符合组方原则。 (4)用法用量,剂型能切合病情。 (5)有良好的疗效,无付作用或付作用降低到最 小限度。,26,五、方剂组成的变化(成方的变化) 1为何要变化:方既有严格的原则性,又有极大的灵活性,也必须有灵活性。因为:病证千变万化,兼挟不同。体

12、质强弱不同。性别男女、老少不同。季节,地域气候不同。因此,必须变化。学方在于学法,师其法而不泥其方方须切合病情,才能治疗有效。 2方剂组成如何变化?(1)药味加减。(2)药量加减。(3)剂型变化,(1)药味加减: a、随证加减:主证不变,主要配伍不变,只是增 减次要药物(佐使药) b、配伍变化:主证变化,则主要配伍随之变化 麻黄 桂枝风寒表实 石膏肺热喘咳证 杏仁、甘草肺寒喘咳 杏苡风寒痹证,(2)药量的变化: a、量变:病情轻重不同附子、干姜、甘草 四逆汤:脉微细真寒无假热1枚、1.5两、2两 通脉四逆汤:脉微欲绝真寒假热,格阳戴阳 大1、34、2 b、质变:主证、治法改变 黄连量吴茱萸左金

13、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 治肝热犯胃之胃痛 黄连量吴茱萸玉连丸温肝暖胃止胃痛、 治肝寒犯胃之胃痛 桂枝汤:风寒表虚 营卫不和:桂芍之比:3:3 桂枝加芍药汤:肝木克脾-腹满时痛桂芍:3:6 桂枝加桂汤:奔豚气-心阳不能下蛰于肾,肾寒 上冲-桂芍:5:3,(3)剂型的变化:组方的药物不变,只是剂型攻变,一般主要用于病势的缓急。 3组方的步骤:辨证 立法 按组方原则选药 确定用量 选择剂型 制定用法按以上步骤组成的方剂才为标准的方剂。 第四章、剂型和用法(自学) 一、剂型:重点掌握:汤、散、丸、膏、丹、注射剂、胶囊、冲剂、的特点。 二、用法:煎煮火候、时间、服药时间。,解 表 剂 【定义】凡以解表药

14、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属八法中的汗法 【立法】 “因其轻而扬之”-病邪轻、病情轻、病位浅,“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作用】发汗、解肌、透疹 发汗:直接开泄毛孔,使表邪从汗而出。 解肌:作用缓和的发汗方法,解除肌腠之邪的方法。 【适应证】表证:外感风寒、风热、温病初起、麻疹初起、水肿初起、疟疾初起、痢疾初起、疮疡初起,凡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脉浮者。,【分类】根据体质及表邪性质(寒、热)不同分三类。 1辛温解表祛风解表、渗湿风寒、风湿表证 证(水肿、痢疾初起亦多用)-麻黄汤、桂枝汤 2辛凉解表疏散风热、透疹风热表证 (麻疹初起、疮疡初起)桑菊饮、银

15、翘散 3扶正解表散表补虚扶正正虚外感 败毒散 【使用注意】不宜久煎 温覆保暖、取微汗 辨清表里 先后缓急 禁忌:虚证水肿、麻疹已透、疮疡己溃、阳证痢疾,吐泻失水者禁忌使用。,麻 黄 汤 伤寒论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 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苔白、脉浮紧。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组成】麻、桂、杏、草 【方解】 麻(君)辛苦温 ,发汗、解表、平喘 桂(臣)辛甘温、解表散寒,助麻发汗解表 麻桂的比例32发汗力最强 杏(佐)苦辛、降肺气 合麻黄一宣一降 ,调肺平喘 炙草(使)甘温 调和 防麻、桂过汗伤 亡阳,【运用】 为止咳平喘的基础方,经加减可治多种咳喘。 a、风寒表实咳喘原方使用 b、风寒闭肺咳喘去桂三拗汤偏于平喘,加桂偏于解表 c、风寒挟痰湿咳喘去桂加苏子、陈皮、 桑白皮、赤茯苓华盖散 d、风热犯肺之咳喘去桂加石膏麻杏石甘汤 【特点】(1)为经方之典范 (2)为辛温发汗的峻剂,为辛温解表的代表方(3)为治外感风寒表实证重证之要方,代表方。(4)止咳平喘的基础方。(5)麻桂的比例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