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国有经济讲义

上传人:卓****库 文档编号:143738867 上传时间:2020-09-01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6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国有经济讲义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国有经济讲义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国有经济讲义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国有经济讲义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国有经济讲义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国有经济讲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国有经济讲义(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国有经济讲义国有经济讲义假如不考虑每个国家的特殊情况,仅从理论而言,国家需要国有企业的理由大概基于以下几点:一是为社会提供质优价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二是弥补市场失灵,防止市场出现大幅波动;三是作为政府干预经济的手段,贯彻政府的某些意图。当然,现实中每个国家的国情不同,国有企业的分布和形态也不一样,一些国家国企的比重较多,一些国家国企的比重较少,像美国一样几乎没有国企的国家很少。对中国来说,存在大量国企的一个特殊因素,是国企乃的经济基础。或如指导意见所说,国有企业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国企理论上属于全民所有,这就

2、决定了国企存在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的分配公平。因为如果任由市场自发机制起作用,会导致社会出现不公,而为最大程度促进社会公平,所以人类就发明了国企这种形式。故从价值尺度而言,国企的存在是为满足社会公平需要。从上面提到的三点理由来看,也可以把它们归属于公平的价值范畴。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习近平在2014年8月18日召开的中央深改组第四次会议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和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

3、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2015年7月,习近平在吉林调研时强调,“国有企业是推进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要坚持国有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不动摇,坚持把国有企业搞好、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不动摇。”7月17日,习近平在长春召开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时再次明确,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企业治理模式和经营机制,真正确立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增强企业内在活力、市场竞争力、发展引领力。二、我国国有经济的形成与发展(一)我国公有制经济前身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全国有民族工业企业123万家,职工164万人,民族商业资本13万家,从业人员99万人,在全国工业总产值中,民族工业约占45

4、%。而代表官僚买办资本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财富约为200亿美元,其控制的银行为2448家,占全国3489家银行总数的三分之二;其掌握的工业资本也占全国的三分之二;在工业交通的固定资产总额中,则占80%,官僚买办家族控制工业掌握了全国钢铁的90%,电力的67%,布机的60%以上,还垄断了全国的铁路和航空。(二)国有企业的成长与探索阶段1、形成时期(1949-1952)最初国有企业的来源主要有四个途径:一是为了支援战争和保障供给,各抗日根据地创办的一些公营企业;二是没收官僚资本主义企业,并通过民主改革使之转变为国有企业;三是没收敌伪工业,主要是帝国主义在中国创办的企业,伪满和汪伪政权的企业;四

5、是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将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为国有企业。2、成长时期(1953-1957)在“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国有经济的总投资为612亿元,建立起一大批工业化所需而在我国基础又十分薄弱的基础工业,形成一批国家建设投资的国有工业企业。由于受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我国经济接受苏联的援助,同时也接受了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和国营企业制度,随着国有企业队伍的日益庞大,为日后成为国家的“包袱”埋下了隐患。3、彷徨时期(1958-1965年)从1957年底开始,我国开始对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调整企业的隶属关系,将中央各部管理的企业大部分下放到地方,虽然是将权力下放,但国有企业仍受行政管理,不可

6、能解决企业活力的问题,反而还造成了企业归属关系的混乱,到1960年初,大多数下放到地方管理的企业又重新收归中央管理,国企改革以失败而告终。4、停滞时期(1966-1978年)1970年,国有企业开始了第二次改革,此次改革扩大了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中央开始彻底下放所属工业企事业单位,扩大地方的计划权,地方以计划权为核心的管理权的不断扩大。第二次国有企业改革重蹈了第一次国有企业改革的覆辙,酿成了当时被称为“三突破”的大混乱。陷入了“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一死再放”的怪圈。(三)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阶段1、放权让利,两权分离(1979-1992年)1978年10月,四川的气温已开始转凉,

7、但是宁江机床厂的部分职工却收到一份额外的暖意。除了工资,他们破天荒的得到一些奖金。对于该厂来说,除奖金外,还有一件大事-获得了自行销售产品权。随后4个月,该厂便承接了1400台机床的订货。此后几年该厂业绩上升,1981年资金利润率比1979年增长77%,劳动生产率增长37.7%。当时的职工可能不会想到,自1980年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开始,国企改革风雨兼程,而又争议纷纷,但却从未停滞。1979年年初,国家在北京、天津、上海选择了8家企业作为扩大自主经营权的试点,拉开了放权让利的序幕,极大调动了企业的积极性,到1980年,试点企业已经扩大到6000多个。1983年实施“利改税”政策,明确

8、了国家和企业之间收入与权力的分配。国企市场主体地位渐明:“请给我们松绑”1978年改革伊始,现在的国有企业还被叫作国营企业,政府直接负责掌握企业的人财物、产供销。管理僵化、效率不高、员工积极性不强,国企改革迫在眉睫。继四川之后,国企改革在全国多点开花。1979年5月,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8家企业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改革试点。部分企业试行利润包干制度,在分配上试行“利润留成”、“盈亏包干”、“以税代利、自负盈亏”等形式。1984年,福建55位厂长发表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书。文章称,“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之后,厂长负责制应

9、运而生。再后来,部分国企开始尝试承包制、租赁制、资产经营责任制等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形式。1980年,国营工业企业利润留成试行办法发布1982年,关于国营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的决定发布1983年,国务院批转关于国营企业利改税试行办法198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1985年,企业破产法草案通过试行1987年,石家庄造纸厂厂长马胜利成为“企业承包第一人”1991年,山东诸城市探索国企产权实验,通过股份制、股份合同制等形式将国营或集体企业出售给个人1992年,国务院发布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件这些改革形式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员工积极性。但是,随后几年国企的表

10、现依然不及预期,特别是与刚进入中国的外资相比,没有竞争力,甚至与新兴的乡镇企业比也缺乏效率。而当消费与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形势恶化时,政府部门的紧缩政策又收回已下放的权利,这也造成了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怪圈。这一阶段的放权搞活并没有触及体制层面的根本性问题,而只是通过频繁的政策调整来调动员工积极性。进入90年代,国企亏损的问题依然严峻。有资料称,当时近三分之一的国企亏损,另有三分之一的国企不赚钱。如何提高效益,成为当务之急。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国企改革也转向更为根本性的所有制层面。股份制改造,国企兼并、重组、破产和出售逐渐掀起高潮。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993

11、-2002)早在80年代后半期,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厉以宁就呼吁推行股份制。十四大报告也指出,股份制有利于政企分开、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和积聚社会资金。到1992年,全国股份制试点企业发展到3700多家,其中有92家在证券交易所公开上市。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国有企业改革是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开始走向以制度创新为主。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要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抓大放小,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形成企业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1994年,公司法正式颁布1996年

12、,国家经贸委宣布“抓大放小”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2年,十六大指出继续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改革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股份制改革在形式上向现代企业制度迈进了一大步,但国有股一股独大、所有者虚置监管不到位等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此时,将国企私有化、产权到民的呼声渐起。国企通过出售或管理层收购(MBO)等方式转变为私人所有或控股的民营企业。在广东,美的通过MBO从集体企业变成民营,TCL通过增量改革从市属企业变为民营资本控股的企业。原国资委商业科技质量中心主任卫祥云曾说,这轮改革,国企都得到机会强身健体,存活下来的国企,大多集中在了自然资源

13、垄断领域,效率得到一定提高。但是这种方式的改革从一开始就面临是否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质疑。香港学者郎咸平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质疑顾雏军在收购活动中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将争论和质疑之声推向高潮。此后,MBO基本被叫停,以改变所有制为形式的改革基本停滞。3、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2003-2012年)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的要求,推动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进一步提出,要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国资委掌舵的十二年

14、:“不是你调就是我调”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的成立,在国企改革道路上具有分水岭的意义。国资委扮演国企出资人角色,承担对国企的监管职责,负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资委的成立解决了此前九龙治水的问题,由国资委集中了国企的监管权力。”郝玉峰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说,“另外,国资委的成立也意味着我们对国有企业的理解发生了变化,不仅管企业,更重要的是要管资本的概念开始显现。”面对当时国企私有化的争论,国资委首任主任李荣融上任不久就表态:国有企业无论怎么改,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是不会改的,196家央企绝不会私有化。到目前,国资委已掌舵国企12年,在这12年中,国资委推动国企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建设,加强

15、监管,另一方面,通过整合重组推动国企做大做强。国资委成立伊始,就在国有独资央企中建立董事会制度,宝钢集团等成为我国中央企业中第一批有规范的公司董事会的企业。或许是因为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总裁陈久霖在期货市场投机,导致公司巨亏5.5亿美元,对国企的有效监管引起了高层的重视。随后,独立董事、监事会等机构也逐渐完善起来。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国资委面向全球公开招聘国企高管,首次打破了国企高管行政任命的方式,7位通过公开招聘竞争的高管走上国企管理岗位,随后几年,共有几十位公开招聘的高管为国企带来了新鲜血液。在国企整合重组、做强做大上,国资委可谓不遗余力。“必须在两年时间内,使中

16、央企业成为各行业的排头兵。达不到的趁早找对象,否则肯定要调整,不是你调就是我调!”李荣融就曾如此宣称。李荣融的话掷地有声,10多年来,央企从196家集中到目前110家。但是央企的资产总额却快速增长,从7.13万亿增加到2013年的35万亿,税后利润从3006亿增加到2013年的1.3万亿。今年世界500强企业中,央企数量增加到47家。从资产的绝对数量来看,国资委成立以来的12年,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都取得了较大的增长。2003年,国务院国资委成立,颁布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2003年,央企首次面向全球公开招聘高管。2004年,国务院国资委在宝钢等央企进行董事会试点2007年,央企开始上缴部分利润2008年,国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