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学案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368514 上传时间:2017-10-31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72.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学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学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学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学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考考纲:(1)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2)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3)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考点一 西周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分封的对象和主体:王族(主体) 、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姻亲等 分封的内容:土地、人民、爵位权利:分封卿大夫、设置官员、建立军队、征派赋役。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影响:(积极)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国家政权逐渐由松散走向严密,西周扩大了统治区域。 (消极)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很大的独立性,易形成割据局面。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混战。例 1在周代分封制下,墓葬有严

2、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分封制度2、宗法制目的: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内容: 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是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者;按血缘关系的亲疏,形成“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这样的宗法等级,这样就建立了血缘关系与权力地位的对应关系。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作为一种

3、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政治制度,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和灭亡,宗法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宗法观念和意识流传下来。如,重男轻女;修族谱;后代继承父亲的姓氏等。3、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互为表里,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上的体现。4、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主要以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利;王权与神权相结合,具有神秘色彩;诸侯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最高统治者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例 2.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人的”。这反映出贾母A具有男尊女卑的思想 B固守传统的家庭等级观念C具有浓厚的宗法观念 D遵循长幼有序的婚姻礼俗考点二 秦

4、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含义:专制主义:指中央决策方式,最高决策权集于君主一人之手,独裁,专断。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地方没有独立性,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形成原因:经济上,为了维护封建经济基础;政治上,为了巩固国家统一。变化:战国奠基 秦朝建立 汉朝巩固 隋唐完善 北宋加强 元朝发展 明清强化理论基础:韩非子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理论实践基础:商鞅变法,废分封,行县制。 2、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构成: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皇帝制的特点: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三公及其职责:丞相,百官之首,下辖九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副丞相,执掌

5、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朝所沿用,影响深远。郡县制与分封制最大的不同:中央对地方权力的制约不同。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例 3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 ”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主要体现在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例 4清代史学家赵翼据西汉初“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无赖之徒”的现象,认为“秦、汉间为天地一大变局” 。下列主张体现了这种

6、“大变局”的是A废除苛政,休养生息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D以法为教,以吏为师考点三 汉到元的政治制度1、汉武帝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背景、措施和影响背景: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七国之乱” ,中央集权严重削弱。 措施和影响 措施 影响设中朝,重用身边亲信参与军国大事 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颁布推恩令 削弱了诸侯国,加强了中央集权设刺史,监督诸侯王和郡县长官 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例 5秦统一后, “废封建,立郡县” ,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 “分王子弟,以为屏藩” ,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7、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诸侯的权利和义务战国奠基22、隋唐的三省六部制三省及其职责: 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审核诏令;尚书省(下辖六部)执行诏令。既分权,又牵制,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既分工,又协作,提高了工作效率。根本目的和实质:加强君主专制例 6.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3、北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1)措施: 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设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

8、权将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地方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将地方税收的大部分由中央掌控积极影响:改变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消极影响: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例 7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 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4、元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和影响措施:实行行省制度。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 巩固了国家统一;是省制的开端。行省制是中央与地方权力结构不断调整、完善的产物,它并非单纯的中央集权或地方分权。一方面行省拥有军事、经济大权,另一方面行省长官由中央任免,行使权力时会

9、受到中央的节制。例 8.据南台备要记载:“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官钱,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A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B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5、中国古代选官、用官制度发展变化:时期 选官制度 用官依据 影响夏商周 世卿世禄制 血缘关系 贵族垄断了政治权力西汉 察举制 品行(德行) 打破了贵族特权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 压制了人才 隋唐及其以后 科举制 才学 (考试成绩) 有利于人才选拔 科举制A.兴衰:形成于隋朝;完善于

10、唐宋元;僵化没落于明清。明清以前:打破了特权垄断,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明清时期:八股取士, 禁锢了士人思想, 阻碍了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例 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例 10.钱穆在评论中国古代某制度时说,它“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这一制度是A.郡县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考点四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元朝丞相权势过重,以致皇权不稳,内乱屡生;明初胡惟庸专权。措施:裁撤

11、中书省和宰相,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设内阁影响: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内阁职责地位:是帮助皇帝处理国家政务的内侍机构(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在制度上不能统帅六部百司。明内阁与近代西方内阁的本质区别:明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是内侍机构,无决策权;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近代西方内阁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体的组成部分;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对议会负责,手一挥监督;有助于防止专制独裁。例 11明成祖时, “特简(选拔)解缙、胡广、杨荣等直文渊阁,参预机务。阁臣之预机务自此始。然其时,入内阁者皆编、检、讲读之官,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嘉靖以后,朝位班次,俱列六部之上。 ”

12、据此,对明代内阁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辟了入仕做官的新途径 B自设立起即为法定决策机构C六部逐渐成为内阁下属机构 D地位虽有变化但职能基本未变2、清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背景: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措施: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影响: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变化的特点:长期存在着两大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两大矛盾斗争总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集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直至丞相被废除个别例外的情况: 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唐朝中期设节度使;元朝以中书省代替三省例12根据右侧图示及所学知识,军机处是A辅助皇帝行使权力的机构B囊括内阁、六部权力的机构C隶属于皇帝的最高权力机构D总揽全国军政要务的机构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积极影响 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流和融合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作用削弱地方加强中央B.影响(2)影响3容易出现决策失误,形成暴政和腐败 消极影响 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文化专制,钳制人们的思想 ,阻碍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明中期为界,上述影响:积极影响为主(前) ;消极影响为主(后)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