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苏教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龙腾虎掷的稼轩词Word含答案

上传人:迷**** 文档编号:143407049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3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苏教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龙腾虎掷的稼轩词Word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龙腾虎掷的稼轩词Word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龙腾虎掷的稼轩词Word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龙腾虎掷的稼轩词Word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苏教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龙腾虎掷的稼轩词Word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苏教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龙腾虎掷的稼轩词Word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苏教唐诗宋词选读教师用书龙腾虎掷的稼轩词Word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摸鱼儿辛弃疾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内容赏析】此词是一首忧时感世之作。上片描写抒情主人公对春光的无限留恋和珍惜之情;下片运用比喻手法,全词情调婉转凄恻,柔中寓刚。词中表层写的是美女伤春、蛾眉遭妒,实际上是作者借此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愤慨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全词托物起兴,借古伤今,融身世

2、之悲和家国之痛于一炉,沉郁顿挫,寄托遥深。这首摸鱼儿的内容是热烈的,而外表是婉约的。使热烈的内容与婉约的外表和谐地统一在一首词里,这表明了辛弃疾这位大作家的才能。似乎可以用“肝肠似火,色貌如花”八个字,来作为这首摸鱼儿词的评语。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最丰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豪放派代表词人。辛弃疾绍兴三十一年(1161)聚众两千参加抗金义军,次年归南宋,历任建康通判、滁州知州及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他一贯热爱祖国,反对投降,渴望走上前线,抗击金人,但却遭到统治集团的残酷打击,被迫闲居近二十年。辛弃疾是中国文学

3、史上最丰产的著名词人,传世之作六百余首。内容以抗战词、农村词、爱情词、闲适词居多,形式有小令、中调、长调各体,风格兼豪放、婉约之长,成就极高,影响深远。有稼轩长短句,今人又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如入无人之境。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损失极其惨重。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作者路过造口,触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这首词以眼前山水之景道心中国家之悲、今昔之感,为南宋爱国

4、精神深沉凝聚之绝唱。词人采用“借水怨山”的笔法,抒发了爱国志士和广大人民恢复中原的愿望与决心,及对南宋主和派的愤恨和抗金不遂、恢复不成的深悲剧痛。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郁孤/台下/清江/,中间/多少/行人/。西北/望/长,可怜/无数/。青山/遮不/,毕竟/东流/。江晚/正/愁,山深/闻鹧。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此词为登临怀古之作。通篇触景生情,既愤慨统治者不抵抗侵略,又抒发了自己报国志愿不能实现之感慨。上片中的“泪”字,道出了悲凉,“可怜”流露出怨愤。下片中的“毕竟东流去”表现出坚定的信念,末两句则抒发苦闷心情。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你

5、还在等待那片阳光的到来吗?报国无门、请缨无路,又有谁人知晓?你只愿等待皇上的金口一开,便披坚执锐,厉兵秣马,为国杀敌。你还在俯望着那清江水吗?眼睁睁地看着金兵入侵,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你,空有一番武艺却无处施展,只能叹息着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泪。你还在倾听着对岸深山的鹧鸪声吗?这鹧鸪想必了解你的心情,与你“天凉好个秋”的心曲唱和,为你的壮志未酬而抱屈。 1清人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称菩萨蛮“借水怨山”。词人多次提到山水,请反复诵读,体会一下这首词中的山水分别有哪些含义。【答案】水:A.赣江的江水;B.金人逼迫下逃难者的眼泪;C.爱国者抗击金兵、收复河山的强烈意志。山:A.遮住词人望眼的群山

6、;B.一味妥协求和、阻挠抗金的投降派。2“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意是什么?【答案】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诗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3“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千古名句,请简要赏析。【答案】表面的意思是青山虽然可以遮住人们的视线,却阻拦不了人们对中原沦陷区的关怀与思念。其实是运用比兴的手法,用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4这首词写了哪些“愁余”的景象?【答案】“愁余”的景象:(1)郁孤台下滚滚的清江之水(

7、答“战乱中离开家园的行人”亦可);(2)阻隔词人与故都的重重山峦;(3)鹧鸪凄厉的叫声。5本词是辛弃疾任江西提点刑狱之时,有一天他登上郁孤台,即景感事而作。请分析此词是如何就眼前景写心中情的。【答案】眼前景线索心中情清水如泪登台俯视忧心民众青山相遮登台遥望忧心国事江水东流登台所感复国决心日暮鹧鸪登台所闻无限悲痛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辛弃疾原在北方抗金,后因起义军失败而渡江南下。南下之后,南宋小朝廷不仅不予以重用,反而对他有诸多猜忌,但他仍然怀着满腔热切的希望,写下美芹十论上奏皇帝,结果奉行投降主义的南宋政府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为理由而不予理睬。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秋。这年春天

8、,辛弃疾由滁州知府改调江东安抚司参议官,得以再返建康(南京)。这年辛弃疾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就在他登建康赏心亭时,即景生情,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水龙吟。这首词是词人登赏心亭而触景生情的作品。上片写词人登高望远,触景生情,层层推进而委婉地抒发了壮志难酬的苦恨。下片借用典故,抒发了自己的复国壮志和年华虚度、壮志空怀的无奈与悲痛。第1步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韵脚字诵读该词,感知内容。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求田/问舍,怕应

9、/羞见,刘郎/才。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词。【提示】稼轩写此词时三十五岁,南归已逾十年,却长期沉沦下僚,才志难伸,遂借登临之际赋此词,一吐胸中块垒。感情豪而不放,壮中见悲,力主沉郁顿挫。第2步悟读诗情画境不管登过多少高山,不管拍遍多少栏杆,他总以为自己登临的意图无人知晓。在那个山河破碎、故土沦陷的时代,他只求带兵作战,重整旧河山,收复失地。然而,还是与向金国进贡求和的基本国策不合,他被冷落在山水间,作几首抒抒胸臆、泄泄愤怒的豪放词,以此“揾英雄泪”。1“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

10、,登临意”七句,写“江南游子”(词人自称),有何特色?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为何自称“江南游子”?【答案】(1)特色:景物烘托:夕阳残照楼头,孤鸿哀鸣天际,烘托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意境。强烈而极富暗示性的动作刻画:“把吴钩看了”,言复国壮志凌云;“栏干拍遍”,言国事难为,寥无知音。不言忧愤,而忧愤之情自现。(2)形象:在阔大苍茫的背景上,呈现于读者眼帘的是一个忧愤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3)自喻为“江南游子”,表明作者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辛弃疾渡江南归,原是以宋朝为自己的故国,以江南为自己的家乡的。可是南宋统治集团根本无意北上收复失地,对于像辛弃疾一样的有志之士也不看作自己人,对他一直采取猜

11、忌排挤的态度,致使辛弃疾觉得他在江南真的成了游子了。2下片用典,请结合全词说说用典的作用。【答案】用典的作用有:(1)增加了词的容量,使内蕴更为丰厚。(2)语言简练,风格典雅。(3)言近旨远,辞约意丰。(4)以古比今、借古抒怀,表达作者收复中原、鄙视享乐但年华虚度、功业未成的感慨。3分析“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一句饱含了词人何种情感。【答案】“休说鲈鱼堪鲙,尽西风季鹰归未?”这里引用了一个典故:西晋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现在深秋时令又到了,连大雁都知道寻踪飞回旧地,何况“我”这个漂泊江南的游子呢?然而自己的家乡如今还在金人的统

12、治之下,南宋朝廷却偏安一隅,自己想回到故乡,又谈何容易!“尽西风季鹰归未”既写了有家难归的乡思,又抒发了对金人、对南宋朝廷的激愤,确实收到了一石三鸟的效果。4词的结句“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与上片的哪句词相照应?它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义近而相呼应。表达了词人自觉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寂寞惆怅之情。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辛弃疾力主抗金却屡受排挤,但他矢志不渝,仍坚持抗击金人、收复失地的主张,宁可被闲置也不改变自己的主张。因此,他的许多作品,都寄托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这首词编在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里,甲集编于淳熙十五年,可知这词必作于淳熙十五年之前。淳熙十五年,作者四十九岁,他被迫退休于信州上饶(今江西上饶),已经六七年了。词中所谓的“灯火阑珊处”,可能也就是作者那时在政治上被排斥的境地的写照。元历,农历正月十五之夜,也称元宵节、灯节。词中通过元夕节对“她”的追寻,寄托了词人虽然仕途失意,却是宁固其穷、不改其节的情操,表现了词人不愿随波逐流、不改其志的美好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幼儿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