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血管疏理术技术操作规范

上传人:万**** 文档编号:143406164 上传时间:2020-08-2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血管疏理术技术操作规范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经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血管疏理术技术操作规范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经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血管疏理术技术操作规范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经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血管疏理术技术操作规范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经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血管疏理术技术操作规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血管疏理术技术操作规范(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经乙状窦后入路面神经血管疏理术技术操作规范【适应证】1经系统内科解痉药物治疗而不能缓解的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影响正常社交、工作与生活,要求外科治疗者。2无明确致病诱因,经系统检查未发现面神经受器质性病灶损害而有顽固性面肌痉挛者。【禁忌证】1有全身性慢性疾病或因高龄不能耐受手术治疗者。2有血液病、局部感染等外科禁忌证者。3有Bell麻痹,Hunt综合征或外伤史的病例,宜选用其他方法治疗。4对“开颅手术”具有严重恐惧心理或不能主动配合者。【操作方法及程序】1麻醉。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但以全身麻醉较好。2体位。平卧或健侧卧位,术侧耳后区向上,便于手术操作与观察。3切口。耳后发际内做弧形或“”形切口,

2、深达乳突及枕骨面,并沿骨面分离,显露出顶切迹与乳突尖连线后的骨面。4开骨窗。在颞线与乙状窦投影线的后下方骨面钻孔达硬脑膜面并依次开类圆形骨窗253cm。5切开硬脑膜。先快速输入20%甘露醇250ml,并有尿液800ml以上时,用脑膜刀按弧形或Y形切开硬脑膜,用脑棉轻压小脑组织,慢慢放出脑脊液,至小脑缩小、移位。6显露桥脑小脑角。在显微镜或内镜下将小脑半球轻轻向中线内侧推压,沿乙状窦脑膜内侧进入颞骨岩部后颅窝面,分离软脑膜,再向中线推进,即可在颞骨岩部后面,看到内听道口及由此出颅的、颅神经和前下小脑动脉,面神经位于位听神经的前内侧,前下小脑动脉常形成血管襻,内听动脉由弯曲部分出,与、脑神经伴行。

3、7神经血管解压术。在显微镜或内镜下,细心检查桥小脑角池内血管与神经的关系,是否有压迫,是否形成压迹,在什么部位,用钝性神经钩或剥离子小心分离,并放入筋膜片或Teflon膜将其隔离,免再接触。8面神经疏理术。术中未发现血管对神经明显压迫或将责任血管移开之后,用弯针刺入面神经干中,顺纤维走行方向进行疏理,可以根据需要在不同层面多次进行,直至确认痉挛消失和出现轻度面瘫。9冲洗术腔,确认无出血征,及异物存留,注射用生理盐水充满术腔,用无创缝线连续缝合硬脑膜,将取出的骨组织复位。10分层缝合皮肤切口,加压包扎。若能确定止血彻底,不必放引流。11预防术创感染药,可在术前1d及术后使用。【注意事项】1严格掌

4、握适应证,对心、脑血管功能不全,有出血倾向者慎重施术。2切开硬脑膜推压小脑半球显露桥小脑角池,应在静脉给脱水降颅压药生效之后缓慢、轻揉操作,避免小脑组织损伤。3寻找和分离责任血管要全面观察,避免触及位听神经及其他动静脉,努力实现“无血操作”。第二节面神经减压术面神经出颅时,穿行于颞骨的弗氏管内,临床解剖学常将其划分为迷路段(含膝状神经节)、水平段(鼓室段)和垂直段(乳突段),全长2635mm,各段管腔内径不同,以迷路段的内口最狭窄,仅有06mm,垂直段最宽处近3mm。开放弗氏管探查面神经的入路与术式应随不同病因所致的面神经损伤部位与性质不同而各异,面神经减压的范围可大可小,现只选两种代表术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